分享

当心,冠心病人有可能为“双心病”

 伊基塔m7embq5v 2019-11-28

  什么是“双心病”?

  即冠心病合并心理疾病。其实,冠心病本来也是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焦虑及抑郁有密切关系。循证医学已经证实了在冠心病的各种类型合并焦虑、抑郁的确是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冠心病人群中合并心理疾患越来越多。 

  怎么就患了“双心病”?

  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和生活节奏加快导致心理压力增加,造成了日益增多的精神心理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到2020年心理疾病将成为继心血管病之后第二大常见疾病。心血管病与心理应激及心理负担过重导致心理疾患密切相关,两者互为始动因素、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危害健康。

  抑郁和焦虑促进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抑郁患者往往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调节异常、交感神经系统亢进,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降低,血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导致血管收缩、血小板活化、心率增快,对心血管系统不利。

  抑郁和焦虑还增加心血管病患者死亡风险,影响患者的预后。主要机制为血小板活性增加、心率变异性降低、植物神经张力改变、对医嘱的依从性降低、拒绝改变生活方式。研究发现,抑郁使冠心病患者2年内死亡风险增加1.24倍,远期死亡风险增加78%。

  患了冠心病容易引发抑郁和焦虑。由于冠心病可以引起严重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对患者心理产生严重冲击,引起了很大的应激反应。有些患者对冠心病了解不多,如果再加上患沟通不够,久而久之可以带来负性情绪,如紧张、恐惧、悲伤、痛苦等,引起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引发一系列心理生理改变,如儿茶酚胺的过量分泌、脂质代谢紊乱、多种促凝物质和强烈血管收缩作用的血栓素A2释放、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等,导致心肌供血供氧减少,心肌耗氧增多,从而促发或者加重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及心衰。一般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以冠心病为诊断的住院患者中,抑郁患病率在16%~18%;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重度抑郁的发生率在15%-20%。

  也有报道,心梗后轻度和中度抑郁症的发生率在45%至55%之间。抑郁症状一般在心梗后几天内就会产生,可能持续3个月或进展或痊愈。45%的心梗后抑郁症属于新发,这意味者超过半数的患者在心梗前就有抑郁状态,心梗后被诱发。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心梗后抑郁症患者的死亡率比非抑郁者高三成,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高五成。

  可见,对疾病的恐惧、担心失去家庭社会的支持,长期患病丧失劳动能力或因治疗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是导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发生的主要原因。

  如何识别患了“双心病”?

  据统计,在临床诊断治疗中,90%以上的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的患者的心理障碍被漏诊。这不但容易造成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而且会严重影响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冠心病患者经过心血管内科专科治疗效果不佳者,如存在下述情况应考虑合并心理障碍。

  人格基础:易敏感多疑、多思多虑;或做事追求完美,遇事常拿得起但放不下。

  心理情感方面:易担心害怕、紧张焦虑、烦躁激动;或情绪低落抑郁,严重者可有无用感无望感,自我评价过低等。

  行为方面:睡眠障碍较突出,包括失眠、早睡,多梦;精力减退,无明显原因疲乏;易受惊吓、怕吵闹、对声音敏感;严重者对人对事缺乏兴趣,想哭或易哭泣。

  智力方面: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叙述表达不清晰。

  躯体症状:

  1、心血管系统表现:胸闷不适、非心脏性胸痛、咽部梗阻感、阵发性心悸、心跳加快,血压不稳定,易上下波动等。其次可伴有其他多系统症状;

  2、植物神经肌肉感觉系统:头痛头晕、肌肉不适或疼痛、四肢发麻、双手颤抖、易出汗、视物模糊;

  3、泌尿生殖系统:尿意频数、性欲下降;

  4、呼吸系统:窒息感、喜欢大叹气;

  5、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无饥饿感、口干、便秘、易腹胀消化不良,可有体重减轻。

  相应的临床检查其病变程度不能完全解释引起的临床症状。

  如何尽早发现“双心病”?

  首先,要求每个心内科医生要掌握基本的、必要的双心医学知识,对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理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能尽早识别和解释。

  其次,一旦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可疑症状,及时采用心理量表测定。心理量表是检测心理障碍患者非常有效而重要的手段,是识别心理障碍的“化验单”。澳大利亚制定的《冠心病诊疗指南》要求,对所有的冠心病患者均应进行心理障碍筛查,但我国尚无这样的规定,在临床工作中需推广心理量表的应用。

  最后,对心理量表无法确定的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请心理专科医生会诊。目前有些医院已建立双心门诊、双心查房制度,有助于早期识别冠心病患者是否合并心理障碍疾病

  对待“双心病”该如何处置?

  由于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特别是心梗后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较差的预后,因此对其合并心理障碍的干预是必要的。目前对冠心病共病心理障碍的干预治疗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心理治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良好的医患互信关系。心脏病发作是一种危、急、重症,患者的心理负担很重,医疗人员应该体谅病人,给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贴心的照顾。医务人员要用温和的语言、娴熟的技术、善意的同情,取得患者认可,达到身体在场、心理共鸣的效果。二是进行心理与疾病关系的科学知识宣教。医生应该向患者灌输有关心脏病的基本知识,使患者意识到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行为模式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医护人员应采取倾听、鼓励、说服、启发和指导的方式,再配合宣传手册、网络资讯等手段,从心理上帮助患者重新认识,合理解释患者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纠正患者不合理的负性认知,恢复患者的自信心。

  2、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在充分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应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消除患者的胸痛等心血管症状。

  3、体力运动为主的心脏综合康复计划治疗:重视心梗后或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胸痛症状的控制以及心脏功能的改善,提倡早期心脏康复训练,这些措施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的预防和治疗是极端重要的。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心脏康复计划是集运动物理治疗、心理辅导与治疗、职业训练、营养、医疗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临床康复项目,它能有效改善冠心病,心衰、介入手术及外科手术康复期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再发病率等,已被国外心脏中心采纳作为常规治疗康复手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