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读起来就是豪气,四大边塞诗人真的难分伯仲

 江山携手 2019-11-28
在盛世之下,不光经济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文化的发展也会变得蓬勃生辉。盛唐开元、天宝年间就是一个经济、文化异常繁荣的时期。虽说在盛世之下,但盛唐时期的边疆却是骚乱不断。然而,这更加推动了盛唐时期文化的发展。“乱世出英雄,盛世出诗文”就是这个道理。
边塞的战争直接推动了唐边塞诗的进一步发展,且日趋成熟。边塞诗的创作又间接地推动了闺怨诗、思乡诗和送别诗的发展,让唐朝诗歌文学艺术得到了一个空前的发展,变得异常繁荣。当然,也应运而生了大批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其中边塞诗就是一个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的诗歌体裁。
说到边塞诗,就不得不说到边塞诗人。盛唐时期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四位诗人,因擅长边塞诗的创作,而被后来的学者并成为“边塞四大诗人”。他们的作品大多都以描绘边塞风光、体现将士们的边疆战争生活为主,透露出的主题思想大都是固守疆土、上阵杀敌的豪情壮志。因其四位皆有过从军经历,所以无论是对便将生活的感悟,还是对边塞风光的面展现都是入木三分的。
下面是四大边塞诗人最有名的七言绝句,也是笔者最喜欢的边塞诗,和大家一起分享。
边塞四大诗人中,尤以王昌龄最擅长写七言绝句,无论是边塞诗还是闺怨诗都以七言绝句为主,他是盛唐时期七言绝句的集大成者,因此又被称为“七绝圣手”。盛唐边塞诗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描写戍边将士征战沙场的豪情壮志,但也不避讳征战的艰辛。诗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两句,通过对边疆苍凉悲壮的环境描写,向读者交代了边疆环境的恶劣和战士们艰苦的战争生活。最后两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写的气势恢宏,将将士们身穿铠甲、在黄沙中征战的画面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表明了他们誓死破城、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凉州词》原名《出塞》,并非是诗题,而是《凉州歌》的唱词。《凉州词》在当时时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曲子,所以大多是人都写有《凉州词》,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也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但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是最有名的,被很多人传唱。全诗主要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雄浑苍凉的画面。“羌笛何须怨杨柳”,假借“羌笛”、“杨柳”将孤独寂寞的将士们思乡之情勾了出来。“何须”二字让整首诗充满了人情味,面对凄凉的边疆生活,有谁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呢?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明月古城、羌笛卢管……好像是边塞诗中约定俗成的事物,也是最能体现边塞特点的典型景物。岑参这首诗也不例外,选用了征人、战马、大漠、明月、狂沙,这些典型的边塞景色来抒发将士征途中的思乡之情。岑参一生曾两度随军出使安西,此诗描写的是他第一次辞家赴安西,在大漠中行进时所作, 诗中选取“平沙万里”这一沙漠旅途中的剪影,描述自己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笔触雄浑遒劲,语言自然平实,画面充满了旷远壮阔的神韵,凄美与悲壮的意境中,流露出的是他对边疆风物深厚的感情和蓬勃的诗情。
高适也有着从军边塞的丰富经历,他曾两度出塞,此诗写于他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参”,他的诗如《塞上》《燕歌行》《塞下曲》等,多以五言歌行为主。这首《塞上听吹笛》是他边塞诗中的名篇,也是唐人边塞诗中的佳作。“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当《梅花曲》一夜之间响彻关山时,这难免会勾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不过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不像晚唐那般充满了哀怨的情思,所以其中虽然有思乡的情调,但却并不显得低沉,而是充满了豪情。
这四位边塞诗人都有着丰富的从军经历,他们也曾想通过从军边塞实现自己“觅封侯”的豪情壮志,可惜他们最终都以悲剧收场,无一例外四人都在晚年客死他乡,不禁让人有些惋惜。不过他们的作品却都名传千古,被世人所传送,经久不衰,这也许时对他们最好的怀念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