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冷冷:北大中文硕士丨哈工大化学本科 你们看过《透明人》吗?姜思达担任制片人的一档短节目视频。诶太小众了毕竟探讨的东西蛮先锋的…《奇葩说》看过吧? 不过,看没看过不重要。我只是想说,我很喜欢姜思达。敏感、细腻、真实、才华、灵气,各种我喜欢的美好词汇,都在思达身上闪闪发光啊。 / 01 / 思达在《陷入姜局》01——离开米未中说过一段话:
这段话特别让我有共鸣。从我两年前开始关注心理学,试图更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开始,我一早想明白一件事:我身上的那些“性格缺陷”,也同时带给我很多益处。 「敏感细腻是一种折磨,让人不容易拥有肆意的快乐。 但我更多的,是感恩于这份“焦虑”和“敏感”,它同时是一份珍贵的馈赠。与敏感伴生的联想能力、悟性、思考能力、同理心、共情能力等,它们成就了我。」 / 02 / 前几天我在「高冷冷」一周年,谢谢你们的存在中写下这段话,好多胖友说:感谢冷冷让我知道原来敏感并不全是坏的,也同时是珍贵的秉性。 是吖,原来我一直没跟你们分享这个认知啊。现在还不晚。
/ 03 / 具体说一说“敏感”和“焦虑”给我带来的益处吧。“容易想太多”,是敏感焦虑的重要原因,也是重要结果之一。 一件小事,我们能联想到其他各种事件,内心戏无比丰富。 表现在生活方面,我们谨小慎微、没有安全感。但是,“想太多”,正是学习、思考、记忆、创造力、写文章非常需要的啊。 冷冷写的很多学习方面的文章,都在强调发现相同事物、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也说过自己写推送,“联想力”是重要根基之一。 还记得冷冷之前总结自己的专业课答题经验么?我提出的思维是:把古今中外、不同科目、不同作家的一切理论、作品等,放在一块儿想;看任何一个知识点时,都主动去思考有无其它信息与其有联系,相似亦可,相反亦可。 同样是只看了两三本西方文学理论的教科书,我却看出了比别人多得多、深得多的东西。归根结底,都怪我容易“想太多”。 / 04 / 所谓“敏感”,会让我们受“伤害”的阈值很低。但同时,我们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情绪,更容易拥有同理心,能够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因为自己容易“受伤”,所以更加照顾他人的感受。 这样的我们,一般都是很nice的人啊。交朋友的时候,我们喜欢这种人没错吧?那么,为什么要讨厌这样的自己呢? “敏感”和“nice”,是一体两面的共生性存在呐。 / 05 / 此外,冷冷还想说的一点是。某种“性格缺陷”,多半是已经伴随我们很多年,一时半会儿,是很难很难改变的。 越是想压抑它、改变它,越会遇到很大的反抗力,生出沮丧之心。倒不如接受它,并且去思考它能带来的益处,主动去利用。 如同我之前写“容易自我苛责”,冷冷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灵敏的感受器,能够比别人更有危机意识,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意识到需要做得更好才能达成目标。」 这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嘛?有自发的“恐惧”,指引自己前行。 正视自己的“缺点”,接纳它们,利用它们能够带来的益处。 / 06 / 对了,如果冷冷不“敏感”,那么「高冷冷」不会存在,写过的180多篇文章也无从谈起。 甚至,前段时间我突然陷入一种恐慌:如果我变得特别特别快乐,各种问题统统被自己解决了,可咋办啊?我是不是就感知不到那些,大家共同存在的心理和状态了?然后,就写不出来东西了。 我可真是想多了。就像Tal说的,“敏感”、“焦虑”、“完美主义”是神经官能症,我们永远都会存在这些特质,我们永远都会比别人活得“辛苦”一些,永远不会成为没心没肺的人。 这些秉性是我们的一部分。 但是,没关系啊。 就像是,自从我关注心理学、关注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敏感”和“焦虑”还是存在,但已经越来越不容易影响到我,我也学会利用它们带来的好处。把它们当作“善”的事物,反而自在多了。 记得时常做一下这道填空题: 「我接受自己的___,是因为那些___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我,我不能对这份珍贵的___翻脸不认。」 记得接纳自己,记得:你的所有特质,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