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冷冷:北大中文硕士丨哈工大化学本科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一个只写干货的公号 实不相瞒,我刚开始考研时,读一本专业书,做笔记需要花半个月。 因为我基本是在抄书。 没办法,书中的字我都认识,然而知识几乎全是陌生的。 什么?你问我这些笔记后来有用吗? 当然有用了,最明显的成果就是,我打字的速度提升了两倍,不夸张。 这些笔记我连第二遍都没看过,直接彻底删除了。——相当于我删除了两个月的时间。 这段经历过于悲惨,考研最耽误不起的就是时间。所以我说一下考研中后期,对于纸质书,我做笔记的有效方法。以下为正文。 我曾经教大家如何做到1小时读60-100页书心得丨如何做到1小时看60~100页书? 但是问题来了:即使阅读速度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做笔记却是非常耗费心神和时间的事情。 甚至会出现这种情况:做笔记比读书花的时间更多。 我做笔记所花费的时间很少,相对网上铺天盖地的综述法、思维导图法、简要评论法,还算高效。 思维导图、综述等方法,基本上属于重新加工、整合,耗费时间、且极为繁琐。虽然它们自身是极好的,但对于考研来说,极为不便。 作为一个懒人,向来喜欢琢磨捷径。 需要指出的是,我所说的,是人文社科类著作、文学作品等书籍的做笔记方法。其他类书籍,应该也有可借鉴之处。
阅读纸质书时,遇到我所陌生的知识点、新颖的观点、论证过程等,用笔标记出来:
为什么这样做:
划线整个段落的不足之处 人文社科类的论点类书籍,一般在涉及到论证时,相对比较长篇大论、细致繁琐。 这在我们初次阅读的时候,会便于理解,容易被说服,认为其逻辑严密、论证谨慎、材料详实。 但这种阅读体验,仅仅是增加了我们的资讯、信息、知识储备。 而且,其中多半信息是我们所熟悉的——不熟悉的话,我们是无法做到很好地理解书本的。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之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 然而,知道某件事发生,并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目的。 若是做笔记时标注了整个段落,我们会停留于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段知识的错觉之中,并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舍和判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