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化学考研到北大中文,我是这样做专业课笔记的

 gfergfer 2019-11-28

文/高冷冷:北大中文硕士丨哈工大化学本科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一个只写干货的公号

实不相瞒,我刚开始考研时,读一本专业书,做笔记需要花半个月。

因为我基本是在抄书。

没办法,书中的字我都认识,然而知识几乎全是陌生的。

什么?你问我这些笔记后来有用吗?

当然有用了,最明显的成果就是,我打字的速度提升了两倍,不夸张。

这些笔记我连第二遍都没看过,直接彻底删除了。——相当于我删除了两个月的时间。

这段经历过于悲惨,考研最耽误不起的就是时间。所以我说一下考研中后期,对于纸质书,我做笔记的有效方法。以下为正文。

我曾经教大家如何做到1小时读60-100页书心得丨如何做到1小时看60~100页书?

但是问题来了:即使阅读速度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做笔记却是非常耗费心神和时间的事情。

甚至会出现这种情况:做笔记比读书花的时间更多。

我做笔记所花费的时间很少,相对网上铺天盖地的综述法、思维导图法、简要评论法,还算高效。

思维导图、综述等方法,基本上属于重新加工、整合,耗费时间、且极为繁琐。虽然它们自身是极好的,但对于考研来说,极为不便。

作为一个懒人,向来喜欢琢磨捷径。

需要指出的是,我所说的,是人文社科类著作、文学作品等书籍的做笔记方法。其他类书籍,应该也有可借鉴之处。


《权力的游戏》S06E10傲娇萌的学城学士233

阅读纸质书时,遇到我所陌生的知识点、新颖的观点、论证过程等,用笔标记出来:

    只标记重要的关键词

    标注出我的问题,或者我的其他想法:与其他事实、现象、观点是否有相似之处

为什么这样做:

    在看书的间隙,用笔标记关键词,更为省时间,且简洁干净。

    在复习时,好的做法是不去看大段完整的阐述和论证。

而是选择,先只去看关键词。选对了的关键词,会成为这一块知识点有效的触发键。

关键词所起的作用,是“主动召回记忆”,这是高效记忆的要诀所在,这样的话理解会更深刻。


划线整个段落的不足之处

人文社科类的论点类书籍,一般在涉及到论证时,相对比较长篇大论、细致繁琐。

这在我们初次阅读的时候,会便于理解,容易被说服,认为其逻辑严密、论证谨慎、材料详实。

这种阅读体验,仅仅是增加了我们的资讯、信息、知识储备。

而且,其中多半信息是我们所熟悉的——不熟悉的话,我们是无法做到很好地理解书本的。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之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

然而,知道某件事发生,并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目的。

若是做笔记时标注了整个段落,我们会停留于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段知识的错觉之中,并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舍和判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