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一生的高度

 我是圭水 2019-11-28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书是《特别狠心特别爱3》,这是慈怀为你读的第六百六十九本书,在这里,我们将为您提供10分钟的简版内容。想要查阅每天一本书的完整版,点击文首图片,进入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收听,让你更好更完整地把握书中精华。

有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42%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32%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务由祖辈承担,真正由父亲主导的不到12%。

让人不禁感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位是如此严重。而健康的家庭,父爱和母爱都不能少。

正如《特别狠心特别爱3》这本书里提到的那样:

良好的家教是人生最好的起点,而父亲的陪伴又是良好家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狠心特别爱3》的作者沙拉,她是出生在中国上海,也是目前所知唯一还生活在上海的犹太后裔,育有两儿一女。

在前两部作品中,她通过借鉴中国教育和犹太教育的精华,自创“特别狠心特别爱”的教育方法,创造性地通过延迟满足、家风育人等教育理念,让原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两个儿子不到30岁就实现了世界富豪梦。

在这一部中,她则是首次揭秘了犹太父亲的教养智慧,从童年时父亲的陪伴教育到父亲离世后,这些教诲时刻影响她,让她在人生的转折点化险为夷。

父爱是一种智慧,不在于陪伴的时候长短,却在于能否赋予孩子积极的影响。接下去,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探索书中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奥秘,掌握教育的要义。

生命中最重要的支点:我的父亲

作者沙拉是一个出生在中国的白种人,但有一个犹太父亲。

1950年,沙拉出生在上海市虹口区大名路的家中。沙拉降生的那一年,父亲已经60岁了。

老来得女,父亲对沙拉十分宠爱。

父亲经商,生意做得很好,家境优渥。因此在衣食住行方面,沙拉从小就比别的同龄小朋友要优越得多。

沙拉平时穿的衣服,是真丝面料的;冬天穿的大衣,是父亲托人从苏联买来的。

在日常生活中,父亲给予沙拉无尽的呵护。即便没有母亲的陪伴,沙拉的童年也过得无忧无虑。

因为父亲是生意人,沙拉耳濡目染,打小就熟悉买卖。她在很小的时候就见识过最高级的相机、最好的波斯地毯,最高档的油画、雪茄、红酒等奢侈品。

沙拉也因此对父亲极为崇拜,她认为父亲是一位非常有修养、有教养、非常有智慧的犹太老人。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对她进行了许多生命教育。

这些教育,让沙拉受益终生。

但是,对于自己的身世,沙拉一无所知。父亲的身世,于沙拉而言更是一个谜。

父亲从不曾正面告诉过沙拉他完整的人生经历与详细过程。沙拉也是后来东拼西凑才知道,20世纪30年代,父亲因遭德国纳粹的迫害,不得已逃离祖国犹太,一路漂泊落脚到中国上海的。

父亲是犹太人,而沙拉在中国出生,因此沙拉接受的教育也是多元混杂的。

父亲更是身体力行,将犹太人最宝贵、最无价的智慧和信仰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沙拉。

犹太人在战火中历尽浩劫却坚韧不屈、缄默且悲情,但仍然相信未来、热爱生活、讲究生活品位,这就是犹太民族的特质,也是沙拉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无价之宝。


生活中的教养课

十岁生日那天,父亲带沙拉去菜市场买菜。

一到菜市场,沙拉就嚷嚷着买这买那,特别急切。可是父亲非但没有听沙拉的话着急买东西,他反而挎着菜篮子慢悠悠地走过每一个摊位。

他说:“人生如同菜市场,不要一看到东西就马上把它买下来,你必须要再走下去,看到别的摊位,你要学会比较。”

父亲将菜市场比喻为人生的道路,并告诉沙拉,人生从进去到出来,每个路口都是不同的,所以必须非常认真地观察、等待、不要急躁。

父亲买菜的时候总是精挑细选,但最后却故意买一些品质没那么好的菜。

沙拉很疑惑,问为什么?

父亲说如果每个来买菜的人都只挑好的买,那这些不太好的就不会有人要。父亲以此告诫沙拉,要包容自己跟别人的缺点。

父亲还有一点比较奇怪,就是每次买完菜他都会额外去菜市场门口再买几根葱。为什么不在摊位上买,而是到门口买?摊位上的葱明显要比门口的好啊。沙拉对此疑惑不解。

原来,父亲这么做是为了照顾门口卖菜的人的生意。有摊位的人是正儿八经的商贩,但在门口摆摊的人也需要生活,没有摊位的菜贩也是人。

按照购物清单的顺序,鸡蛋是最后再买的。而且,买鸡蛋的时候,父亲特别小心翼翼,轻轻地将鸡蛋放入菜篮子里。

父亲告诉沙拉,鸡蛋就像将来她要走的人生路。菜篮里的其他菜可以随意更换位置,但鸡蛋不可以。因为鸡蛋很脆弱,容易碎。

鸡蛋如同友谊,需要小心呵护,经不起磕碰。

父亲还教导沙拉,千万不要轻易去记恨一个人。

人跟人相处,别人有一百次机会对你好,若只有一次不好,那便记住好的那一次就足够了。

在沙拉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始终把人格教育放在第一位。

他在送给沙拉的笔记本上写着几个词:博爱、感恩、诚信、忍耐、乐观。在这几个词之后才是“知识”,可见父亲又多么看重人格教育。

父亲的教诲陪伴沙拉走过一生,父亲的智慧是陪伴沙拉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失去庇护的日子:

父亲给予的坚忍让我直面风雨

1956年,父亲身体日渐况下,沙拉也因此受到不少欺负。

父亲去世前,沙拉被养母接走。每周只有到周末的时候,沙拉才被允许去见父亲一面。

1962年4月26日,沙拉被养母告知父亲已经去世的消息。养母以买花圈为由拖住沙拉,不让她去见父亲最后一面。

那一年,沙拉才十二岁。

亲眼看见父亲被安葬的那一刻,沙拉便暗自发誓,终有一天她要替父亲回到祖国,回去以色列。

父亲走后,沙拉的生活举步维艰。

在读初一那年,养母为了私吞父亲给沙拉留下的财产,将沙拉扫地出门。举目无望之下,沙拉只能逃到养母的老家高邮乡下去。

在乡下的第四年,沙拉鼓起勇气去找相关部门申请工作,她决定改变自己、改变现状。最后她被安排到上海铜厂工作。

工作期间,沙拉的生活逐渐起色。她不仅认识了一群朋友,工作之余还帮厂里的工人代写家书,甚至还因为打抱不平乐于助人而登上报纸头条。

父亲身前教导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帮助着沙拉。

铜厂的工作枯燥乏味,过去的遭遇苦涩难言,但好在沙拉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

这要归功于她喜好阅读的习惯。

沙拉从小就喜欢看书,在铜厂工作之余,她也全身心投入书海里,以求最丰富的感受。

中国四大名著、世界名著,但凡可以拿到的书,沙拉都读得如痴如醉。

书本给了她很多生活的力量,再加上父亲给她的生活的智慧,足矣让她挨过坎坷的遭遇,战胜困难。


父亲的智慧:人在逆境中要学会生存

当年父亲去世时,沙拉便发誓说迟早有一天会代父亲回到以色列去。

终于,1992年中国和以色列正式成立建交关系。沙拉也如愿回到以色列。

沙拉原本是想等自己先在以色列安顿下来,然后再把孩子接过去。

但现实并非如此简单。

她从小出生在中国,犹太语言父亲生前虽然教过一些,但都是很古老的语言。她回到以色列后说的话,根本没人听得懂。

为了可以在以色列安定下来,当时已经年过四十的沙拉,硬着头皮逼自己学会了非常难学的希伯来语。

她用最笨最原始的方法,特意到商场指着架子上的商品,逢人就问那是什么,然后用中文记下发音,再循环往复地记忆。

她也专门去找老人聊天,向他们学习希伯来语的日常用语。

不到半年,沙拉就掌握了希伯来语的常用词语。

是父亲的智慧,以及自身倔强不服输的性格让她坚持了下来。

父亲一直教导她:人在逆境中要学会生存。

沙拉集结自己的努力跟父亲的教诲于一身,不断尝试不断突破自己,开始演讲,开始写书,又身体力行用好的家风来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步步走向了人生巅峰。

以上就是本书的精华内容。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过: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作为家长,应该明白,最应该给孩子的东西绝不是物质,而是家庭团体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是家庭团体坚强自信的品格,是一家之长对孩子无怨无悔、富有成效的爱。

也许我们不能给孩子一个物质优越的家,但我们可以力所能及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而父亲身为一家之主,又是家庭教育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最后,祝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温馨有爱,家风和谐的家庭中快乐成长。愿所有的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赋予孩子受用一生的内在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