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峁遗址:中国史前最大的古城——边城

 昵称55301288 2019-11-29
陕西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石峁遗址,2013年被入选10项“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这引起了中外专家的重点关注。这座4000多年前的“石筑城”,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比已知的陶寺遗址(27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300多万平方米)要大得多,以此得到了“中国史前最大的古城”的美称。

城墙

学说争论

远古时期,这里属于游牧与农耕的交界区。石峁王城用城墙保护自己,抵御外敌的侵犯,这个敌人到底来自草原部落?还是农耕文明?一直存在争论。

石峁遗址卫星图

河北师大沈长云先生提出:石峁遗址建造时间(距今4300年左右)距黄帝时期(距今约5000年前)不远,且黄帝死后葬于石峁附近的陕北子长县一带(并非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他认为石峁为“黄帝部族居邑”。陕西学者杨东晨先生也认为,石峁文化系陕北“黄帝裔支部落文化”。

烟台大学学者陈民镇先生认为,黄帝部落应是“土筑传统”,石筑明显属于草原文化。而且在《史记》中,并没有对石峁遗址的记录,虽然距离司马迁生活的地方也不太远,可能是对这里的文化比较陌生。而石峁的“石筑”与河套的海生不浪文化和阿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陕西师大朱鸿教授认为,石峁遗址建立在大禹治水时期,这里是尧时“幽都”,即“北方的政令重镇”。按此理论,一些学者推论:石峁遗址更像是被大禹征服过的“共工国山”——不周山。不周山是《山海经》中传说的山名,“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以前,一直以为不周山描写帕米尔高原,现在也被安置在石峁地区了。

从地域考古角度看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这里靠近明长城,早在4000年前,这里属于草场、森林较好的游猎区。我们从毛乌素沙漠考古资料来看:

毛乌素沙漠位于内蒙古乌审旗与陕西榆林地区。这里曾经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在南北朝时期之前,生态环境就保持相当好。但是到了唐代,一些地区出现了流沙堆积。北宋时期,无定河流域的流沙又扩大了。

追究原因,汉代匈奴人修建统万城的时候,为了蒸土筑城,砍伐了大量树木当作燃料,大规模取土,使得附近地表支离破碎,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使得河水泥沙增多,河床抬高,左右动荡不定,于是奢延水在唐代改称武定河(无定河)。

统万城

西夏时期,这里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垦耕。明朝在这里修建明长城,扩大了沙地范围,加速了沙漠化。

基本可以确定,这个区域原始生活的人类,常以草原部落,游牧民族为主。在后来的战争中,逐步被农耕文明占领。苏秉琦先生提出多元文明起源观:“文明的起源恰似满天星斗一样分布在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无论是什么民族居住过这里,都成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一部分。

石峁遗址

当初发现石峁遗址,是因为这里不断出土古玉器,可惜大部分流落到了海外。村民多是在山岗上,石砌城墙找到的古玉器。以前一直以为这是明长城的残破遗存,通过石头城墙中的建筑木料碳十四检测获知,原来有一座距今4300-4000年的古代王城。

石峁遗址城区图

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内外城以石城垣为周界,构筑精良。王城的外城相当于北京城,内城则相当于紫禁城,里面的“皇城台”相当于故宫中央太和殿建筑群。这种类似北京和紫禁城的环套结构设计,居然在远古的北方河套地区出现了。这也使得二里头遗址在宣传词上有些尴尬——绽放最早“紫禁城”。明显石峁遗址要古老一些。

皇城台

皇城台

“皇城台”是整个石峁遗址的核心,8万平方米的台顶,发现有1.5米的柱基,明显这里分布着一些大型宫殿,这个区域还发现了池苑遗址,这里为王族居住的核心位置。“皇城台”在高台上,周边砌筑着坚固雄厚的护坡石墙,自下而上不断收缩,成阶梯式样。这些地方出现了一些石雕,如菱形眼纹石,石雕人面像等。

皇城台复原图

“皇城台”的石砌护墙

石雕人像

菱形眼纹石

石雕人头

外城东门遗址

外城东门址位置险要,视线开阔,由内、外瓮城、南、北墩台、以及马面、门塾等组成,这是带有军事用途的城防设施。

外城东门址

卫星图

平面图

在石峁的东城门附近,发现掩埋近百颗人头,其中有两处集中埋葬,每处各有二十四颗人头:一处位于外瓮城长墙的外侧(K1);另一处位于门道入口处(K2)。这些头骨年轻女性居多,猜测少女鲜血纯洁干净,应与“奠基”祭祀有关。我们在很多地方见到类似的场景,比如殷墟王陵的墓道,整齐摆放着祭祀人头;也有女性头颅被割下,放进青铜甗里蒸煮。那个时期,杀人祭祀,甚至是杀婴“奠基”也是比较常见的事。

人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内瓮城

瓮城城墙

角台

门塾

城墙

城门墩台

马面

马面是突出于城垣外侧、每隔一定距离修建的台状附属设施,主要功能是提高城墙的防御能力,可以形成对攻城敌人多方位,多角度打击。一号马面与东门址北墩台间距27米左右,呈长方形,向东凸出于城墙,长约12米、宽约7米、高约3.5米。一号马面外围包石,内芯为版筑夯土,南北两侧的包石与城墙砌石逐层交叠,系与石墙同时起建成。

城墙与马面

马面

石峁玉器

石峁遗址的墓葬被盗掘严重,流失到海外的石峁玉器大约有二千多件,大英博物馆有一批牙璋标注着1937年收藏于神木一带,欧美、日本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了众多类似与石峁风格的牙璋。民间收藏也约有二千多件。

牙璋

玉刀

石峁玉器以大件的玉璋、玉刀为代表,所耗费的玉材数量非同一般,在当地迄今没有找到玉料矿藏资源的条件,这些玉料如何而来?在龙山文化中晚期和齐家文化时代,即距今4000年左右,将西北地区的新疆和田玉及甘青地区的祁连玉源源不断地输送中原,开启了“西玉东输”的供应模式。而河套地区的石峁王国应该起到重要的中转作用。

玉戈

《管子·揆度第七十八》记载:“至于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远古时期,玉石主要还是来自北方,而且由禺氏部落来提供。禺氏,是我们常说的月氏人,他们并不佩戴玉器,更喜欢黄金,他们掌握着北方的玉料。

所征集到的石峁玉器看,器类有牙璋、刀、钺、戈、斧、铲、璜、璧、牙璧、鹰首笄、虎头、人首、蚕形器等,但以牙璋、刀、钺等兵器的数量居多。

玉人 明显的鹰钩鼻

玉圭

玉璇玑

玉璜

玉鹰

玉铲

玉虎头

玉钺

牙璋

玉环

结论

石峁遗址还发现了几块制作青铜器用的石制模具,说明距今4300多年前的石峁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

对出土的青铜成分分析,有的是砷铜合金,也有的是锡铜合金。这两项青铜冶炼技术,分别起源于今天的伊朗与伊拉克一带,这比东亚地区早了2000年左右。随着近年来考古资料的丰富,更多的证据显示青铜技术有可能由中东到中亚,再从北方欧亚草原传入东亚地区。可以说是石峁遗址等地区,传播到二里头遗址,再扩散到商代地区。

青铜器用的石制模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