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日军炸弹引信(1)

 偏执的过错 2019-11-29

盟军命名原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盟军对日本炸弹引信的命名规则知之甚少。

为了区分识别,他们开发了一个简单的编号系统,以帮助对日军炸弹引信进行分类。

采用的编号方案如下: 

大写字母 -  数字(小写字母) 

大写字母(ALPHA) 的含义 = 基本功能类型

A - 头部引信(Nose Fuze)

B - 尾部引信(Tail Fuze)

C - 延时引信(头部或尾部) 

D - 空爆引信(头部或尾部) 

E - 保护引信(头部或尾部) 

数字 = 基本设计类型

括号中的小写字母 (alpha) = 盟军的发现顺序类型

例如:

     盟军代号B-2(b)

解释为:

    尾部引信 - 第二种设计类型(2型)

陆海军引信识别

关于陆海军引信区分,老样子,日军陆军炸弹和海军炸弹还是各自设计互相不能通用的,这是日军的老传统了,摊手……

(1)日本陆航使用插在引信顶部的安全插销。因此,空气叶片上通常打孔。

(2)陆航引信一般在工厂出厂时预先涂装了底漆。

(3)海航引信有安全插销和从侧面插入的引脚。引信组件通常与引信体分开地存放,单独封装。这允许海军为特定目标选择配置引信。

例如:海航炸弹可以装载延时引信,使炸弹在穿透装甲板之后在甲板深处爆炸,也可选用触发爆炸引信用于轰炸表面。

参考资料:现有信息的唯一最佳来源是美国陆军技术手册TM 9-1985-4,它是本文的主要信息来源。

尾部引信TYPE15,a型与b型

尾部引信TYPE15,1型和2型 - 美国命名为

B-3(b)B-3(a)

较大的引信(b)用于重型炸弹(1000-1800lb),较小的(a)型用于500磅炸弹。

两种引信都以相同的设计方式起作用,但是较大b型引信可能更加坚固,以确保80番炸弹撞击装甲板时依然能够动作有效。因为在重型炸弹撞击时有巨大的破坏力。

这是一枚安装了B-3(a)引信的550磅炸弹。通常引信会安装在炸弹的头部或者是尾部。

在非武装状态下,引信撞针通过空气叶片锁定就位,空气叶片的螺纹起到锁定位置的作用。空气叶片由可拆卸的安全插销固定。安全插销同时锁定炸弹内部剪切线。

炸弹装载到飞机上以后,地勤人员拔出安全插销和拆除安全叉。

炸弹挂架上的一个支架取代了安全叉的功能,以防止炸弹空气叶片在飞机飞行时开始旋转。

炸弹在空中投下后,空气叶片自由旋转,逐渐旋开螺纹并自行脱落,解锁撞针套管。在撞击目标时,惯性使套管向前冲击并且释放撞针向下,切割剪切线。然后撞针将撞击底火,引发炸药爆炸。

B-3(b)引信的放大视图,显示空气页面,套筒螺纹结构,安全插销和安全叉。

  • 注意上图:安全叉不释放,空气叶片是不能旋转的。红色标签是一个信息标签,上面有地勤人员写的注释。标签鲜艳的红色是一种视觉辅助措施,可以帮助地勤快速确认出炸弹是否解除了保险。

  •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作战中,一架九七舰攻正在起飞,携带着1,820磅的80番穿甲炸弹。这是B-3(b)型尾部引信。

D-2(a)型,海军尾部引信

它的日本名称未知,此种类型的引信是在1940年之前装备的。

D-2(a)型延时引信是三种变体之一(A,B和C),在设计风格和功能上相似。它是一种发射后时间延迟触发机制,专为空中爆炸燃烧弹而设计。

文章链接:九九式三番三号爆弾

  • 上图,D-2(a)型引信安全(左)和武装状态。空气叶片在撞针套筒的尾端。

  • 使用D-2型延时引信的对空炸弹——100磅级3番6号炸弹。

转动定时环以设定时间延迟(秒),并在炸弹安装到飞机之前进行调整。由于飞机起飞后的时间延迟是不可调节的,因此需要飞行员在特定的高度投下这些预定时间的延时炸弹,炸弹按照预设时间爆炸,通常在目标上方约100至175英尺处。

  • 定时装置拆解之后

  • 复杂的定时延时爆炸装置,好比一块机械表,完全靠空气叶片旋转进行驱动。

在炸弹落下后,空气叶片可以自由转动,在套筒上旋转至尾部从而解锁定时机构。(它与B-3系列尾部引信不同,此空气叶片不脱落,仍然附着在炸弹上。)空气叶片以预定速率转动,驱动定时机构运行时钟,最终弹簧触发撞针释放,撞针撞击底火引发炸弹爆炸。

空爆炸弹上有角度的鳍导致炸弹在下落中旋转。只有当转速达到1000rpm时,离心力作用才能解锁炸弹内部的安全保险。

~(完)~

炮击机场是个技术活~三式弹解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