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王维《山居秋暝》(立秋)

 乐水无涯 2019-11-29

​        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秋。周代,周天子要亲自率领公卿到西郊迎秋,而到了宋朝,皇宫里则会把事先准备好的盆栽梧桐树移到殿内,等到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便要大声启奏“秋来了”,而梧桐树的叶子也会应声而落,暗合“一叶落知天下秋”之意。悲秋固然是古人的常态,但是,立秋之日凉风至,暑热的天气已经持续了那么久,这一缕新凉,也会给人带来久违的清爽感,让人心都透亮起来,暗暗生出几许宁静,几许欢愉。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首最清新优美的秋日颂歌——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的“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先说题目。“山居秋暝”,四个字,也是四个元素。“山”就是山,不是海,不是村庄,也不是朝廷。“居”是住,不是周末爬山,也不是旅行经过山路,而是就住在山里。“秋”是秋天,不是溽暑的夏日,不是寒冷的冬天,而是“已凉天气未寒时”。“暝”是薄暮时分,不是白天,不是黑夜,而是白天和黑夜的交界处,这边刚刚红日西垂,那边已经月上东山。这四个元素都要写到,怎么写呢?

        先看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一联写初秋,真是恰如其分。大家都知道,在黄河流域,刚进入秋天的时候,天还相当热,人称“秋老虎”。但是,若下过一场雨,马上就会有丝丝凉意,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这个道理。而且,秋天的温差大了,白天虽然暑热依旧,但晚上,却会有凉风渐生。这都是北方人最熟悉的季节特点,王维一联诗,全都表达了出来。但是,光有时令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这一联内蕴的美感。

        “空山”是什么山?是空无一人的山吗?当然不是,最起码诗人就在山里。何况,后面还有浣女和渔舟。所谓“空山”,不在阒无人踪,而在于远离尘嚣。这样的山,原本就是王维的心头至爱。除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他还写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那是隐士之山;写过“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那是神仙之山。这就是“空山”自带的禅意。那“新雨”呢?所谓“新雨”,就是刚刚下过的雨。“空山”本来就是世外桃源了,再加上“新雨”涤荡,更加空明澄澈。那再加  上“晚”和“秋”两个元素呢?相对于白天的热闹,傍晚有幽静之美;相对于春夏的缤纷,秋天有简净之美。在一年的这个时节,在一天的这个时段,在一座远离尘世的空山中,在一场涤荡万物的新雨之后,诗人的内心和空气一样透明,和空山一样宁静。在这样的心境下,他举目望去,会看到什么?

        看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下松林、石上清流,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又多么高洁的图画啊。高洁在哪里呢?明月不是熠熠生辉的太阳,松树也不是招蜂引蝶的桃李。但是,当白天过去,夜晚来临的时候,月亮会洒下清辉;当春夏过去,红消翠减的时候,松树还青翠如盖。“明月松间照”,这多像两个与世无争而自有品格的君子在交相辉映啊。那清泉石上流呢?泉水是清澈见底的,它不在泥土中穿行,而是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那山石被泉水冲刷,自然也是一尘不染的。

        所以“明月松间照”,是高洁映照着高洁;而“清泉石上流”,则是清洁呼应着清洁。这是在写景吗?当然是的,而且写得层次分明:高处的月亮,中间的松林,底下的山石和清泉,都那么清净绝伦,超凡脱俗。但是,它又不仅仅是在写景色,因为中国自《离骚》开始,就有以香草美人比附仁人志士的传统,司马迁的《史记》评价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这月下青松、石上清泉,不也正是王维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写照吗?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首联起,写整个秋山;颔联承,写具体景致;那接下来是颈联,该转了。转到哪里呢?从风景转到人,也由静转到动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深处,传来一阵欢声笑语,那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田田的莲叶,忽然向两边分开,原来是捕鱼的小船正顺流而下。这真是至善至美的田园牧歌啊。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开始,一代代的文人都在书写着他们心中的世外桃源。这桃花源中,不仅要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更要有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推崇的理想社会。这观念并不新鲜,但难得的是,诗人把它写得如此漂亮。我们刚说,这一联是写人的,可是,人正面出现了吗?没有。那浣纱的女子,还藏在竹林里,我们能听到的,只有她们的笑声;那打鱼的渔父,还藏在荷塘里,我们能看见的,只有荷叶的摇动。整幅画面里并没有人,但是,又充满了人的气息、人的欢乐,这是何等含蓄,何等空灵啊。

        山里的明月、清溪是清净高洁的,山里的浣女、渔父是淳朴快乐的,山的品格和诗人的品格相互呼应,让诗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这样一来,尾联也就顺理成章了:“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招隐士》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又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王维是把这两句诗放在一起,然后反其道而行之。

       《招隐士》不是说,“王孙不归,春草萋萋”吗?李白最崇拜的诗人谢朓还根据这个主题写过一首小诗,叫《王孙游》。

《王孙游》

谢朓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蔓:蔓延。

英:花。

无论:莫说。

歇:尽。

        仿佛春花一落,春芳一歇,所有的美都不复存在了。可是,王维却说“随意春芳歇”,山中秋色如此迷人,那么,春芳消歇又算得了什么呢?《招隐士》不是还说山中不可久留吗?仿佛山中不足以容纳贤才,隐士必须出山效力。可是,王维却说“王孙自可留”。既然山中的生活才是诗人真正赞叹,也真正向往的,那么,为什么不可以留下来呢?杜甫说过:“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九重宫阙也罢,万丈红尘也罢,都有喧嚣污浊的一面,世俗所谓的功名利禄,是荣耀,又何尝不是束缚!深陷其中,谁能保证自己的清白呢?王维素有禅心,早已淡泊名利,既然如此,何不归隐山中,享受这难得的山居秋暝呢?这就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篇看下来,这首诗写得如诗如画,自然之美、人格之美与社会风情之美高度统一,让读诗的人都和王维一起产生了出尘之想,这就是王维作为诗佛的魅力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