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匏器:置之白玉青铜侧,华朴之间意愧如

 贫僧法号尼姑 2019-11-29

导读

匏器是一种具有古朴、凝重质感的文玩赏品,在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其追捧有加。而穿越百余年历史流传至今的匏器,不仅仅是一件器物,更是文化的载体与工匠精神的反映。

老实讲,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已经习惯追求新鲜、潮流、酷炫的东西。对那些存放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有着浓浓历史气息的古玩已经格外陌生。

乍一走进古玩店,站在那些文物面前,那种古朴、凝重的气息莫名的就让心的静下来,一边抚摸一边惊叹,真漂亮、真细致。匏器就是这类能让你发出赞叹的物什。

由于葫芦的色泽时间越久,颜色越重,外加很多葫芦器常常被人们拿来把玩,长期以往,古朴的感觉越浓,很是赏心悦目。

根据一些公开资料来看,这种器物最早出现在明末,到了清朝大放异彩,深受喜爱,尤其是清朝的皇家贵族。据说康熙皇帝玄烨曾在瀛台的丰泽园内种植葫芦,并设专人管理。

到了乾隆时期,乾隆帝对葫芦器的喜爱比起他的祖父更甚。他曾多次吟诗歌颂葫芦器。


例如在《恭咏壶卢罐》中,他写道:成器已将百余岁,“康熙赏玩”识当初。置之白玉青铜侧,华朴之间意愧如。

再比如《咏壶卢瓶》:碗盘富有印成模,似此花瓶新样殊。大小葫芦连蔓缀,物毋忘本若斯夫。

帝王的喜爱自然使葫芦器拥有极高的地位,不过清朝之后,葫芦工艺品地位就江河日下了。近几年却掀起了收藏热,颇受收藏家的喜爱。

葫芦器之所以受欢迎,因为它既具有天然美同时又展现了人们的创造力。而且一直以来人们都对葫芦有别样的感情。拿近的来说,葫芦娃的形象可谓是深入人心。往远的的说,黄庭坚早已为其撰文:

《葫芦颂》

黄庭坚 

大葫芦乾枯,小葫芦行酤。

一居金仙宅,一往黄公垆。

有此通大道,无此令人老。

不问恶与好,两葫芦俱倒。

小小葫芦却能经过人们的巧手变幻成杯、盘、碗、壶、盒、瓶、笔筒、鼻烟壶、蝈蝈笼及乐器等各种款式的工艺品,不得不说,中国人真的是极具创造力。

虽说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拥有了更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能够创造出更精美的工艺品,同时能批量生产被更多的人享用,但是现代工艺品难以和那些经过历史洗礼的文物相比。

我们现在常提匠人精神,或许在那些老手艺人身上才能有所体现。能够留存至今的工艺品都是当年那些匠人精心打造而成。高手在“民间”,品古玩,赏文物,更重要的是体会、了解、学习那种匠人精神。(文/苏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