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大寒在月中,明春冷得凶”大寒降至,今年春天冷不 千年时间中,历史留下了众多古人智慧的结晶,其中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凝聚了先人对于天道观察的珍贵精华。作为人们生活中预知冷暖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的存在对我国人们的起居生活,开垦种地有有着巨大影响。 但是想要获得大丰收,仅仅依靠人力还是不行的,天气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然而在古代,并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帮助预测天气,为了能够准确了解未来天气的变化,老祖宗们便在生活中进行观察和总结,并逐渐掌握了一些天气变化的规律,并最终用俗语的形式展示了出来,从此,在以后遇到相同的情况便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了。 首先先介绍一下这两个节气的含义,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大寒作为最后一个,它的日期也是最晚的,大约在每年的1月20或21日。今年的大寒便是在20日,它代表着全年中最冷的一天。而惊蛰是整个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日期在每年的三月5到7日,它表示春天的到来,春雷阵阵。顾名思义,在惊蛰这一天,原先为了度过寒冷冬季而蛰居的动物被春雷惊醒,万物复苏,整个大地也从睡梦中醒来,开始散发生机。 这句俗语便是:“大寒地不冻,惊蛰地不开”,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如果在每年的大寒时候,如果大地没有上冻的话,那么在后来的惊蛰时候,天气就会很冷,土地就会结冰,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和惊蛰,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大寒按理来说是非常寒冷的,但是如果在这一天,大地还没有结冰的话,那就说明这一年就不再冷了,但是并不意味着,到来来年开春的时候,天气就会很冷。 我们都知道,冬季是很寒冷的,所以在第二年的春季时节便会天气暖和,这个时候的庄稼就会开始的慢慢复苏,不过,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的话,就意味着庄稼可能在之前就会冻着了,这也就是老人们常常说的倒春寒,这个时候的气温也会让大家的身体状况出现问题,可能会引起感冒等症状。 其实这样关于天气的俗语,农村还是流传着很多的,这些经验都是老祖宗总结下来的,能够适合一个地区的发展,还能够让农民朋友来借鉴。不过这些俗语不能一概而论,还是要结合具体情况来使用。因为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使用同一句俗语的,各个地方的天气变化也是不一样的。 地里的这些小麦对于古代时候每家人的重要想不言而喻,如果地里的小麦冻死,那么这一年家里人的生活就会大打折扣,成天过着那种食不果腹的生活,可谓是十分痛苦。所以,在古代人们如果在大寒这个节气的时候,天气还是十分暖和,那么这个时候就会引起农民的注意了,并且要提前准备一些事情,说是未雨绸缪也不足为过,来防止生长在地里的庄稼冻死。 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谚语,仅仅十个字就像我们讲述了一个极为实用的道理,即便是到了现在还依旧适用,这不得不使得我们对于古人的智慧感到十分敬佩,当然像这样的俗语还是有很多的,它们从各个方面向我们讲述这一些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