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3、王湾《次北固山下》——(春节)

 乐水无涯 2019-11-29

​        春节可以是属于冬天的最后一个节日,也可以是属于春天的第一个节日。到底算到哪一边,取决于这一年立春的时间。有的年份,立春在年前,那么春节就属于春天;而有的年份,立春在年后,那么,春节就属于冬天。但无论如何,到了春节,离春天就不远了,每根枝条都舒展着春的力量,每个人心里都洋溢着融融的春意。我小的时候,最喜欢沿街看各家贴的春联。有的是“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有的是“时雨点红桃千树,春风吹绿柳万条”。其实,在我的家乡,春节还是天寒地冻呢,哪里有什么芳草绿柳,桃花杏花!但是不要紧,春节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盛唐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看洛阳人王湾眼里的春节。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客路:行客前进的路。青山:指北固山。

海日:海上的旭日。生:升起。残夜:夜将尽之时。

        唐朝有很多诗,都是后来才有名气的。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今算是李白知名度最高的诗了,当时却认为不及“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很多诗人,也都是后来才得到历史认可,比如杜甫。当时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到了中唐以后才赢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名声。但是,王湾和这首《次北固山下》不一样。

        王湾在他生活的年代就“词翰早著”,当过昭文馆学士,负责整理历朝历代的图书。这首《次北固山下》更是大名鼎鼎,尤其是其中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直接被当朝宰相,也是文坛领袖张说悬挂在了宰相办公机构政事堂上,成为天下文章的楷模。我们讲唐朝才子受知于权贵,一般爱讲贺知章夸李白为谪仙人的故事,其实,若论官品,贺知章不如张说;若论夸赞的场合,则贺知章属于私下,而张说却是明公正道,大张旗鼓。两相比较,都是王湾的风头更胜了一筹。这首诗为什么如此受人推崇?因为它天然地代表了盛唐气象,让人一吟之下,口角生风,自有一种雄浑壮阔而又开朗明媚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看题目《次北固山下》。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东侧,横枕长江,是当年三国时期孙吴故地,上演过很多英雄美人的传奇故事,号称“天下第一江山”。说到这里,可能有人立刻会想,这是怀古咏史诗的好由头啊。辛弃疾那首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就是在这儿写的吗?没错,不光辛弃疾,一般有点文化的人停船北固山,都免不了要怀怀古,抒发一下兴亡之叹。可王湾呢,根本没理这回事。他写什么呢?

        先看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我们之前讲过,所谓律诗,中间的颈联、颔联是两副对子,首联和尾联不必对仗。但这首诗不然,“客路”对“行舟”, “青山”对“绿水”,首联就是一副工整而秀丽的对子。所谓“客路”,当然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则是题目中的北固山。诗人乘着小船,盯着前面的青山,沿着眼前的绿水前进。但是,毫无疑问,他要去的地方,还在青山之外的更远处。这就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不算特别新奇,但对于行旅诗而言,却是难得的欢快。为什么呀?因为“青山”“绿水”这两个词太有美感了,走在这样的地方,和走在黄沙万里白草枯的地方,心情岂能一样?眼看着青山绿水迎面而来,虽然羁旅在外,但诗人的心情却是明媚的。这是一个大全景,也是整首诗的一个基调。

        颔联写什么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人走水路,所以目光专注于水上。江水浩渺,仿佛和江岸齐平,看起来格外开阔,这是横向的景色。风和日丽,一叶船帆高高挂起,和江面垂直,这是纵向的景色。这一横一纵的景象真开阔,真宁静,已经很美了,但还不够,还有更耐人寻味的地方。什么呢?潮平的“平”字和风正的“正”字。诗人走的是长江。长江之上,也有长风大浪,急流险滩。李白《横江词》说得好:“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就绝无可能看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景象。但是,王湾走的这段江面不一样,这里是长江下游,本来水面就宽,再加上水平如镜,波澜不惊,才更显得江面开阔,视野宽广。这就是“潮平两岸阔”,写得恢宏大气。那“风正一帆悬”又怎么理解呢?我们今天给人送行,常常会说一路顺风。既然如此,风正是不是就意味着风顺呢?又不全是。所谓风正,不仅仅意味着风顺,更意味着风和。为什么?因为风如果只顺而不柔,那么,船帆就会被吹成一张弓,显得剑拔弩张。但是,如果风顺而和呢?那么船帆就不必张开,只需静静地垂在那里,这才是“风正一帆悬”,显得从容不迫。

        恢宏大气也罢,从容不迫也罢,不都是拜“潮平”“风正”所赐吗?这是从自然的角度理解。问题是,这一联诗真的只是在讲自然景色吗?又不尽然,它也可以暗示着唐玄宗统治下的社会局面。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所谓“潮平”“风正”,又何尝不可以暗示当时政通人和的政治气氛和政治风貌呢!王夫之《姜斋诗话》说,这句诗的妙处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仔细想来,诚哉斯言。

        颔联写得如此精彩了,颈联怎么接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未消,一轮红日已从海面冉冉升起;旧年未尽,春意已然姗姗来到江边。这一联真不愧是千古佳句。好在哪里?第一,时序感强。我们之前看青山绿水,看潮平风正,总觉得是白天,是春天吧?但是,看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才意识到,这不是白天,这是黎明,这也不是春天,而是岁末呀。可是,在我们北方人的印象里,岁末的黎明,应该既阴冷且肃杀,怎么诗人会写得如此明媚呢?因为王湾虽然是洛阳人,但他当时却并未在家,而是漫游在吴越之间。他看到的,恰是唐代的江南。

        江南春早,少年心热,这两个因素凑到一起,才会让诗人夜不能寐,天不亮就开始了新的航程,这才能看到“海日生残夜”,也就在这越走越亮的过程中,他感觉到湿漉漉的江风吹在脸上,看到江岸的垂柳露出了鹅黄,明明还是岁末,但春天已经在萌动之中,这就是“江春入旧年”。我们一般很少会这样形容岁末吧?所以这一联是意料之外。但是仔细想想,江南春晓,恐怕还真就是这个样子,这就是情理之中。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让这个季节转换的时节显得特别动人,这是时序感。

        光有时序感强还不够,这一联诗,更妙的是意象好。此刻已经是年末了,王湾却还在长江上漂泊,一般人在这个时候,难免生出一番哀愁。比如崔涂的《除夜》“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或者戴叔伦的“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本来也是人生常态。可是王湾却一反此道,并未沉浸在漂泊的情绪之中,而是看到了一种伟大的自然力量,夜去明来,冬尽春回,这是多么令人喜悦,令人鼓舞啊。因为这种振奋的基调,他把令他震撼的伟大力量做成了主语,放到了句子的最前面。这伟大的力量是什么呢?“海日”和“江春”。在辽阔的海天之间,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势不可当,它生于暗夜,却即将驱散黑暗;在浩荡的江水两岸,春意正如春水般暗暗涌动,一发不收,它闯入旧年,又即将取代旧年。这一个“生”字,一个“入”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它显得有点粗暴,却又那么有力量。

        这真的只是在写太阳和春天吗?又不是,这还是虎虎有生气的少年之心,更是呼之欲出的大唐盛世啊!它如此高明,却又如此浑厚,如此鲜活。难怪一代文宗、一代贤相张说会把它挂在政事堂上,还有什么比它更能代表盛唐气象呢!

        首联明丽工整,颔联开阔宁静,颈联雄壮生动,理趣盎然,每一联都无可挑剔,怎么结尾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本来,诗人放舟于青山绿水之间,沉醉于壮丽的江南春晓中,他的内心是开朗而明快的。可正在这时,一排大雁掠过晴空。春天到了,大雁都北归了,自己这不安分的游子,是不是也该回家了呢?一缕淡淡的乡愁,也随着大雁一起掠过了少年诗人的心头。北归的大雁,一定会经过他的家乡洛阳吧。他想到了鸿雁传书的故事,于是尾联也就脱口而出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在这大江之上,怎么才能把家书捎给亲人呢?北归的大雁啊,就请你们在路过我的家乡洛阳时,替我报一声平安吧!尾联一派抒情,笼罩着一层薄薄的乡愁,同时呼应了首联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收得干净漂亮。这乡愁是真实存在的,却并不沉重,它带着少年的轻快,带着江南的春意,更带着时代的蓬勃。让人忍不住会想,假使他在洛阳的亲人真的收到了他这首诗,会怎样呢?会不会也豪兴大发,乃至追随着他的脚步,“烟花三月下扬州”呢?

        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得意的少年,一条壮阔的大江,一个萌动的春天,天时地利人和聚在一起,才有了这首朝气蓬勃、不可复制的壮丽诗篇。我希望它能代表我对新春的祝愿,对新时代的祝愿,陪伴大家过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