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代王到汉文帝,深挖刘恒被选为新皇帝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陈斌b45cs56y1l 2019-11-29

汉文帝刘恒是汉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开创了自秦朝大一统以来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奠定了西汉200年的基业。可是刘恒的即位却和一般的皇帝不太一样,他不是名正言顺的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大统,而是在大臣商议下被推选出来的皇位继承人。那么刘恒是怎样继承大统的?大臣们又为何选择刘恒作为新皇帝的人选呢?

从代王到汉文帝,深挖刘恒被选为新皇帝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开创“文景之治”盛世的汉文帝刘恒

一、刘恒即位前的历史背景

在经历了长年的战乱后,刘邦取得了最终胜利,建立了汉朝。在汉朝建立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根基,刘邦将之前所封的异姓诸侯王尽数消灭并换作刘氏宗亲接任。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即位,此时的朝政大权已渐渐被吕后掌握。直至汉惠帝死后,吕后更是独掌朝中大权,连陈平、周勃等老臣都只能唯命是从。

为了进一步巩固手中的权力,吕后公然违背了“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高祖遗训,将吕产、吕禄等吕氏宗亲相继安排到重要位置,汉朝的江山大有“由刘变吕”的趋势。而由于吕氏一族的专权,朝中大臣及百姓对吕氏的厌恶情绪也水涨船高,并最终演变成一场规模浩大的政治清算。

这场政治清算发生在吕后死后,吕后当政时,虽然以刘氏宗亲为首的群臣也颇有怨言,但无奈敢怒而不敢言,一直引而不发。随着吕后的去世,吕氏一族失去了主心骨,顿时成为了众矢之的。在以周勃、陈平等汉初老臣及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等刘氏宗亲的带领下,之前还权势熏天的吕氏一族被铲除殆尽,朝中大权又重新掌握在了刘氏手中。

此时的汉朝政局陷入了波诡云谲的复杂局面之中,被吕后所立的“傀儡皇帝”刘弘虽然还在宫中,但由于其年幼且出身不明,显然已经被众人弃之一旁。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此情况下,由谁来继承大统就成了当务之急和关乎王朝命运的头等大事。

从代王到汉文帝,深挖刘恒被选为新皇帝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刘邦死后,吕后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

二、选择刘恒作为新皇帝人选的原因

既然已经决定迎立新皇帝,那么谁最有资格继承大统呢?其实刘恒在当时的几个“候选人”中并不突出,甚至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个人。刘恒的第一个竞争对手是齐王刘襄,刘襄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作为皇长孙的刘襄不但坐拥汉朝最大的封地,实力雄厚,而且在平定“诸吕作乱”中立下大功。按常理来讲,刘襄如果被选为皇位继承人是合情合理的。另一个可能的人选是淮南王刘长,刘长是刘邦的小儿子,他生得孔武有力,能举起千斤大鼎,而且深受刘邦喜爱。

而反观刘恒,虽然被封为代王,但代地偏远狭小,属于众多封国中的小国。而且刘恒的母亲薄氏地位低微又不受刘邦宠爱, 当初甚至入宫一年多的时间,连刘邦的面都没有见过。两相对比之下,无论从自身实力还是家族势力来讲,刘恒都不占优势。在此情况下,为什么群臣还要选择刘恒继承大统呢?仔细分析下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从代王到汉文帝,深挖刘恒被选为新皇帝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刘恒最终成为皇位继承人的原因错综复杂

01 刘恒的皇子身份是他得以笑到最后的先决条件

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身为皇子的刘恒虽然既不是嫡出也不是长子,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是刘邦还在世的皇子中年纪最长的一位了。虽然刘恒与已经去世的汉惠帝刘盈是同辈,但由于群臣对吕后所立的少帝刘弘发自内心的不信任,因而打消了父死子继的念头,而从高祖刘邦的皇子中选择一位继承大统成为了群臣的共识。不难理解,这其中恐怕既体现了群臣对主少国疑的担忧,又反映了众人同吕氏一族彻底切割的决心。如此看来,刘恒的皇子身份虽然不能左右群臣最终的判断,但也使得他踏入了皇位“候选人”的门槛,成为了可能的考虑对象之一,这是刘恒得以笑到最后的基础条件和先决条件。

从代王到汉文帝,深挖刘恒被选为新皇帝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作为刘邦的第四子,刘恒最开始是不被看好的

02 刘恒的仁孝宽厚成为了他最后胜出的“加分项”

仁孝宽厚是刘恒给众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早在吕后在世时,吕后曾打算将刘恒封为赵王。而刘恒却出人意料地推辞掉了这个任命,他的理由是自己不足以担当如此重任,还是留在代地抵御边患为好。刘恒的决定是极有先见之明的,这不仅使心狠手辣的吕后解除了对自己的戒心,也给世人留下了仁德谦让的美名。刘恒也确实是一个仁孝宽厚之人,这从他成为汉文帝之后所采取的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政策中就能窥探一二。不仅如此,刘恒的仁孝之名甚至传至后世,元朝时期的《二十四孝》中就有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侍奉母亲”的故事,后世更是赞颂刘恒:“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可见,刘恒仁孝宽厚的品质是群臣选择他作为皇位继承人的重要因素。

从代王到汉文帝,深挖刘恒被选为新皇帝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刘恒的仁孝之名传至后世

03 “子凭母贵”成为影响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

普通意义上的子凭母贵指的是皇帝宠爱的妃子或在后宫地位高的妃子所生的皇子在皇位继承中有较大的优势,因为毕竟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有亲疏远近,如果皇帝宠爱哪位妃子,那么爱屋及乌,往往也会特别宠爱这位妃子所生的皇子。可当时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在吕后死后,群臣对外戚势力干政的反对情绪已经到了顶点,他们不希望看到新皇帝的家族中又诞生一位吕后似的人物。正是在这种思想引领下,齐王刘襄和淮南王刘长在皇位的竞争中反而成为了劣势一方。《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而刘恒的母亲虽然地位低微,但她为人谨良恭顺、与世无争,在这一点上,刘恒反而沾了“子凭母贵”的光。

从代王到汉文帝,深挖刘恒被选为新皇帝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吕后的专权对之后的皇位继承产生了巨大影响

04 选一个“弱势皇帝”是刘恒能够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吕氏全族被灭后,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派和以琅琊王刘泽为首的皇族派在选定皇位继承人问题上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要选择一个实力弱、野心小而且和吕氏家族没有关联的人作为新皇帝的人选。这种考虑的原因有三:其一是为了便于控制。无论是刘恒的秉性还是母家的势力都让众人认为刘恒将会是一个好掌控的皇帝,这是齐王刘襄被排除在外的主要原因。其二是为了安全。虽然功臣派和皇族派联合消灭了吕氏全族,但毕竟死灰也有可能复燃,一旦“亲吕派”的人成为皇帝,谁也不敢保证日后不会被清算和报复,而后少帝刘弘是吕后所立,淮南王刘长是吕后养大,这也是此二人被排除在外的主要原因。其三是为了利益。无论是功臣还是皇族,大费周章诛灭了吕氏并拥有了推选新皇帝的权力,谁都希望能凭借今日的拥立之功为日后在政治上谋求一个好位置。在这种诉求下,刘恒成为了众人都能接受且都乐于接受的人选,这是刘恒得以成为新皇帝人选的根本原因。

从代王到汉文帝,深挖刘恒被选为新皇帝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派希望选一个“弱势皇帝”

三、从代王到汉文帝,刘恒厚积薄发,实现了“逆风翻盘”

估计在推选刘恒为新皇帝的众人中,没有人会想到刘恒会和他们的预想有如此大的差别,这让众人有些措手不及甚至惊愕不已。从刘恒进京前采取的行动和登基后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可以看出,这位从“小地方”来的藩王并不简单,也不好“对付”。刘恒是一个仁孝宽厚、厚积薄发的人,他谨慎而不胆小,果敢而不暴戾。他在位期间休养生息、励精图治,百姓富足、天下小康;他为人仁厚平和,无论对待臣子还是对待百姓都展现出一个明君圣主的形象,是司马迁极力推崇的皇帝。

历史有时确实充满了奇幻色彩,谁能想到有如此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的汉文帝竟是因为自己的“弱势”和“无能”才得以继承大统的呢?2000年之后的我们在回看这段历史时也会有感而发、唏嘘不已。

参考资料:《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