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辞掉老家运营商工作,用抽烟来缓解压力,虽然三次心态崩溃,但还是顺利考上西电!

 宝刀君 2019-11-29

这是“进化共同体计划之2018”的第2篇文章

作者| patientcat

来源:宝刀君的进化之道(ID:BDJ0501)

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

宝刀君导语:

本文作者属于工作后再考研,中间经历了辞职、自我改变、3次心态崩溃(利用抽烟来缓解压力),但最终还是顺利考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在考研过程中,他受教于知乎等在线教育平台,考上研后,又继续借助这类平台学习计算机并因此而迷上编程。

除了学习上的进步,最关键的是:他把抽烟的习惯给戒了!

以下为原文(亮点部分已标红):

引子:

今天本来在写最大连续子序列积,实在无法集中精神,便翻了翻微信,看到了宝刀君的征稿要求,想想自己恍恍惚惚从本科毕业到今年研究生入学已经俩年了。而期间自己的变化之大,真的是恍如隔世一般,不由得想写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同别人不一样,我想表达的心里路程是俩年,从我毕业到工作,到考研,到考研成功一直持续到开学,我的自我选择和自我改变。

其实我在最开始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要考研,如题所示,我只是想做一个更‘好’的人。那么什么是更好的人呢,其实我们都知道,好从来都是与不好进行比较的。

“差不多”的人生

我自己算是一个不太笨的人,高考的时候靠着这个不笨的脑袋和一些辛苦,考了一个不错的211大学。上大学的时候,每天睡觉,打游戏,临考试前靠着这颗脑袋,突击一周,混到了顺利毕业。最后各个课程平均分在70左右,不算太差。

毕业后在老家签了家运营商。有着不算太差的收入。如果按照这样的人生轨迹,我可能将来会找个差不多的媳妇,买个差不多的房,过着一个差不多的人生。

总结一下,我发现自己总是想要差不多,不算太差就够了。我总将自己这番对待人生的态度称之为“大智慧”,“大豁达”,颇有些高高在上的意味,还看不起学霸们那么拼有什么意义,人生就这么短暂,活的差不多就够了。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我依然无法反驳上面的逻辑。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多么“潇洒”,多么“惬意”,有什么不好。

是啊,到底有什么不好呢?那么到底有什么好呢?

我每天早晨起来上班,空闲时间偷偷看看微信。下班回家抽几根烟,再看看斗鱼,一眨眼就到12点半了。一天感觉好像很快乐,好像很充实。但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开始变的非常焦虑了,不停地抽烟,不愿意睡觉。好像恨不得比别人多过一点时间。

2

更好的自己

我开始有了改变的心。

重新考研这个念头在我脑中一闪而过。但当时并没有在意。但是念头这个东西一旦在脑海里根植,它就会开始发芽,生长。当然这都是后话,我最开始改变自己的是在生活方面。

每天下班回家会跑几圈步,尽量控制自己不看手机,开始阅读一些英语文物。受教于知乎,先选择一些更加有趣的事物。比如跑步时候放自己最喜欢的音乐,然后每天在朋友圈里和朋友比较下微信步数,看英语文物看神探夏洛特(侦探小说在情节上非常容易让人上瘾,从而不停地看下去)。

这种直接的反馈给了我很大的动力,让我很快不再天天看斗鱼,短视频和B站。从而有了大量的时间去看一些帖子和知乎(知乎真的对我的人生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会在后面工具使用中谈如何使用这类app)。

3

重学通信

在学习方面的改变,或者考研想法的彻底出现还要源自一次偶然情况下,我在通信人家园接触了陈爱军老师的《深入浅出理解通信原理》(据说现在这本书出书了)这个帖子,其内容真的和标题一样,深入浅出通信原理,将我本科一些难以理解的公式以非常形象化的文字,图片和GIF展示出来。

其中一些证明的方式非常巧妙,真的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大概就是作为理科生,天生就会喜欢一些比较“秀”的证明方法。看了大概200章左右,让我生出了一种要是我早接触了这本书,我当年也能把通信学好(那时的我的思想还是停留在自己本科没学好是老师教的不好的原因),等等。

为什么我总是在“要是我当年怎么怎么样,我现在就怎么怎么样”。这句话怎么这么熟悉。不行!我生气了,我要结束这种状态。

记得在那一刻,重新考研这四个字如同加了金坷垃一样,在我脑海里快速盘根生长,瞬间就占满了我的大脑,再也挥之不去。

4

无情之水

我向母亲说出了我想辞职考研的想法,母亲并不甚同意。她认为我现在性子太躁动,没有沉下心来。可能只是暂时一股脑热。

为了向她证明这一点,我提出了先工作一年,然后如果一年后我还是有考研这个想法的话就同意我去考研。虽然不能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考研,但平日里还是有很多空闲时间。

那天晚上,我给已经研一的舍友打了电话,询问了下大概考研的一些信息,和一些注意事项后,就开始了自己的漫漫考研路。当时我是想考北京邮电的,学通信的,谁不想上北邮呢。所以我知道自己要准备的是数学一,英语一,政治和专业课。在最开始的时候,数学一我是从张宇的基础班开始看起的。

由于当时我在呼和浩特出差,我基本上只是看视频,也没有做笔记。英语我是直接下了百词斩,每天时间比较多,有空就看看,大概每天一百个单词左右(加上它单词的算法,复习等等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时间)。

上班的路上听百次斩的那个单词电台,还蛮有趣的,挺自嗨的反正。之后还陆续去包头,上海培训。大概最后到十二月中旬左右吧,我回到了自己的盟市(就是我们市,巴彦淖尔盟)开始正式工作。

每天吃完饭七点半后回到家学习三小时数学到十点半左右,然后看朱伟的恋恋有词一小时。其余时间会看看英文小说(之前的神探夏洛特系列)。然后十二点半睡觉。单词基本上都是在上班的时候刷的。

我的大部分朋友都在上研,其余的人在准备考研,在市里面除了同事之外,也没什么认识的人,所以周六日如果不值班的话,也会尽量去看些视频,健健身,感觉还是过得很充实的。这样的状态大概一直持续到年底。

5

放弃,救赎,放弃,救赎

第一次奔溃

大概是年后三月份左右一直持续到我辞去工作前的八月份。我一直在放弃,重新回来,放弃,重新回来的自我挣扎与救赎之中。这段日子被我戏称为黎明前的黑暗。同时也是我心里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三月份的时候,因为看着考研的日子一点点临近,对,没错,我就是在三月份的时候就感觉到时间很少了。我当时的状态是——过完了张宇的基础班视频,刷完了一遍单词。我很焦躁,因为比起上班的无聊和自己疲于应付领导和客户的我,我更加喜欢每天下班沉静在自我学习的我,说句我曾经认为自己永远不可能说出的话,学习可真是太有意思了。

当时保持了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一个月后。我的心理彻底奔溃了,我选择的是尽情放纵自己。

说来也奇怪,明明感觉到要学的东西很多,心理压力很大,而在心理压力大的时候却选择了尽情放纵自己,直接什么都不学了。

我直接花一周的时间看完了一部网络小说,一直看到它连载的章节才停止。然后又和自己心理博弈了好久。才渐渐又重新回到正常状态。

第二次崩溃

第二次崩溃是由于工作,我这个性格有些静,不太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所以当初选择了在运营商的技术部门工作。然而,由于部门内的一个人被调走,我们不得不轮流进行一天的客服工作。

这项工作特别繁琐,回执工单的流程特别冗长,而且还要和态度不好的客户不停地进行解释。对于我来说真的是特别难以应对的工作。而且周六日有时都有可能值班来处理。我当时心底里开始厌烦这份工作。(这对我之后的方向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为我对于工作来说,仅仅是一颗螺丝钉,我没有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被发挥,也没有感觉到自己对工作做了什么贡献。这些都是题外话。

在经过一次长达12天的工作后,我又崩溃了。这次是学习完全静不下心来。而且身心也比较疲惫,学习状态非常糟糕。大多数时间都是依靠抽烟让自己不去想这些烦心的事情。

第三次崩溃

六月底的时候我提出了离职申请(当时的我给自己鼓励了好久才有勇气提出来),当时的我万万没有想到我的离职大概会花掉一个月的时间,而且还要找很多副总签字,而副总又经常不在办公室,我又不敢给副总打电话,只能傻傻的等。

那时候特别感谢我舅舅,我向舅舅说出了这个苦恼。舅舅告诉我不要害怕这些事情。因为一个人的身份并不能代表一个人,他除了是你的领导之外,同时还是别人的下属,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妻子的丈夫最最重要的是他和你一样是一个人。所以不要把他当做你的领导去打电话,而是当成一个普通的人去沟通和交流。万般艰难下,我终于办完离职手续。

说到这里,我现在真的感谢母亲,因为每次上学的时候,都是由她来一手操办这些事情。而我只需要负责学习和吃饭就够了。从未被这些事情烦扰过。

而自成年以后,发现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并非那么纯粹,那么想当然。在这一次次的崩溃中,可以看出,内心弱小的我开始渐渐变得强大。

对待事情不再过分急躁,焦虑和过度心动。渐渐有了耐心,和对自己的信心。我觉得,考研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并非知识的考研,而是心灵的考研。这是一段漫长而又艰辛的旅程,能够让你过去的,别无他法,只有坚持。

正式开始

预备工作做了一年之久,我终于真正开始了自己的考研之旅。我并没有给自己定下精密而详细的计划,只是大致将各个学科的优先级确定了而已。数学大于英语大于专业课大于政治。所以在最开始的时间里,我将俩天的六分之五的时间交给数学,剩下的时间交给英语。

到八月份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把单词刷了几遍了。反正最起码用了三个app吧。百词斩,知米和扇贝这三个单词都过了一遍。知米过了俩遍。所以我的英语就是专攻阅读,我的英语底子还算不错,所以直接选择的是参加知乎上魏大的阅读训练营。(接下来可能会涉及很多付费学习的事情,这不是广告,这只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增加沉没成本,从而让自己不舍得放弃)直接阅读经济学人的删减简单版。每次作业大概需要集中精力俩小时才能完成。

九月份的时候我开始看专业课。当时感觉自己考不上北邮了。所以选择了考母校西电。专业课是信号处理和电路。信号处理我本科学的比较好,而且有看过比较多的相关书籍,所以能在一定高度上理解。

电路是我本科学的比较渣的一门课,因为我老是抱着高中物理的思想,所以没有入门。加之总是看到很多人说国外教材要比国内教材好,所以我直接选择了英文版本的电路基础。可能由于之前的性子被打磨的比较好,或者说我终于可以全心考研,期待值被拉了一年。所以我学习很容易进入专注且上瘾的状态。

那时候我七点半开始看这本电路基础一直持续到晚上一点左右,不会分心。所以大概十五天就看完了前十章然后开始看本科的教材。在九月份这个阶段。我大概是俩天二分之一的数学,三分之一的专业课和六分之一的英语。

在十月十号左右的时候,我完成了张宇数学强化班的视频和简单过了下书籍。十月份我开始接触李永乐的线性代数。参加了魏大的造句培训(这个是真的难)。信号与系统看了本校李学武老师的视频。

十一月的时候开始看张伟的概率论视频,每天做何凯文老师的阅读,每天做些专业课的习题,每晚听一听陆寓丰老师的政治。我真正写数学真题的时候是从十一月底的时候开始的,写了九份卷子。英语背了十篇作文。专业课做完了历年卷子(其实就俩年,因为改革了)。政治是临考前一周什么都不干背了肖秀荣四套卷子。

回看

当然从现在的角度去回忆当年的学习,大概很多都不记得了。只是记得大致方向了。像我看视频的时候并非只是看视频,而是会去找些相关的习题来做等等。因为我并不是想写一份攻略,告诉大家怎样考研,或者说是怎样的时间安排。我只是简单陈述了我做了哪些事情。

如果真要说提一些比较有用的建议的话,就是分给自己大片连续的时间用于专注于某件事情这个方法在之后的很多地方都十分有用。

我主要还是想谈一谈自己的心里路程。因为我自己是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害怕的。怕自己考不上,毕竟自己复习的时间很短,从我选择本科学校就可以看出来,我有十分功利的因素在里面。

其次,尤其是在数学这一方面,感觉知识点很多,学完一遍忘一遍。上手做题简单的不对,难的不会。必须要承认这是一种正常状态,我们都是普通人,并不是那种别人一讲就可以理解的很深,甚至迁移,联想和相互印证这种高等操作。

我的方法就是勤能补拙,当然我自己是不承认自己拙的。所以我习惯于做笔记。是很多遍笔记。因为我经常将之前的笔记,和我认为的重点重新结合然后按照自己的架构重新做一遍笔记。之前臃肿的地方该精简的精简,薄弱的地方该加强的加强。

像政治和英语,我觉得按照目标,或者按照期望去做比较靠谱。我根本就想都没有想过去理解。我就是硬把肖四、把英语作文背了下来,然后感觉能用的时候就去用。

说白了,考研就是我迈出去的一个一次性梯子,所以我非常功利,就是怎么拿分怎么来。而在对待数学和专业课的态度上,我却大大不一样,更多的是追求理解,所以我在考研过程中做了很多“骚”操作,比如去看英文原版的电路基础。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因为当时就是想看。

十一月份的时候,我持续过连续一周不学习的状态。当时我真的已经不想考研了,我想放弃了,我觉得自己每天好累,当时心想,就算上了研能怎么样,不过是换个地方,换个方式活而已。

大概就是各种消极负面的情绪袭来,每个人整天也变得很低沉,除了抽烟之外,我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消极情绪,反正就是接受了这些情绪。现在看来属于一种紧张、害怕的情绪,因为我很怕‘事’,尤其是正事,或者大事

但凡遇到这样的事情,比如说定好一个日子旅游,那天快来临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出门有多么不方便,路上有多么不舒服,就想逃避。

那时候每天都在一个哲学问题上思考,我要学习,我要上研,我要出去大城市打拼,我要努力奋斗,我要辉煌人生。过了一会就回变成算了还是不学习了,老老实实在家娶媳妇生孩子,养条狗享受自由人生吧。

那时候的我确实要感谢母亲的支持,她给了我很多安慰的话。在我不想学习的时候,会叫我每天陪她看电视剧。然后聊聊天,放松我紧张的情绪。即使我在家打了一天游戏,也不会去责备我什么。

母亲对我的这种心理支持很快让我恢复过来,我也渐渐学会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去逃避,而是坦然接受。承认自己是普通人很重要,所以承认自己考不上研也没什么,某些事情自己做不好也没什么。

大概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面对了剩下的日子。但如果说我在八月九月十月是付出百分之俩百去拼命学习的话,到了十一月份已经变成了百分之九十。到了十二月份只有百分之七十五。

继续加油!

初试完毕,我考了383,虽然陕西判分比较松,但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成绩。(要不然我就会写考的还不错,不写分数了,原谅我的炫耀心理),之后是复试准备。我保持之前优良的作分。

复试时候名次还提了一名。还帮助同学紧急讲解了一波模电和DSP,三天帮他过完了知识点。这时候的我已经摘去了学渣的帽子了,周边的人开始叫我大神、学霸了。说真的,我超级享受这种感觉,就和高中时候所有人都来问你数学题一样的感觉。

之后一笔略过面试什么的,而且自考研完毕后,我心里莫名多出了许多自信,而且心里变成熟了很多,总觉得自己那段日子都经历过来了,还有什么自己经历不了的。

在西安同学家里待了几天,四月份我回到家,开始了自己的编程之路。说实话,我觉得考研模式的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所以之后不论我遇到什么难题,我基本都将自己切换回考研模式去做,学编程也一样。

我自己有点编程底子,所以怎么学编程就直接google,然后从推荐的书中选择了一本叫《笨方法学C语言》。因为之前就考研时就曾计划考完研假期要把C++学好,所以重新开始学习C语言。这本书真的是书如其名,笨方法。感觉更像一本说明手册、或者说一本练习册一样。

如果是上大学时期的我,面对这样的书如果遇到难点,可能就直接放弃了,我会认为自己不适合,或者说书的编排不适合新手,要是有大神带我几天就好了(我之前放弃C语言就是这样放弃的),当年的我确实非常喜欢给自己找借口。但现在我不一样,我多了几种新的品质,恒心和毅力。

这俩种品质真的恐怖,因为它们可以让你在很多时候无视困难的大小,就像极限中的泰勒展开一样,一法解万法,所以很多时候,我只是做到坚持,问题就解决了。

第二考研营

我想大家可以看出来,我对于付费学习特别喜欢。所以对于当时学编程的我自然会去搜索编程培训。就在知乎上看到王道训练营的安利。我最开始并不了解王道,因为我不是学计算机的。后来才知道王道在计算机里很有名。反正当时是心血来潮之下,报了六月份的研究生班。

王道训练营是有一个学前测验和任务的。对于基本编程零基础的我还是有点难度的,但却偏偏让我有点喜欢这种有难度的事情。所以我认真准备了一个半月,搬用考研模式,只不过新增了健身时间,结果是我减掉了5斤,而且看完了C primer和C++primer,完成了王道的C100题作业和C++primer前十二章课后习题。带着满满成就感,我和母亲去了深圳。算是人生的一个小转折点。

来到王道之后,又重新认识了一波新的人。接触了新的事物。而这里的学习气氛却非常熟悉,更像是打了九折后的考研,对,因为大家都是今年考上研的准研究生,所以依然是熟悉的考研模式。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余,大多干着和代码有关的事情。周天,不存在的。

和考研一样,并不存在周天的概念。当然,由于我之前准备的比较充分,所以我又进入了这个区域大神的阶段。而我也乐意于此,这时,我算是找到了自己的爱好。

我发现比起通信来,我对计算机,对于编程不仅仅是喜欢了,而是有点痴迷了。就觉得好有意思,好有魔力,就像魔法世界一样,在里面你就是上帝,可以创造一切。用专业术语来说,我沉浸在造轮子的快感之中,最可怕的是,为了写代码多些时间,我竟然把烟戒了。

周围很多人都说我像是专门为学编程而诞生的。活了二十五年,编程是我发现唯一和游戏一样对我有魔力的事情。而且代码给人的反馈更加直接,就像打怪升级一样。我迅速沉沦了进去,不可自拔。(题外话,我曾经多次提到反馈,反馈的事情,如果对学习方法略微接触过的话,就知道这是一种激励自己的模式,而我是非常喜欢这种模式的)。就这样,我的天赋树从通信开始向计算机方面生长。

游戏人生

我曾经写过关于一篇游戏人生的文章,大概就是我希望活的像游戏中一样。而我现在也达到了这种程度。经历了王道三个月后,我解锁了新技能C,Linux,Vim,C++。

九月份开学前,我将数据结构,基本算法,游泳,口琴,练字放到新的技能树上,虽然到现在为止,只是解锁了游泳和数据结构,口琴被我放弃了。但是将设立新目标理解为游戏中的解锁技能,专注一个方面理解为游戏中的增加经验值,定期的自我检查审视,理解为门派每月检查。想想还真是有种在现实世界里玩网络游戏的感觉呢。

Calm down And Carry on

想起舍友形容我的一个段子。

之前山竹来的时候。我的一个舍友说,如果这如果这吹到陕西来,没电没水都不知道干啥。我另一个舍友说,这对于鑫哥(我)来说,只不过是换一个地方换一种学习方式而已,只是由图书馆换到了宿舍,点灯换到了蜡烛。当然这有些夸张,但我还是很享受的。

国庆节放假,但对于考研的你来说,只不过是个换个特别的日子换种心情学习而已。持之以恒,讲究的从来都不是起点的早与晚,而是轮子一旦开始转动,就不要去想停下的时候。

我想表述了很多东西,也不知道表述的清楚没有,这是第一次写这样的文章,我不会过于追求完美。但下次的我,会写的更好。

文章的结尾,按语文老师的话说,要点题。做更好的自己。做更强大的自己。做别人眼中的大神。真爽!

题外话:关于知乎的使用

因为我在发现安利知乎给别人使用的时候,很多人都嗤之以鼻,说知乎上大多都是秀优越秀存在的,不是985或者名牌大学毕业就不敢看。好像我使用知乎和别人的方式不太一样。对于这类工具类app。

第一,我从不“逛”知乎。我觉的“逛”这个字代表的是有事没事像刷微博一样看。而我基本上是有所需求的时候才会在知乎上查询。

第二,我从不“杠”别人。我属于那种存在即合理的认知的人,所以认可每一个的思想,觉得既然他可以这么想,自然有他的原因,只不过我不知道罢了。我所以我一般情况下觉得每个人都有道理,而一些抖机灵的回答,我也觉得这是一种嬉笑人生的态度。

第三,比起比较,我一般会随感觉而先去做。或者说行动快于思考。比如说我在学习数据结构的时候,我会直接在知乎上搜相关题材,这时候就会看到很多人推荐各种书籍,而且理由都很棒。比如有人推荐严蔚敏的书籍,我就直接去看了。看完以后有很多地方不太理解,我就继续搜。又看到有人推荐《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我就又直接去看了。看完以后依然没有通透,就去看了邓俊辉的视频。如果现在让我推荐别人去看的话,我会去推荐邓俊辉的视频。因为我最后理解通透是在这一步的。但你能说我前面看的书没用么,我不知道。所以结论是:与其靠别人的比较哪些是最好的,不如自己去看,然后得出自己心中最好的。(参考文章:统一回复:关于你咨询的推荐习题集、学科辅导资料书之类的问题比较这东西是一个二元函数,你拿着一个变量玩来玩去是没有用的。

原文标题:做一个更好的人

作者:patientcat

附录取通知书照片: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个赞(安达)吧~

推荐你看:

1、进化共同体计划之2018的第1篇文章:他大一迷茫,大二玩转单片机,大三由山东建筑大学进入中南大学双控专业!

2、宝刀君搞事情:“进化共同体计划之2018”正式颁布,诚邀有识之士参加!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