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科举考试在隋代设立,在唐代逐渐正规化。虽然后来科举逐渐僵化,饱受后世批评,但在那个时代,已经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最好的途径了。而在文化兴盛的大唐,科举无疑成了众多文人墨客进入仕途的主要方式。可就有这么一个人,参加科举就是为了创收,而他的盈利模式就是替人考试,也是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枪手”。 温庭筠,晚唐时期有名的花间派词人、后世婉约派的开山鼻祖,字飞卿,山西太原人,与李商隐齐名,时人号曰“温李”。温庭筠很早就以词赋出名,但此人一生放浪形骸,不受羁束,具有传统文人比较清高和蔑视权贵的孤傲气质。据说他是初唐宰相温彦博的后代,年轻时为苦求功名,也曾下过一番狠工夫,才思尤为敏捷,无论是《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有记载。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晚唐科考律赋,八韵为一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时,老温不急不躁,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次叉手即可完成八韵,人送外号“温八叉”,此举堪比三国时神童曹植七步成诗,是士林中公认的第一等大才子。 可惜温庭筠生在了晚唐,那个外部动荡、内部腐败的时代。科举屡次不第。他的心态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开始了游戏人生。史书中记载温庭筠先后有多次科考舞弊的行为发生。其中又一次甚至直接得罪了当时的宣宗皇帝。当时朝试宏词时,温庭筠有点不屑一顾,也可能是卖弄自己才学,或者对自己满腹才学得不到皇帝青睐而犯了典型的文人错误,竟然不顾皇帝的权威,替他人作赋。后被皇帝得知,立即被贬。从此温庭筠在当枪手的路上越走越远。 宋人笔记载温庭筠士行有缺,缙绅薄之。很有可能是温庭筠对科举考试已经心灰意冷而有另起炉灶想法,最有可能的是以自己的才学为他人舞弊甘当“枪手”而念起了生意经,把科举考试当成了致富的手段。 温庭筠41岁这年,春闱大试,考官沈询有心成全他,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虽然有沈询的严密防范,温庭筠还是在考场中神不知鬼不觉地帮了八个人的忙。自然这次搅扰场屋的事件又一次让他名落孙山。可惜温庭筠是怎样帮助八个人,史书没有记载(要不今人完全可以借鉴)。可以想象他的作弊技艺有多出类拔萃了,哈哈。 当然,温庭筠的恃才傲物令皇帝也颇为不满。素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据说还下诏专门斥责他:“孔门素以德行为先,文章为末,尔既德行无取,文章何补焉?”。温庭筠的晚年甚至落得流落江湖。他虽然作为一代诗词宗师,但其嬉戏人生的态度以及失意后搅扰考场的荒唐,终不可取。 温庭筠的一生其实也是唐代众多大诗人的缩影,他们多数仕途不顺,只能寄情于诗文,像王维、孟浩然、李商隐以及光耀千古的李杜。也正因仕途的不如意才造就了这些让古今中外无数文学爱好者顶礼膜拜,最后欣赏一下这位大诗人的作品吧: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顺便说一句,前几年大火的古装剧《甄嬛传》的主题曲就是这首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