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才们的脑回路,到底是怎样的?

 离人清况 2019-11-29

  2006年,第47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在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卢布尔雅那举行。本次比赛天才云集,其中有两个最亮眼的天才:我国的柳智宇,以及德国的舒尔茨。

  柳智宇有名,是因为他在上高一时就发表了论文《幂数列求和纵横引论》,这是十七世纪的瑞士数学家伯努利提出的问题。伯努利,和牛顿、莱布尼茨同时代的人物,数学大神之一。现在,他提出的问题,16岁的柳智宇想来解决了。

  此文提交到湖北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科学院”时,所有人都沉默了。不仅是各部的优秀学生,连所有功力深厚的指导老师,全部沉默了。在几页A4纸上,有各种难懂的数学符号,在一片沉默之中,这篇论文拿了毫无疑问的一等奖。

  华师一附中,当时是湖北省最厉害的中学,在各项竞赛方面尤其如此。

  在论文答辩时,很多人仍然不懂他在说什么,也不敢提问。最后,有一个人颤巍巍地站起来,用颤抖的声音问道:“你是如何去想到去解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呢?”

  柳智宇回答:

  “这个的构思,我从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想了。”

  这要搁一般人身上,估计不少人都会站起来大骂他是神经病,你丫装什么B呢!但是,柳智宇用他真诚的眼神在告诉大家,他说的是真话。

  对于一个从14岁开始就蜚声国内数学竞赛圈的人来说,也没人敢质疑。他仿佛是为竞赛而生,几乎每个竞赛科目都拿过奖,成绩极为突出。

  想质疑他?戳穿他的装B?也得有过硬的成绩才行。

  这样的天才,当然一路过关斩将,入选国家奥数队,参加大约五个月的艰苦培训,为最后的参赛做准备。

  只是,柳智宇在高中时就得了眼病,视力严重下降。他虽然喜欢数学,但不明白为什么要参加奥数比赛。他拿冠军之多,已经感到厌倦了。于是他一边学数学,一边看了很多哲学文章,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想了很久,也没想明白。

  例如,他曾写下以下的话:

  “你说人生究竟为了什么?总有各种各样的环境,有时候自己觉得很幸福,可是幸福的根基不过一片碎叶,几根枯枝,自以为稳固,其实无比脆弱。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高三时,在参加国家奥数训练队之前,他还对同学说:

  “我这段时间很郁闷,回顾我的整个高中,一次次地重建与打破,到最后还是找不到自己心灵的归宿啊。也许我一生都将这样颠沛,而生命的真谛对于我,就在这颠沛之中吧。

  十七八岁的年纪,别人都热血沸腾,他却为思考人生的真谛而痛苦,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匡扶“正道”。

  由于眼疾和困惑,他一度不再想参加数学竞赛了。这可吓坏了教练。要知道,柳智宇的天才已经被证明,如果他不代表中国队参赛,将是中国队的一大损失。虽然事后参赛的六个人都获得了金牌,但是看看成绩就知道,柳智宇比其他五个人强得多:

  简单解释一下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共六道题,满分42分,但根据比赛情况,前几十名都能拿到金牌。从上表可以看出,柳智宇满分,第二名“只有”37分,第六名更是“只有”31分,但他们都获得了金牌,因为这届比赛,非常难。

  所以,柳智宇如果不想参赛,教练能不急吗?

  于是,教练和其他人劝他:参赛吧,你不是总想帮助别人吗?你参加比赛,不仅是为国争光,而且在帮助你的母校。你是我们的榜样啊!

  华师大一附中的老师也来了,极力劝他参加。

  在众人的劝说下,柳智宇“勉为其难”,同意参加比赛。但是他说:

  “我参加比赛可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你们。”

  还有一次,华师一附中校长去探望柳智宇,柳智宇对校长说:

  “我不需要这块金牌,而你们一附中,需要这块金牌。”

  也就柳智宇这样的牛人,敢说这种话了。

  在越来越严重的眼疾中,他练就了一个绝技:看一眼图形,在脑子记住并分解。后来他发现这么做好像并不困难,闭着眼睛也能把题想明白。要知道,这都不是普通的题,是世界级的竞赛题。

  在国际奥数比赛的头天晚上,柳智宇还在看《庄子》。这让中国队教练很无奈,领导也担心:怎么训练的?就这状态参赛,还不考砸了?

  但是,柳智宇的奥数成绩,上面也说过了,极为出色。

  他的高中班主任曾说:

  “数学对他来说,更像是学习哲学顺带的事情”。

  回到2006年的奥数赛场。参加比赛的,还有另一个天才,此人就是德国的舒尔茨。

  2004年,还不到17岁的舒尔茨,就被选进德国奥数国家队,第一次参加国际奥数竞赛,他没能做完题目,只拿了一枚银牌。2005年,他又参加奥数比赛,以满分获得金牌。

  但是,由于还没有中学毕业,他也意犹未尽,于是在2006年,继续代表德国参赛。他觉得参加奥数比赛,特别好玩。

  没办法,智商逆天的人就是这么随心所欲。

  但是,舒尔茨这次却没拿满分,稍逊一筹。

  于是,愤怒的舒尔茨在2007年再次参赛,虽然再次获得金牌,但仍然没有拿到满分。而此时,柳智宇已经是北大数学系一年级的学生了。

  舒尔茨四次参赛,三次金牌,一次银牌,一个满分,这成绩也足够震撼奥数界的。后来,他艰苦学习数学(也是个人爱好),于2018年获得国际菲尔茨奖,这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获奖时,他才30岁。

  舒尔茨当然是天才。他在24岁时成为德国最年轻的数学教授,也是最高薪资级别的教授。波恩大学骄傲地宣称:尽管舒尔茨出生于柏林,年纪不大,但已经成为国际数学界的代表人物。

  柳智宇呢?

  2010年大学毕业后,他居然在北京西山脚下的龙泉寺,出家了。

  他出家,当然是因为他一直苦闷,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在大学时,他已经沉迷于佛教,于是在本科毕业后,立刻出了家。

  这当然是我国,乃至全人类,在智力资源上的严重损失。

  但这是柳智宇的选择,别人也不好说什么。

  但是,这不是本文想感叹的。有些文章把柳智宇的选择,和更广泛的东西联系起来,在我看来,不仅完全没必要,而且基本上是误读。

  因为99.99%的人,不知道这些天才们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舒尔茨当然很厉害,在主流学术圈里做出了成就,算是“修成正果”了。但是,他对数学的痴迷,在一般人眼里难道不是“病”吗?

  和舒尔茨类似,柳智宇痴迷于人生的意义,痴迷于佛教,本质上是相同的。

  假如佛教仍然是我国的主流文化之一,柳智宇在佛学领域做出了重大成就,别人还会说他“荒废”吗?还会为他惋惜吗?

  但是,我认为他很难在佛学领域有什么成就了。

  因为:佛教老祖释迦牟尼,就是个天才;佛教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也已经有无数天才,为佛教理论做出过贡献。

  看看佛教历史上的那些天才,真为他们感到震撼。

  此时,再多加柳智宇一个天才,能有多大作用?

  更何况,佛教研究的是人性加玄学,本身并不是科学,也不是很正规的哲学,只是有科学和哲学的成分,本身已经很难突破了。就算和西方哲学结合,顶多也就是做些纵横研究,也很难突破,因为这方面早有很多人做过了。

 更何况,他就算学了精深的佛法,又有什么实际用处呢?普度众生?靠的绝不是精深的佛学理论,大众根本听不懂这些。

  所以,我为柳智宇惋惜。不是因为他的成就不如舒尔茨,而是他选错了方向。

  他完全没有发挥出和他智力相匹配的作用。

  他在龙泉寺呆了八年,因为寺院方丈出了性丑闻,他走出庙门,下山入世,目的是“普度众生”。

  怎么“普度众生”呢?他想从事心理咨询。

  可是,他行吗?

  风云野认为,他不行。至少目前,还远远不行。

  因为天才的想法,与众不同。

  在上学时,柳智宇就很惊诧,因为他觉得很自然的想法,在别人眼里是那么特殊。

  以这次离开龙泉寺为例,不要5000块遣散费也就算了,但为什么不要“戒牒”呢?“戒牒”是僧人的身份凭证,国家颁发的。没有戒牒,严格来说就不算僧人,以后干相关的事情将困难重重。

  说得简单一点,“戒牒”就是国家颁发的僧人许可证,不是谁想当僧人就能当的。

  这很正常,唐朝时,国家就开始用许可证的方式管理僧道了。

  但是,柳智宇居然不要戒牒,他认为这是在向龙泉寺“施压”。

  哎,谁向谁施压还不知道呢。你们说,柳智宇的想法怪不怪?

  这种异于常人的思考方式,怎么能做好心理咨询呢?

  虽然他是天才。

  说到天才,各位读者,你们知道这帮天才们的智力,有多高吗?

  我相信,对于99.99%的人来说,可能从来没有和他们长期相处过。或者有最多1%的人,曾经和他们短暂相处过。但是,你如果和他们谈寻常问题,谈天气,根本无法知道他们的智力是多么高超。

  顶多就是在看“最强大脑”等节目时,见识过几个厉害角色。

  但是,“最强大脑”一般比的是速算和记忆,没法出几道数学题比推理。因为观众看不懂这个,要是把“最强大脑”搞成奥数比赛,早就没观众了。

  所以,一般人不知道这帮理科天才们,智力到底有多厉害。

  但是笔者,风云野,在高中三年时,同班里恰恰有这样一个同学。

  而且,和我还是好朋友。

  这倒不是我套近乎,我和他的关系,真的很好。

  因为我们的理科都很好,这叫“物以类聚”。

  只是后来,大学毕业后,因为各种原因,不再联系了。

  他现在在美国,搞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就是数学,都是第一流的头脑在搞。

  说了半天,还没说我这个同学怎么是天才。

  我这位同学,用“F”来简称吧,也代表中国参加过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了金牌。

  并且,他的成绩,是全国第一名,世界第四名。

  奥数满分42分,他41分。

  这样的成绩,至少在奥数上,可以和柳智宇、舒尔茨一较高下吧?

  我的数学也算是很好了。小学时,我是我们小学第一名(仅数学,总分不是),上了省内最好的中学后,和F在一个年级。我的数学,在班里还是第一名。但在初中时,我和他不一个班。

  高中时,我和F分在了一个班,几年下来,充分见识了他的厉害。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的数学是年级十名左右的成绩,在人才济济的中学,也不是很突出。我们中学,当时是省内最好的中学。

  一般的期中期末考试,班里学习好的,数学都接近100分,没什么比的。

  但是竞赛不一样。数学竞赛可以让很多考试拿98分以上的人,现出原形。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漏出了自豪感。

  但在F面前,我没有任何自豪感,后来只有自卑。

  高三,有一次,在他去北京参加奥数集训队之前,我有一道题 不会做,想了两个小时,没想出来,于是就问他。

  他看了题之后,两分钟给我证出来了。

  可以想象,我当时是多么懊丧。

  而他,看着那道题,意犹未尽,又想了会儿,对我说:

  “这道题还有另一种证法。”

  我崩溃了。

  我也算是数学一霸了,而且在河南省数学竞赛中,运气不错,考了个我们学校的第二名。这种成绩,还可以吧?

  第一名是谁呢?当然是F。但是我在他面前,走不上一招。

  F始终是第一名。

  而且是,高高在上的第一名,远远超出其他人的第一名。

  我们争第二,他永远是第一。

  到了高三,至少我问他问题,已经不再是讨论,而是变成了请教。

  然后,在他获得河南省第一、全国并列第一后,就去国家队集训去了。

  我们参加高考前,他拿了奥数金牌,载誉回国。

  好了,好像写这些牛人的篇幅多了点,意义不大。

  但是,有意义的是:这些天才,到底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告诉大家一个最重要的答案。

  一、他们往往会深入理解基础知识。

  好像我什么都没说?

  如果你这样想,说明你和天才差得远。

  所谓“深入理解”,就是远远超出常人的思考。一些看起来好像很容易的东西,他们会想半天。

  举个例子,sin(A B) = sinAcosB cosAsinB,三角函数最基本的公式。证明过程很简单,高中课本上都有,一页纸吧。

  但是F第一次看到证明,他被震撼了。

  他盯着这一页,想了很久。

  他想的不是证明过程,那个对他太简单了,对大多数人也都不难,看一遍就懂。他想的是:

  数学先辈们怎么会有这样的脑洞?

  如果有这样的脑洞,能不能有类似的脑洞?比如把几何图形颠来倒去,利用线段或弦之间的关系,能不能找到更多公式?

  他第一次自学微积分时,也被震撼了。一直在感叹:牛顿、莱布尼兹,真是天才。

  我举的例子很简单吧。

  当他盯着这些数学公式看的时候,脑子里进入冥想状态,浮想联翩,就会比一般人理解的深得多。

  这样,当遇到难题时,可以比一般人更好地找到内部隐藏的联系,从而做出来。

  而难题,又会让他找到更多数学知识内部的联系,于是越战越强。

  一般人有时也能进入这种状态,但比天才差得远。

  天才在理解这些最基础的知识方面,比一般人强得多。在一般人眼里平淡无奇的东西,他们会觉得很震撼。

  这让他们和一般人的思维确实不太一样。

  二、非常专心。

  他们干什么事好像都很专心,连玩儿都一样。

  不能不说,“专心”是一种天赋。我发现学习好的人,大部分都有这个天赋。

  当然,“专心”也能后天训练。当人长大了,要操心饭碗和收入时,很多人将不得不专心。

  所以,“专心”是可以训练的。

  但是在中学时,乃至大学时,我的专注能力,远远逊色于F。

  F基本上可以做到在他学习时,听不见别人说什么。

  而且他学什么,脑子里想的就是什么。心无旁鹭。

  我远远做不到。我的脑子里,经常乱七八糟什么东西都有,尤其是在荷尔蒙的刺激下。

  欲望、野心,有助于一个人专注,但经常会妨碍专注。

  这方面,我对F自叹不如。

  后来我越发感觉到,一个人专心致志的程度,和他的思维深度,基本上成正比。

  当然,在渡过青春期后,我现在也能做到专心了。

  三、多做题,多总结。

  哪怕是天才,不多做题是不可能了解事物之间的精深而复杂的联系的。

  无论是柳智宇还是F,都做了很多题。

  光做题还不够,还要主动多总结。

  这需要有个自己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心得体会。

  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

  每隔一段时间,重新看看过去自己的总结,看看过去没做出来的题,过去犯的错误,过去的思考,很可能会有新的体会。

  然后继续总结……

  思维就是这样一步步加深,并复杂化的。

  天才,就是具有以上三个特点。

  当然,他们在某一方面,肯定有天赋。比如擅长数学,擅长物理……但是,如果没有上述三方面的优点,天赋又算什么?

  总结一下,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并不是因为他们先天比普通人高太多。他们肯定比普通人的智力高,在某些方面也有天赋,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和普通人相比,并没有数量级的差距。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1、他们对于基础知识的看法,会比一般人更惊奇,更深入理解。2、他们非常专心。3、他们会多做题,也会多总结,也就是主动训练和思考。

  时间一久,差距就非常巨大了。

  说起来好像也挺简单的?

  但是,天才之所以是天才,还因为他们对这些知识,比一般人有兴趣得多。

  因为热爱,或者是有天赋,所以才专注?所以才愿意多做题和多总结?这个因果关系我还没搞清楚。

  但不管咋么样,一般人就算有意识去这么做,也会有不小的惰性,因此时间一久,必然离天才的水平,越来越远。

  拿我和F来说,看到了他的做法后,我当然会主动学习和模仿。但是,我的脑瓜毕竟不如他灵光,天赋明显有差距,对数学也不如他那么热爱,因此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方面,比他差得远。

  F对我自信心的打击是巨大的。因为我发现,我和他的差距越来越大。

  世界上最可怕的人,就是既是天才,又很努力。

  柳智宇、舒尔茨、F,都是如此。

  这,是不是意味着普通人没机会了?

  并非如此。

  我们当然比不过这些天才。但是,如果培养自己的兴趣(实在不行就强迫自己有兴趣),再深入思考、多做题和多总结,超过99.9%的人,应该是没问题的。

  尤其是你看了我这篇文章之后。

  更何况,现在世界上的行业,何止72行?何止360行?

  细分行业,有百万之多。

  天才毕竟是极为稀缺的,他们不可能覆盖所有行业。

  因此,深入一个行业,模仿天才们的做法,必然会有所成就。

  更何况,人生是一场长跑。有些人“开悟”晚,但一旦“开悟”,长跑下去,很可能会在某个领域内,达到极高的水平。

  顺便说一句,天才们的知识面,一点都不狭窄,他们的所谓“情商”,也一点都不低。

  之所以在年轻时,一些天才的情商看起来很低,比如柳智宇,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充分深入社会,他们把最灵光的大脑、最充沛的精力,都用于学习科学知识了。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旦他们想改善人际关系,我相信他们会做好的。

  但更多的情况是:他们觉得和一般人的交流,往往是在听废话,说废话,是在浪费时间。此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得不耐烦,或者沉默寡言,或者避免交流。于是,在别人眼里,他们的“情商”就显得不高了。

  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情商”低,而是他们的智力和水平,让他们觉得和普通人交流是一种负担,是一种时间浪费,甚至是一种堕落。

  于是,在别人眼里,他们的情商就显得很低了。

  但我相信,如果他们真想改善人际关系,和普通人一样说各种没用的、但好像是在交流感情和观点的废话,凭借他们的智力,大多数天才也会学得很好的。

  但是,偏偏大多数天才觉得这些事很无聊,还是探索学问更有趣,那就没办法了。

  当然,有些天才从小就喜欢人际交往,很年轻的时候就深通人情世故,这是另一类天才。

  而且越深入社会,这方面的水平越高。

  但本质上,这类天才和学术天才,是相通的。因为他们都要对自己做的事感兴趣,深入思考,有专注力,多实践。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并非先天智力远超常人。他们的智力肯定很高,但绝不是高到吓人的程度,好像已经非人类。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们具备本文说的几个优点。假以时日,让他们远远超越了普通人。

  天才们的脑回路,并不稀奇。

  我写此文,源于内心的感触。是柳智宇,把我内心的感触激发出来。

  那是一种感叹、悲哀、无奈、深入思考、勇猛精进的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