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金美——浅谈甲骨文的起源和发展与书写的艺术(组图)

 真空妙有图书馆 2019-11-29
一、甲骨文的起源和意义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契文”、“龟甲文”、“龟甲兽骨文”、“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中国汉字的鼻祖,距今有三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被人们称为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殷人保存典册的府库”、“甲骨学史上的一大奇迹”。被誉为“甲骨文之父”、著名金石学家、我国第一代甲骨学家,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最高长官)王懿荣(1845-1900年),1899年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并断为是商代的文字至今已有117年了。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1984年的85年间,据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统计,在国内有108个机构单位(台湾和香港9个),50个私人收藏家(台湾和香港3个),共收藏甲骨127904片。国外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等12个国家,共收藏甲骨26700片。合国内国外公私收藏甲骨共15万多片。2010年6月中旬,本人到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参观、学习和考察,据两个馆的解说员介绍,从1985年到2010年的26年间,已发掘出土的刻辞甲骨达17万余片。近4年来,我国又发掘出土的甲骨刻辞2万多片,总计共有20万余片,单字5000多个,能认识和厘定为汉字的近3000个。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知识。

许金美——浅谈甲骨文的起源和发展与书写的艺术
1


  许金美甲骨文书法作品 创业奉献


  二、甲骨文的研究和发展

  殷墟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精细有序,笔画多方折。自商迄周初甲骨文应用约七百年,甲骨文具有“工整规范、粗放劲峭、气势雄浑、疏朗清秀、端庄轻巧、丰腴古朴、笔意充盈、形象生动等“八大”特点,字里行间,孕育着书法之美;从结字上看,甲骨文已基本上具备了汉字的结构,即所谓“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汉人称“六书”为“造字”之本。人们因此认为这是六种不同的文字结构,却又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实际汉人讲的“六书”,包含了表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历史过程,追溯文字发展的本源。“六书”中“假借”、“转注”只属于表形文字,“形声”只属于表意文字。“象形”本来是表形文字的,表意文字中只能见到遗迹。而“会意”、“指事”才是两种文字共同存在的。“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可以从字形分析来认识,而“假借”、“转注”两书只能从用字方法来理解。六书的第一条便是象形。象形文字,是把物象画出来随体诘诎而成的文字。文字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稳定的格局。甲骨文的原始图画成分比较大,所以变体字较多,由于字少满足不了表达之需要,便采取假借的办法来弥补。甲骨文中还有许多合文。它反映了一个字表达词组的现象;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和大小形状的影响,但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从殷墟博物馆展出的妇好墓出土的两把精品“鸟形骨刻刀”和“穿山甲形骨刻刀”来看,就充分证明了商代甲骨文的刻划精湛,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对后人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一是甲骨文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二是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达到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甚多,有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三是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几个字的位置,也可以长,也可以短;四是甲骨文是用刀刻在较硬的龟甲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粗有细,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字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不一,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四堂”之雪堂—罗振玉(1866-1940年)在甲骨文研究者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甲骨学的奠基人之一,是著名的甲骨学家,1908年他首先出访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于是1911年2月他派自己的弟弟罗振常去安阳采掘甲骨,之后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甲骨二万多片,从1913-1921年先后编成出版《殷墟书契前编》(八卷)、《殷墟书契菁华》一卷,影印本、《殷墟书契后编》二卷,影印本、《殷墟书契续编》(六卷)、《铁云藏龟之馀》一卷、《殷商贞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殷墟书契待问编》、《殷墟古器物图录》及《附说》各一卷等著作。在书写对联、题词时,常遇到甲骨文中没有的字,罗振玉就偏旁拆零,自己拼接,再拼不出,就到金文和其它古文字里去讨救兵,这是一种创新。1921年,他在研究之余,将甲骨文用毛笔书写楹联,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联》一书,是他首创的杰作。罗振玉对甲骨文的研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法崭新,甄别谨严,成果显著。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正如郭沫若所评价的“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真实的史料”。
许金美——浅谈甲骨文的起源和发展与书写的艺术
1


  许金美甲骨文书法作品 大展宏图


  “甲骨四堂”之观堂—王国维(1877-1927年),是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国学大师,是甲骨文研究的著名学者。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一篇《殷本纪》,详细记载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过去史学界许多人对这个记载将信将疑,主要原因是没有当时的文字记录和留存的实物资料作印证。本世纪初,著名甲骨学家罗振玉在搜集的甲骨文中,发现了刻有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证实了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村就是《史记》中所说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此后,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中的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国王盘庚于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附近)迁到殷(小屯村一带),从此历经8代12王,在此建都达273年之久。这些研究成果,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1000年。从一片殷甲骨上的文字的发现和认定,由此发展到肯定了一个距今3000多年,长达600多年的朝代,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这样就把本世纪20年代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可信历史始于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彻底的否定。这是王国维的一大功绩和所作的重要贡献。王国维出版的主要专著有《卜辞中所见殷先公先王考》(1917年)、《殷先公先王考附注》(1927年)、《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1907年)等。

  “甲骨四堂”之鼎堂—郭沫若(1892-1978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诗人。他以历史唯物史观研究甲骨文,1928年6月,他在日本东京书店拿到了著名甲骨文专家罗振玉所著的《殷墟书契考释》后,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在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的基础上,于1929年8月1日,完成了他所著的《甲骨文字研究》一书,之后又相继出版了《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等专著。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使甲骨文研究走出了巅峰时代。在甲骨学领域,自有罗振玉、王国维以后,郭沫若是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在考古学、甲骨学和历史学研究的第一人。1959年8月,郭沫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60年代初,他担任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的主编,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

  “甲骨四堂”之彦堂—董作宾(1895-1963年),是著名甲骨文理论家、古史学家、考古学家,是创立甲骨学的奠基者之一。1923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习甲骨文,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他整理、撰拓、著录出土的甲骨文片数以万计,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董作宾对甲骨学的贡献在于他曾于1928-1934年间8次主持和参与安阳殷墟甲骨的发掘,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和出土的甲骨文及文献记载进行综合研究。他第一个发现了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贞人”之名的现象(他把“问卜的人”称为贞人)。主要著作有:《殷墟文字甲编》(1948年)、《殷墟文字乙编》上辑(1948年)、《殷墟文字乙编》中辑(1949年)、《殷墟文字乙编》下辑(1953年)、《殷墟文字外编》(1956年)。尤其是他所著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书,对甲骨残片重新拼合,进行了增补使之复原,意义甚大。
许金美甲骨文书法作品 福禄寿喜
1
许金美甲骨文书法作品 福禄寿喜


  除“甲骨四堂”外,著名甲骨学家、古史学家胡厚宣(1911-1995年)。1934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就调入中央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1934年10月至1935年6月,他同梁思永一起,参加了殷墟第10、11次考古发掘,并对殷墟第13次发掘的127坑出土的17000多片甲骨做过室内发掘工作。著有《殷墟第13次发掘所得龟甲文字举例》、《殷墟127坑甲骨文的发现和特点》、《甲骨学商史论》(荣膺教育部全国学术审议委员会科学发明奖)、《甲骨六录》(1945年)、《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年)、《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年)、《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1954年)、《甲骨续存》(1955年)、《甲骨文合集释文》(全四册,1999年)、《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全3册,1999年)、《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等10多部专著,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宝贵财富,为甲骨文的保存、传播和研究建立了功勋。此外,他还为《殷墟文字甲编》一书作了全部释文,为殷墟考古工作做了很大贡献。1956年,胡厚宣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为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任总编辑。从1961年开始,他正式搜集资料,跑遍了中国的各个城市,征集了90个单位和数十位私人收藏的甲骨数据,经过一系列有系统的研究整理,到1983年才编印出共收甲骨41956片,分十三巨册,体系完备的煌煌巨著《甲骨文合集》。他一生对甲骨文的发掘、纪录、整理和编纂工作倾注了全部心血,创立了分期分类的编纂体例,开辟了甲骨文著录的科学途径,为国家、世界的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继“甲骨四堂”之后,在甲骨学领域中的又一代宗师。

  甲骨文的风格,主要有“五种类型”:即工整规范型、劲健雄浑型、疏朗清秀型、秀丽轻巧型、丰腴古拙型。甲骨文虽是契刻出来的文字,但笔意充盈,百体杂陈,或骨格开张,有放逸之趣;或细密绢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间,孕育着书法之美,美在形象、美在神采、美在气韵、美在“刀”味、美在古朴,很值得欣赏和品味。

  近10多年来,全国许多省市成立了“甲骨文学会”或“甲骨文研究会”,经常举办了甲骨文书法展,促进了甲骨文书法的交流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学习甲骨文的热潮,许多学者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

  为了使更多的人认识殷墟、了解殷墟、热爱殷墟、弘扬殷墟,让殷墟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90年代,上海大学出版社策划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殷墟》丛书,仅第一辑,就出版了《中国殷墟—去安阳认识商代文明》、《殷墟甲骨学—让你走进甲骨文的世界》、《殷墟甲骨—国宝背后的故事》、《殷墟玉器》、《殷墟青铜器》、《殷墟考古发掘地》、《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走进甲骨学大师董作宾》等8部专著,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书法是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地体现了东方文化艺术之美,是中华民族永远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人类宝贵文化遗产,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法与之媲美的深厚基础和艺术特征。我国书法以它独特艺术魅力,独占鳌头,独领风骚。殷墟甲骨文,乃汉字文化之根,是人类文明的宝库。2006年7月13日,在召开的第三十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中国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充分说明了她在世界文明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今天,甲骨文书法这门古老而富有生机,实用而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一些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和人们的喜爱。

  三、甲骨文的书写艺术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也是当今世界唯一“活”下来的古文字。它以自己完善的形态和精美的书法艺术,在古代文明中发射着熠熠的光彩。因此,许多人爱好甲骨文,欣赏甲骨文、研习甲骨文。但如何书写好甲骨文,提高其创作艺术,这在当今书法界仍是一个新课题。

  所谓“甲骨文书法”,我认为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宗,加以工整地摹写而成的书法作品。这类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组合为新句子。内容是新的,字却如同3000年前殷人的入笔文字一般饶富雅趣。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汉字多达11万余字,常用字有1万多个。但甲骨文能认识和厘定为汉字总共才3000多字,其中还有不少尚未释出的怪字(特别是人名和地名),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不是很多。因此一旦遇到甲骨文没有的字,而要书写名言、警句、楹联、诗词、题词时却又无法代替。如有的学者用金文、秦篆去顶替,我认为这是不能体现甲骨文的形体和神韵的。二是指借鉴甲骨文特加以自行创作的现代书法作品。有些甲骨文研习者,将甲骨文视作一种灵感,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点启示,而并不在于追求“形似”。因此,并不严格按甲骨文的书法特征去写。有的把金文、石鼓文等多种古文字进行综合创作,这样的书法艺术与古文字虽有关系,但也不是有真正意义的甲骨文书法作品。
许金美——浅谈甲骨文的起源和发展与书写的艺术
1


  许金美甲骨文书法作品 十二生肖

  甲骨文的书法不能和写毛笔字的书法混为一谈,二者从书写规则来讲,是截然不同的。甲骨文字是用刀刻而形成的。正因为如此,就决定了甲骨文字的形体表象,具有坚瘦刚劲,刀锋锐利,横平竖直、曲颇相成的气质。字体或大或小,笔划或长或短,疏密不均,不失为一字之整体。看上去结构严谨,匀称美观,峻峭挺拔,潇洒大方,可称之为刀笔文字之艺术。甲骨文字在书写形成方面,笔画与笔画的连接所要求的准确性是十分严格的。如果稍不留意,就会写错。尤其是“田”和“甲”、“气“和”三“之间的区别,字形差不多,很容易写错变成另一个字。如何提高甲骨文的书写质量?一要严守法则,探索创新。根据笔者近40年来对甲骨文的学习、研究和探索,从著名甲骨学家罗振玉首创的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中得到了启示。近年来,本人在书写的《怎样写甲骨文》、《甲骨文毛泽东诗词全集》两部专著时,就是采取“移花接木”的方法,即拆偏旁、移部首,依据字的结构,谨守法则,进行创新,自行拼接,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认可。这两部甲骨文专著出版后,由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推荐申报,经世界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评定,于2010年7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要讲求运笔,经常练习。中国汉字的结构,也称为结体,或间架结构,其意是指汉字点画之间的联结、搭配、组合、虚实布置和笔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汉字的结构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部分。书写甲骨文也是如此,对初学者来说,刚刚起步,应先练独体字,后练合体字,特别是笔画少的独体字,要笔笔准确、笔笔到位。最近,我读了由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的马如森《甲骨文书法大字典》,在他原出版的《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的基础上,将其1203字,用毛笔书写,一页写一个字,对独体字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左右结构等讲得透彻,对初学甲骨文者很有帮助。从甲骨文的“契刻”和墨迹分析,殷人下笔往往露锋,收笔则提而出锋,笔势一般从上而下,从左至右,偶有逆向,因文字而变。近年来,我在创作书写甲骨文时,注意多看卜辞拓片,多琢磨和体会甲骨文的形体、线条、构图和契刻及运笔的方式,笔锋藏锋起笔,运笔多以枯笔,做到枯中有润,润燥结合。笔画由积点而成线,做到运笔要自如,用墨要浓润,线条要流畅,体势要沉厚。格调要清新,章法要明朗,给人有一种灵动的空间美,有一种雍容典雅的古朴美。尤其是书写诗词时,常遇有“龙”、“虎”、“鹿”、“象”、“龟”、“蛇”、“鸟”、“鸡”、“鱼”等一类带有图画文字残余的象形文字,用笔画是无法计算的。如“魚”字就画一条鱼,“龟”字就画一只龟。甲骨文字是刀刻的,作为书法在宣纸上写,既要有刀刻的刚劲又要有毛笔的笔意,难度是较大的。因此,更要一笔一画认真地进行书写,平时要有打牢扎实的功底才行。

  甲骨文同一单字中往往有很多字形,这就为我们的作品创作提供了变化空间和选择余地。笔者在创作三国蜀相诸葛亮的《出师表》,唐代白居易的《瑟琶行》、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等近20篇文字较长的甲骨文作品时,对重复的字我都尽量避免。如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整篇出现18个“之”字,每个“之”的字形都不重复。使作品在典雅中透出灵气,在爽利中显出“刀味”。因此,书写甲骨文要注重技巧,讲求艺术风格。要美在形象、美在神采、美在气韵、美在“刀”味、美在古朴。

  (作者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甲骨文书法学会常务理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