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棉花街壁报——重庆大轰炸的见证物

 笛子8vxrvb7uaz 2019-11-29

棉花街壁报第2期 


焦景秀家住在重庆市区节约街25号。其丈夫李荣模是抗战时期的地下党员,一生喜好收藏,在他的藏品中,有6张抗日战争时期的手工壁报。

1978年,李荣模不幸去世。两年后,焦景秀也沉疴难愈,让丈夫的藏品能有一个好的归宿,是焦景秀此时最急切的心愿。曹开是重庆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他通过电台播报了焦景秀老人的这个心愿。不久,焦景秀的心愿实现了。红岩革命纪念馆收藏了李荣模抗战时期的入党自传、与爱人焦景秀、姨姐的信件、棉花街壁报等文物。那一天,正是1980年元旦。

棉花街壁报是李荣模亲手制作、用心收藏,仔细保管的历史文物。1917年,李荣模出身于重庆江北的一个城市平民家庭,父亲早逝,为养活母亲、姐姐和弟弟,小学毕业后,到零售商店当学徒,月薪4块银元。他起早贪黑,伺候老板及老板一家,而且随时会失业。

李荣模“不满意这个职业,可是又没有另求职业的能力。” “七·七”事变后,重庆成立了职业青年互助会,其宗旨是:读进步书籍,办街头壁报,写革命标语,宣传抗日救亡,为大众谋福利。

1936年,李荣模参加了青年职业互助会,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名尹穆。同年,娶商人的女儿焦景秀为妻,以经商为掩护,为地下党做经济工作。

婚后,他们居家市区繁华的棉花街。那是一条位于小什字附近,有几百米长的青石板街道。狭窄的街道两旁是一家挨一家的铺面,是重庆“上下两条江,左右十三帮”之一的棉花、棉纱帮的聚居地和棉货的集散地,故名棉花街。棉花街的市民不算很富裕,木板隔成的房间穿透性“很好”,邻里因此和睦亲爱,东家吃肉,西家闻香,张家来客,李家款待。



自1938年2月,日本侵略者的空袭毁掉了棉花街市民宁静的生活。1938年10月19日的凌晨,棉花街的市民发现街上出现了壁报。这是棉花街的第1期壁报,壁报的第1版《目前抗战形势》;第2版、第3版主要是抗战消息报道,第4版为《火炬》。第1版下部为彩色《武汉大会战形势略图》。壁报中特别提醒大家要将白色墙刷成灰色或灰黑色,以躲避日机的空袭。

谁贴的壁报?街坊邻居都在纳闷,焦景秀也不例外,当时她只知道丈夫李荣模是个茶叶商。李荣模白天做生意,晚上编辑壁报,书写标语。第二天凌晨,借买菜之机,见四周无人,迅速张贴,然后,佯装不知,与其他市民一起阅读,参与讨论。

在张贴新的壁报时,他将上期壁报悄悄收藏起来。李荣模在江北黑石子租赁了存储茶叶的货栈,于是,他将壁报、进步书籍、个人档案等资料藏匿其间,一直保存到1980年。解放后,李荣模同志担任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科长、处长,松藻矿务局党委副书记等职务,当选为重庆第二届人民代表。

棉花街壁报是彩绘手工报,共有6张,分别是晓壁报1号、棉花街壁报第2、4、5、6、8期。所有壁报中,唯棉花街壁报第5、6期保存较好,其他则有些破损。第5期上还粘贴着被击落日机的部分残片和搜获的中国地图。

壁报采用胶版绘图纸制作,每期排版形式不拘,栏目不固定,标题用彩色字体,正文用黑色墨汁,书写格式皆从右到左,至上而下。壁报出版时间不定期,大多集中在1939年5月至7月。

《晓壁报》1号为2页4版,开本为纵27厘米,横40厘米,1938年10月19日出版;《棉花街壁报》第2期为1页2版,开本为纵76厘米,横107厘米,1939年2月18日出刊;《棉花街壁报》第4期为空袭特刊,出刊时间为1939年5月13日,1页2版,开本为纵77厘米,横74.4厘米;《棉花街壁报》第2期为乡村号,1页2版,开本为纵61厘米,横112厘米,1939年5月3日出刊;《棉花街壁报》第6期出刊时间为1939年5月27日,1页2版,开本为纵55厘米,横116厘米;《棉花街壁报》第8期出刊时间为1939年7月4日,1页2版,开本为纵53厘米,横76厘米。

壁报内容主要是宣传时事和抗日救亡的思想,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特别是第5期乡村号,翔实介绍了惨绝人寰的重庆大轰炸。经专家鉴定,棉花街壁报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棉花街壁报纪录的“重庆大轰炸”事件,是指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军为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日意志,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实施的违背国际法的无区别的大轰炸。重庆大轰炸历经5年半,据统计,在这5年半时间里,日机空袭轰炸重庆共达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伤14100人;炸毁房屋17608幢;30所学校曾被轰炸。期间,尤以1939年5月3日、4日的轰炸最为惨烈,史称“五三”、“五四”大轰炸。

1939年5月3日13时刚过,日军45架轰炸机连续对重庆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市中区进行轮番轰炸,投掷爆炸弹98枚、燃烧弹68枚,炸毁和烧掉了以中央公园为中心,从东北到西南方向的陕西街、苍坪街、左营街、太平门、储奇门一线的27条主要街道有19条街被毁。

5月4日18时,27架日机再次袭渝,投掷爆炸弹78枚、燃烧弹48枚,全市10余处街道建筑物起火,大火持续燃烧了2天,都邮街等10余条中心街道被烧毁。国泰电影院被炸,当场炸死观众200余名;全市37家银行有14家被毁;古老的罗汉寺、长安寺也被大火吞噬。

据不完全统计,在“五三”、“五四”大轰炸中,日机共炸死3991人、伤2323人,损毁建筑物4889栋,约20万人无家可归。1939年5月25日,日机再次袭渝,炸弹丢在观阳巷、蔡家湾、棉花街。棉花街家家人心惶惶,说是棉花街吃炸弹了。

重庆是座山城,有天设地造的防空洞,也有人工挖掘的防空洞。但是,由于战区移民太多,城中防空洞有限,重庆当局动员民众疏散到乡下。


是的,我们要疏散,一方面为了保存实力,避免无谓牺牲,一方面硬是要下乡去建设,去最后决胜之中心的乡村。

敌机夜袭最危险,又怕他杂种丢燃烧弹!守着棉花街等到死,啷个不早些快点疏散!

腊月里来腊肉香,家家户户算账忙;只我今年赚得好,那知祸从天上降。东洋飞机丢炸弹,我国人民大遭殃,与其坐着来等死,不如大家去救国。今天就把算盘放,提起刀枪上战场,不管鬼子来多少,包他个个见阎王。

是谁炸毁我房屋,杀死我同胞,我们要为死难同胞复仇,要去当兵打日本,要坚持抗战,把日本野兽赶出中国,我们才有安逸日子过。


棉花街的励志诗和抗战标语激励、鼓舞和教育着重庆市民,在忍受敌人野蛮大轰炸带来的痛苦与煎熬中顽强地挺立着。 

1939年5月,由国民精神总动员会等四单位共同发起了一场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随着1942年新年的到来,“代表着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精神”标志——“精神堡垒”矗立在重庆城的中心。1945年8月14日,英雄的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正义力量携手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

为了纪念抗战中,重庆人民的牺牲和贡献, 1947年10月10日,“抗战胜利纪功碑”在原“精神堡垒”的旧址上拔地而起,近10万重庆市民再次聚集在繁华如初的都邮街广场,狂欢苦难的结束,期盼新生活的开始。

“余谨代表蔽国之人民向重庆市敬赠斯卷,以表达吾人敬佩该市之英勇男女市民。当该市遭遇空前未有之空袭时,人民坚定镇静,不被征服,足证恐怖主义对于争取自由之民族,不能毁灭其精神,此种为争取自由表现之忠实,将鼓舞来世而不朽!”。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44年赠送给中国政府的这幅轴卷中,高度赞扬饱尝空袭痛苦而表现出钢铁意志的重庆市民。

据记载,这幅轴卷译文放大后,铭刻在“抗战胜利纪功碑”底座走廊围栏上。2001年9月,“重庆大轰炸受害者联谊会”代表重庆大轰炸中的罹难同胞、受害者向日本政府索赔,棉花街系列壁报作为这段血腥历史的真实见证,成为控诉重庆大轰炸血腥罪恶铁的证据出现在了日本的法庭上。


来源:红岩联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