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子岭茶亭

 晓峰书阁 2019-11-30


会子岭茶亭

     会子岭茶亭,也叫上会岭茶亭,位于通羊镇郑家坪村节山湾南面山岭上,距通山县城三公里,过去是建设、万家、黄沙等地村民通往通山的必经之地。之所以称之为上会岭,是因为同一山脉的朱家桥湾后山至通山县城有一山岭,称为中会岭,沙堤湾至通山县城有一山岭,称之为下会岭,也称凉亭岭。按照通山水流方向,会子岭位于最西端,故称上会岭。这个茶亭也就称为上会岭茶亭。

 

   会子岭是否建造专门的茶亭,尚无考证,据85岁的老人阮庆发回忆,自8岁时起就在会子岭玩耍,当时在山岭的小路旁有一座坐东朝西的连三间庙宇,名普荫寺,是寺庙与茶亭共同之所,后面三间房,设有观音堂、关圣堂、大神堂,前面有一走廊,有五条长凳(为粗制木方料),走廊一角放有茶缸、竹筒,这个走廊就是茶亭。

 

    这处寺庙、茶亭共同之所是路人去县城的歇足凉爽之地,也是当地斋僧会聚之所,更是外来高僧达九宫朝山的第一道佛门。相传原庙建造精美,早中晚有钟声远扬,特别是关圣堂抽签灵验,观音堂能应八方所求,所以香火旺盛。山垅中有清泉一口,能随和尚增减而涨退。后来,为修公路,山岭降坡,寺庙兼茶亭迁到了公路边。寺钟被文物馆(圣庙)收藏。

 

   最早烧茶者是庙僧,后来有来庙里专门烧茶的人,多是一些外来无处安居的人,他们住在庙旁的余屋里,当地人给烧茶人划拨了三斗水田和一片山林,山林为附近的马屁股、垅坑口一带,有几十亩。作为烧茶人的经济收入,茶叶由烧茶人在山中采摘。

 

  人们对解放前烧茶人已记不清他们的名字,多是记起他们的乳名、绰号或是其他。如长头阮家猪郎更(因他养公猪)、慈口徐立富的母亲。对于解放后烧茶的人印象较深,如塘下张的张金城、郑家坪的焦元珍,看禁的老孔,寨下打铁的老成。看禁老孔是外地人。对张金城的记忆是因为他除烧茶外,还卖胶货(小杂货),那时对走门串户的小商人可谓无人不知。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崇阳人老王,他来本招亲,因无房屋,到庙中居住,妻子在家烧茶,自己为人家捡屋,由于手艺过硬,带了学徒,上十里下十里请他捡屋的人不断,因此有了一些积蓄,他把积蓄用来做好事,请了三十多人,修建会子岭至县城的通路,修路时还打山鼓,场面很热闹,受到百姓们的赞赏。

  这处兼有庙宇的茶亭,多是一些贫困的人出门栖身之所,特别是一些乞讨人,每逢大年夜,便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过了三朝年便从这里出去,开始了一年的奔波。庙中的住持或是烧茶人,不仅不嫌弃这些无助的人,还吃力提供方便,多做好事。话说六都有个要饭老人,死于亭里,在这里烧茶的人将他葬于庙旁的一块剌林里,后来这坟陷下去了,未想到这他的后人汪姓发阅得很好,打听到其太公是葬于庙旁,可是无论如何找不到坟冢了,后阴阳告诉他们,其太公葬到了倒戴乌纱帽的风水地了。焦元珍曾与丈夫阮早生在茶亭居住,丈夫打铁,自己烧茶,一次有个十几岁的男孩子骑自行车从茶亭经过,因不熟练,跌闭了气,阮早生从师是学了些小巧门,通过顶肛门、赶气、喂茶,硬把他救活了。后来,当这个小孩的父母寻上门来感恩时,才知道这男孩是建设官家人,叫乐有鱼。

    现在寺庙与茶亭仍然相依在一起,前面是10多米(3个档)长的凳子,后面是6(2个档)长的凳子,不过凳子为水泥制作,门口一侧有茶缸,茶缸旁有茶杯,如今的杯子换成了塑料杯,无论季节何等变化,庙里的住持每天总是不厌其烦地为路人烧茶。

 

 

 

                            

                                                  阮庆发
   焦元珍、阚美凤口述     吴世湖整理

 

                                                                                                         20158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