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阔人带着文物要逃跑,留下大学生去送死,鲁迅愤慨改了这首诗

 文史华夏 2019-11-30

1932年秋,日寇北进中华,华北危急,国民政府紧急迁移北平文物,而与之形成鲜明讽刺的是,他们却不准北平的大学生逃难。

这种视人命为草芥的做法,引发了鲁迅先生的极大愤慨,他连续发表了《逃的辩护》、《学生与玉佛》等多篇文章予以嘲讽和斥责,并改写了唐人崔颢的千古名篇《黄鹤楼》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剥崔颢黄鹤楼诗吊大学生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第一联的阔人指的当然是那些国民党官员,讽刺他们可倒是“爱护文化”,却“骑”着文物一路逃跑,而最珍贵的文化古城却弃之不顾。

鲁迅

第二联写文物被运走,而千年文化古城却无人看护。他们美其名曰保护文化,其实是把这些文物作为自己的财产。

第三联写出运送文物的浩大场面。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可怜的大学生们,他们左右为难,若不抗日,离城逃走,便背上不爱国的恶名,而政府军队都已弃城而去,这些大学生手无寸铁,在此只能沦为炮灰。鲁迅大声疾呼,军警都不抵抗,大学生“倘不能赴难,就应该逃难”,声称自己是“属于‘逃难党’的”。

北京

第四联日薄榆关,是说日军已经接近山海关了,但是哪里看得到抵抗的军队,只看到那些高高在上的阔人们在烟花场上纵情享乐。

鲁迅在这里激励批评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并站出来为大学生说话,人命大过一切,军队尚不抵抗,凭什么让大学生送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