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清华五道口的教授们, 教书育人, 体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治学之境。 我们邀请老师们分享个人书单。 谆谆之语, 殷殷之情, 关于读书、治学和人生。 张晓燕,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鑫苑金融学讲席教授。1997年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得哥伦比亚商学院金融学博士学位。张晓燕曾任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美国普渡大学克兰纳特管理学院金融学Duke Realty讲席教授。 Leadership and Self-Deception:Getting Out of the Box 这是张晓燕在哥伦比亚求学期间读过的一本,对她影响深远。'Leadership and Self-Deception:Getting Out of the Box' 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分析如何培养领导力思维以及如何正确认知自己。 张晓燕说: “这是一个不同阶段都值得拿出来读一遍的书。 博二时读到这本书,里面一个有关self-deception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故事讲述了一个华尔街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努力工作并没有得到老板和同事的认可,十分沮丧与不满,最后被老板告知别人的认可源于你的付出在整个团队中发挥的效益,而非自定义的辛苦程度。” 推荐这本书,张晓燕希望大家避免习惯性从“我”的角度做评价。尤其是博士在团队合作的研究中,容易陷入某一特定的价值判断与定位,把“我有用功(work hard)”等同于“做有用功”(do useful work)。希望同学们可以从狭窄的个人视角跳出,思考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对于解决问题是否是有效果的、有帮助的,以更为广阔理解自我价值定位与行为选择。 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从求学到治学,张晓燕分享了另一本关于对于人生思考的书——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一本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与幸福,能在同学们人生阅历更丰富之后读起来更能引起共鸣的书。 张晓燕说: “人生很重要的一个资源是attention,我们每一个行为实际上都是分配attention的过程。定下一个正确目标后,努力去体验过程中每一个时刻,即使是失败与痛苦的瞬间,回过头来看都会感觉是一种成长。这种感受不以结果为导向,不同于上本书所讲的被社会被他人认可的处事指导,更多的是实现自我精神与心灵上的满足。” “Do your best, be your best.” 面对未来该如何规划?张晓燕从经济学视角提供一个思路: Dynamic programming “人生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random process。就像我小时候,也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教授,我一直梦想成为考古专家,挖宝藏。我本科的很多同学上学期间做了很多看起来很荒唐很随意的事情,但现在我们班70多人几乎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现在我会认为,人生太长,一开始想做的事情和最后的事情可能没什么关联,或者根本不一样。你需要不断根据每个阶段的budget和utility function去做出一种动态的调整。All you can do is to be prepared。在机会来临之前,你已经准备很充分,这里包括你的专业素养,你的某种技能。” Investment “我们做选择实际上和做投资很像,有两个因素要考虑。一个是预期收益率,一个是波动率。无论你的收益率是用什么衡量,像金钱、社会地位、内心幸福感,你一定会选择让自己感觉效用最高的;同时你也要保证想办法去控制你的不确定性,没有人希望自己的人生每天想坐过山车一样。” 采写| 李佳怡 吴昳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