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了语文要素,语文课堂上不能缺的还有什么

 wjigzp 2019-11-30
除了语文要素,语文教育还应该有真实的“生活”
 
统编时代,语文教育中最热的词当属“语文要素”,从编者到教师,从讲座培训到学校常规教研,不谈语文要素,就算不得语文中人了。
当大家就语文要素的内涵(指的就是语文素养发展的目标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等)达成共识之后,对语文要素的提法越发认可。认识到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单元学习要重点落实的训练目标,一线教师感觉单元教学,尤其是课文教学就有了方向和抓手,开口闭口谈“语文要素”,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似乎,没有了语文要素,就不是语文教学,就做不好语文教育。
那么,有了语文要素,语文教学就完满了吗?语文教育就无限正确了吗?
这个问题,还需要细细思量。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不能只有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母语教育,应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
统编时代,恰逢“核心素养”时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发展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不久的将来,要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极有可能也会用上“核心素养”这一具有“先进性”的概念。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内容概括,大概是为了对称美和节奏美,除了第一个内容可以从字面上看出是“语文”核心素养外,其他三个内容看不出来是独属于“语文”的。毕竟,任何学科的教育,都会涉及思维、审美、文化。所以,同样用七个字来概述后面三个内容时,还得进一步厘清其具体所指。最简单的梳理和界定,就是都要强调“在语文学习中”,甚至还要强调“在语言运用实践中”。这里的“语言”,当然指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即汉语,不会是英语、法语、俄语,也不会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这里的“思维”“审美”“文化”是以汉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础的思维、审美和文化,不会是指数学思维、音乐审美和建筑文化——汉语言文字可能会成为解释和说明它们的工具,绝不会越俎代庖。
那么,举足轻重的“语文要素”与“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呢?
从定义上来看,语文要素肯定不能与语文核心素养等量齐观,只相当于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内容中的第一个方面和第二个方面,即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建构和运用是离不开思维活动的。
不是吗?编者一再强调,统编版的亮点之一是“双线组元”——其实以往的各版本语文教材,大多也是双线组元的——一条线是语文要素,还有一条线是人文主题。人文主题是什么?有什么用?如果只做简单的对应,人文主题主要指向的就是审美和文化了。
更关键的思考,应该是如何用好人文主题,而不是仅仅将其看做一个概念,更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思想教育。
立足“母语学习”的语境讨论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或许更能厘清语文要素之外,语文教育还应该有什么。这样,就不必困扰于人文主题这一概念了。
叶圣陶先生近百年前提出语文教育要“为儿童全生活着想”,不与生活相关联,不为生活着想,语文学习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和价值。
只有当母语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建立了自然而密切的联系,学习的意义才会被学生所感知、理解并进行进一步的主体性建构。
为什么要识字?因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文字,因为好看的故事就在文字中,人们不可能是为了识字而识字。
语言文字反映生活,也创造新的生活,参与自我世界和大千世界的建构。
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学习母语,几乎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学习;儿童在学校语文课程语境下学习母语,不能还停留在无意识的学习状态,而应该成为有意识的、思维积极的行动。
课堂上,不是在学习教材,也不仅仅是用教材来学习,而是要将教材置于广阔的生活境遇中,在多维联系的思维场域下,让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成为生活的需要,助力更加多姿多彩的生活内容和体验的创造。一年级读《秋天》,如果仅仅是为了识几个字,那换成别的文本是否也行呢?文本赋予了文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生活气息和意义,促进对世界的认识使得语言文字的学习是那么迷人的事情。
但是,有很多文本内容实实在在距离学生的生活认知和体验很遥远啊。怎么办?所以才有了“创设境遇”的需求。叶圣陶先生指出:“担任国文教授的教师啊,你们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固当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即为国文教授的奏功着想,也当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儿童既处于特设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发出。教师于这个当儿,从旁引导,或竟授与。这个在儿童何等地满足,安慰,当然倾心领受,愿意学习。”“境遇”指什么?是儿童的生活,是儿童的理解,是儿童的想往,是儿童心智和情感的在场。
创设境遇,有很多方式。四年级学习神话文本,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将引导探究“古人为什么要创造神话”“现代人还需不需要神话”等话题融入课程生活中;三年级学生学习“壮美山河”单元,先在祖国地图上“旅行”,弄明白从二年级开始在教材中认识的那些好地方(鹳雀楼、洞庭湖、黄山、葡萄沟……)都在哪里,自己的家乡又在哪里;五年级学习“舔犊之情”单元,自自然然联系学生自己对父母之爱的体验和评价……
除了将教材内容学习与学生生活建立起多方面的关联,将生活融进课程,还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生活本身成为母语学习的肥沃土壤。
生活中有语文,生活中运用语文,生活中创生属于自己的“语文”。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得到发展,母语文化才能被学生真正感知和亲近,母语的美才能与生活的美建立紧密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