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郁则泻,痰郁则化,气郁则疏...六郁之疾,何法可解?

 心定气顺 2019-11-30

《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说明情志波动,失其常度,导致气机郁滞而发病。如日久不愈,由气及血,或气郁化火,则变生多端。

所以朱丹溪进一步提出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说”。同时还指出六者之间,先有气滞,而后湿、痰、火、血、食等随之而郁,从而为病。禀前贤之说,根据六郁的不同症状进行辨治:

火郁则泻,痰郁则化,气郁则疏...六郁之疾,何法可解?

(1)气郁

气为一身之主,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气血流通畅达,何病之有?若情志不遂,精神抑郁,致肝气疏泄不及,发为气郁之病。

临床除表现心情郁闷,意志消沉外,常有胸胁苦满,胁肋胀痛,脘闷纳呆,嗳气泛恶,大便不畅,女子月经不调,舌苔薄腻,脉弦等。

治当疏肝理气、解郁畅中之法。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即《内经》所谓“木郁达之”。

(2)血郁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病则血不得以独行。气病及血,致血行郁滞,或因跌扑损伤,伤及脉络,瘀阻不通,而成血郁之证。

临床常见头痛或胸胁疼痛,痛有定处,遇情志不遂则重,或胁下有癥块,女子月事不行,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弦涩等。

治宜活血通络,理气解郁

方用血府逐瘀汤或血郁汤之类。

火郁则泻,痰郁则化,气郁则疏...六郁之疾,何法可解?

(3)痰郁

肝郁乘脾,脾不健运,湿浊内生,凝聚成痰,痰气交阻于胸膈之上,而成痰郁之证。

临床常见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痛,咽中似有核状物阻塞,不得吞吐,舌苔白腻,脉弦滑等症。

治宜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方用半夏厚朴汤或痰郁汤之类。

(4)火郁

肝为将军之官,性喜升发。若情志不遂,急躁易怒,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所谓“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循肝经上行,发为火郁之证。

临床常见胸闷胁胀,嘈杂吞酸,或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耳鸣,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治宜清肝泻火,和胃解郁

方用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或火郁汤之类。

火郁则泻,痰郁则化,气郁则疏...六郁之疾,何法可解?

(5)湿郁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输送水湿。若肝病及脾,脾不能运化水湿,湿郁于中,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湿郁之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嗳气口腻,头重身困,不思饮食,大便溏薄,苔白微腻,脉濡缓。湿性黏滞,则肢节酸痛,遇阴寒则发。

治当理脾解郁,除湿化浊,使湿无留着之处,病自愈矣。方用湿郁汤或二妙散合独寄生汤之类。

(6)食郁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宜通而不宜滞。若饮食不节,宿食停滞,脾胃受损,纳运失常,致使胃气郁滞,结聚而不能发越,而成食郁之证。亦有因饱食动怒而发。

临床常见胃脘胀满,纳呆胃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等。

治以消食导滞,和中解郁。方用保和丸加减,越鞠丸亦可采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