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谈《三国演义》与现代职场(五) <1>

 孤石一仞 2019-11-30

人心,人性

、对人性的揭示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出自《孟子·万章下》),因此,在职场熟知人性不仅是决定胜负的核心因素,是事业发展的基本柱纵观整个《三国演义》的内容,几乎都是在帮助读者们了解人心、分析人心把握人心和人性。三国时,几乎所有事件的发生都是从谋划开始,在规划中完成。几个人的密谋往往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如以宦官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经常密谋,杀骞硕、杀何进等争权夺利的斗争,以及何进与袁绍、曹操等人密谋杀十常侍的会议,再比如国舅董承接到汉献帝的衣带诏之后,与大臣王子服、吴子兰、刘备等人密谋准备要杀曹操恢复汉室等等的活动都属于此类。虽然有些失败了,有的成功了,但是多多少少都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而透彻的分析人心及性格则是通向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很多故事的结局基本上都是在组织策划人的预测之中,这种结局也大多具有可控性,即便是有一些小小的意外出现,但在总体上来说大方向还是可以把握的。而这种结果恰恰是在准确把握人性规律的基础上取得的,如司马懿父子在高平陵事件中夺权就是对曹爽的所有部属都了如指掌,并且如何应对早已十分熟悉,在组织预案中已经完全做好了部属,只等一声令下执行就好了,否则,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彻底翻盘,使曹爽经营了近十年的权力集团瞬间土崩瓦解。而司马懿正是具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种胜利者的特质,才成为最后的赢家。

今天我们学习《三国演义》当中的智谋、智慧,不仅仅是欣赏其中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而是要鉴往知来,以此为契机,更透彻的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改造自己,促进团队建设向高层次发展,向高质量提升,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见兴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或许是《三国演义》一书受到广大群众普遍喜爱和广泛传播的原因,更是能够百年流传、经久不衰的根源之所在。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非常精彩的故事只要深入透彻研究几个,都会受用终生的,特别是对于职场生涯的发展与壮大更是如虎添翼。董卓在听取谋士的建议要收买吕布,对于吕布的性格分析堪称精彩。李儒只用了一句话就点到了吕布的死穴,“吕布其人,好利而忘义”,所以当吕布面对李儒带来的黄金、珠以及宝马良驹那一刻,立刻将义父往日的恩情全抛到了九霄云外,根本顾不上思考未来董卓将自己带入地狱还是天堂,一刀砍下丁原的头颅,作为觐见董卓之礼,吕布此人无情与冷酷此表现的淋漓尽致。而杀死自己的养父,被安排在吕布的第一次正式登台亮相,其寓意确实非常深刻。正是由于吕布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与表现,导致他后来不断跳槽,这其实也预示着吕布一生注定是一直在漂泊之中度过,一会投这个,一会投那个,结果无论投谁都是只要眼前的难关一过,或者说蜜月期一过马上翻脸成仇,那么依此来看,后来所有发生在吕布身上的事情,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其中的原因,是因为吕布此人根本不懂得“既来之,则安之”这种道理他之所以能投奔人家,是因为他“不安而来”——在别的地方混不下去了,遇到了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所以投奔新的老板或者雇主。他这种人就是典型的以利相交,利尽则散接下来用吕布与各种不同类型的老板合作,和所有的上司闹翻,乃至最后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他,能和他长久合作,共同开创一片新天地的故事,其目的无非是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吕布其人眼里只有利益,没有情义,这种人千万不可交往。因为他几乎与所有类型的人都无法合作或长期共事,无论是糊涂的,精明的,忠厚的,奸诈的,宽容的,小气的等等,结果都不能和睦相处,不是不欢而散,就是反目成仇面对这种情况,那么作为一个正常人肯定会思考,为什么会搞成这个样子?是不是自己做人有问题?可是吕布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不懂得“见贤思齐”,这才是吕布最大的缺憾。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吕布的运气不好,始终没有遇到一个能够赏识他,器重他,既能给他高官,又能给他厚禄;既能给他金钱,又能给他美女;既能让他有很大的自由,又能让他随心所欲;既能让他忠心耿耿,又能给他尽情展示风采的人生舞台吕布一生遇到始终的都是有各种各样缺陷的老板,所以没有一个能长久合作的。说这种话的人,或许只是比较欣赏吕布的武艺而已,是没有发现吕布的品德缺陷,其实吕布一生挺可怜的,空有一身本领,直到死的那一刻,都没有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活的如此窝囊?其实仔细分析就会明白,吕布一生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修养导致的,也正是由于错杀义父丁原这一步,既是吕布人生的正式登场亮相,也是他人生失败的开始。吕布一生用八个字总结:刻薄寡恩,见利忘义。可见有才无德,人生终究不会走得更长远。

吕布之所以在众人的眼里被视作财狼虎豹,其根源恰恰是由于从小受到畸形的家庭教育引发的,这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关键点。吕布的父亲吕良坚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点,所以对吕布的教育除了棍棒之外,就是拳脚,这导致了吕布极度的叛逆,以至于吕布长大以后,他不能受到哪怕一点点委屈,而且是绝对不可以的,否则,他是立刻要用是实际行动来还击或报复的。当然很多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吕布精湛的武艺是受父亲传授得来的。毕竟他的父亲是汉朝的边关将领,职务相当于边防团长,这是经常要匈奴人作战的重要岗位,如果没有真本事,怎么能升到这样重要的位置?然而吕良毕竟只是一个赳赳武夫,根本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他错误的教育理念为吕布失败的人生埋下了一颗灾难的种子。

其实吕布的经历和遭遇是很可怜的,他贪财是有根源的。十五岁的时候,父亲离世,导致家庭生活没有了着落,毕竟他也曾算是官宦人家的子弟,突然之间基本生活来源没了着落,后来几经辗转,投奔到父亲同事丁原手下当兵,从基层一步步干起,生活算有保障所以从内心深处来讲,是担心再过那种没有依靠和保障的生活,是一种出自本能的恐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本来很正常,但是吕布的错误或者说缺憾,是没有人能够正确的引导他,让他懂得如何通过正当的渠道和手段来获取钱财。毕竟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父亲离世时,他正处于青春期,导致了吕布的自由发展,这种没有约束与限制的状况对他长大之后的为人处世方式影响非常大,内心没有依靠,缺乏家庭的温暖,亲人的关爱,加上教育和培养的缺失,导致他极度的自私及价值观的扭曲,这一切综合起来,注定了吕布人生失败的悲惨命运。所以了解了吕布的经历以后就会明白,对这人最好保持应有的距离,否则不是被他伤害就是被他暗算,轻则丧财失地,重则性命不保。

可以说吕布的人生失败受到后人的唾弃完全是自作自受,而关羽的失败却备受世人的尊崇,这是为什么呢?关羽之所以被杀,表面上看是因为东吴的陆逊摸透了他的性格,不仅送上最能打动他心理的古董——在春秋战国,秦王与赵王渑池会盟时被蔺相如强迫王敲的那个瓦罐作为见面礼,同时又在信中用浓浓的马屁味道熏晕了这位五虎上将之首的关将军。陆逊正是利用这种“以骄其心”的策略,加快了关羽命丧黄泉的速度。可怜的关羽直到被杀,没有弄清楚杀死自己真正的凶手是谁,自己的死因到底为何?真是死的窝囊到家了!通过关羽的惨败,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任何一个人即便你再厉害,即便是取得了再辉煌的成绩,但是性格中的缺陷或死穴,注定是未来失败的致命因素。而正是关羽这种将傲慢当性格的做法,使得无论同事还是盟友之间积怨太深,树敌太多是他最大的潜在的威胁,而关羽对此却一无所知,所以在襄樊之战的关键时刻,对手的联手反扑,同事的袖手旁观乃至临阵倒戈,将关羽送上了西天所以关羽的人生应该被定义为是以失败而告终才对,按理来说,应该被人们逐渐淡忘或者遭受到批判才对,因为毕竟在中国,是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关羽虽败犹荣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对老板的那种忠诚,这种忠贞不二是历代统治者最需要,最看重,也最需要倡导和大力弘扬的,所以后来的皇帝不断的追封关羽,特别是清朝的皇帝封关羽为“武圣”,并且在全国各地建立关帝庙,就是要弘扬关羽的忠贞。当然我们今天读历史也好,听故事也罢,目的是为了吸收历史的教训,为自己今后不再重蹈古人的覆辙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所以此刻我们再认真分析儒家所倡导的“修、齐、治、平”为立业之本的思想,确实有很深刻的哲理,而“每日三省吾身”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修身手段。假如吕布和关羽都能在这方面坚持不断的修正自己,精进自己,后来的故事可能还真的不好再往下考虑了,而且吕布可能是会照样臭名远扬的,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关羽依然还是会受到很多的封号,这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当然这只是笔者自己的假设,历史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假设,否则它就不叫历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