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谈《三国演义》与现代职场 (五)<3>

 孤石一仞 2019-11-30

人心,人性

、对人性的揭示

说完刘表,再与刘表两度携手,又两次投降曹操的张绣也堪称奇人,张绣投降曹操,主要因为他手下的谋士贾诩,贾诩由于两次关键性的出场,让读者牢牢的记住了他,并且突然之间眼前一亮,发现原来这里然还潜藏着一沟通高手。尽管贾诩常常话语不多,但却非常委婉,再观语言的效果却往往很有穿透力,不是一击毙命,就是一招制敌,可真是威力无比,这在三国众多的名士当中都是极其罕见的。

贾诩的第一次亮相是官渡之战前夕,曹操派手下人去劝降张绣,因为张绣手握重兵,他的态度与立场对当时的战场形势及人心稳定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曹操、袁绍两人都想拉拢张绣来增加自己获胜的筹码,所以双方在争取张绣的问题上可谓是剑拔弩张,情形相当紧迫。

相比之下曹操熟悉张绣的团让人先找到贾诩,通过贾诩来劝张绣事实证明,曹操不但很懂人,知人、更会用人。当贾诩听完曹操使者的陈述之后,立刻张绣,恰好此时袁绍的使者在场也是来劝降张绣的,犹豫不决的张绣向贾诩讨要主意。贾诩当时只说了一句话,张绣听到这句话以后立刻决定投降曹操。袁绍连自己的兄弟(袁术)都容纳不了,还能容得了你张绣将军吗?袁家两兄弟搞不到一起,这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所以从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这样的道理。

而贾诩的再次出场,更是十分精彩,并由此可见,贾诩堪称曹操集团一流的人才,那可真是当之无愧这一回是在曹操立储的敏感问题上,很多大臣都是因为立储问题而惹的曹操很不高兴就连号称天下第一聪明的杨修也因卷入此事被曹操借杀掉。偏偏只有一个贾诩,用了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让曹操下了决心,可见贾诩的智慧是多么的高超。当曹操再三向他征求意见时,贾诩才说那句决定性的话,这一句不仅避免了招来杀身之祸的危险,同时更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可见贾诩沟通的艺术多么高明。所以,如果要学习如何交流,不妨多花点时间,下点力气来多研究研究贾诩,将是受益无穷的。

再回到我们正在谈论的立储问题上,贾诩之所以能有这样高超的智慧,主要有几点原因:

一是在立储问题上从不表露立场,这是问题的关键。尤其是他清楚的知道曹操这位老板猜疑心特别重,所以时时用心提防,处处夹着小心。因为曹操几乎对所有的人都保持警惕和怀疑,尤其是在这个重大而又极其敏感的问题上,曹操或明或暗杀掉了很多大臣。甚至不惜杀掉那些当初与他一起创业的许多功臣,可见曹操不仅非常无情,而且特别的狠毒。由于贾诩对曹操分析的非常准确到位,他始终不表明自己的立场,所以也就始终没有起曹操的猜忌,其实贾诩的内心,支持曹丕的,这从他给曹丕主意这一点就可以推断出来。这个主意有点特别,那就是在曹操面前既不表现才能,也不表现智能;既不表现能力,更不表现实力而是打感情牌。那就是每逢曹操带兵出征时,曹丕只要默默的流泪就可以了,这一招是独辟蹊径,不同凡响,威力无比,曹操深感动,无形中感情的天平倒向了曹丕。假如当初曹丕不来找贾诩,或许贾诩应该也不会主动去找曹丕献计,可见贾诩只是在最被人需要的时候瞅准时机,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对曹操心理更深入透彻的掌握。从表面上看,是曹操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不管是选曹丕还是曹植,都是曹操的孩子,都是他的亲生骨肉,似乎无论选哪一个都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从感情上来讲,曹操更喜欢文采出众的三子曹植,因为曹植很有文学天赋更像自己。人毕竟是感情动物,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理智与清醒,曹操也一样但是曹操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通过选择继承人的问题,发现哪些大臣和他的儿子结成党派利用这个机会形成各自的势力集团,将来可能会发生内讧。骨肉相残,夺取或削弱他曹家的江山一点是曹操不愿意看到而又最担心的,这是曹操内心最大的痛而曹操之所以能当领导,正在与他这种过人的洞察力,这种未雨绸缪与防患于未然的先见之明,这样分析是有事实依据的!他曾经告诫儿子曹丕,对司马懿要进行提防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当然此刻该下决心了,曹操却没有办法做出选择,毕竟这是关系到他曹家的江山怎样延续的问题,是他的理想、事业如何传承和发扬的实质性问题。很多人认为曹操在这一时期杀了很多大臣,他们分析是这些大臣自认为对老板忠心,争着表明立场和态度,是想让曹操明白自己的忠诚,却都一不小心犯了大忌,他们这种做法造成的结果,就是古人所说的“僭越”——替领导做决定。用现代人话说应该是“到位而不越位”,这一点,贾诩把握的非常好。当然这样分析,也没有错,应该说只是对了一部分,没有看透问题的核心和实质。

其实在立储问题上,只有曹操和贾诩是两个明眼人,很显然无论大臣们选择支持曹丕还是曹植,都难免要落下把柄,也就是落入曹操设下的陷阱,而贾诩很早就已经考虑到这些问题,所以从不主动结交权贵,更不许自己的家人结交外人。这都是非常明智的举动,也是很有远见的防范措施,他不仅不给同事机会,更不给这位多疑的上司可趁之机,可见贾诩其实早已对此事做了全方位深入透彻的分析研究,所以胸有成竹,稳坐钓鱼台,至于他有没有对此进行过沙盘推演,这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面对曹操的多次询问,贾诩并不急于回答其实是有更周全的思虑。这样做其实很有好处,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如果上司询问,下属立刻回答,很显然,上司会认为下属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肯定会出现偏差与漏洞,如此以来显得下属过于草率和冒失。如果下属说这个问题自己已经考虑很久了,那上司听完以后会更害怕,他会觉得很担心,因为他会想这家伙迟早一定会取代他,坐到他的位置,那他怎么办呢?所以上司会认为下属很有心机,老谋深算,他会慢慢疏远你,或者除之而后快。那么如果对上司的询问,下属不回答,则似乎让上司认为下属对自己根本不重视,不在乎,结果也一样很糟糕。所以无论哪一种应对,都不是最合适的办法,那么贾诩在曹操的立储问题上,他必须使用策略,在合适的时机,要用更智慧、更合理的方式来应对,至少应该先保全自己,这是比较稳妥的想法。

上面所说的这些只是一般的原则和方法,而当时的贾诩这样做的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一是给自己更充裕的时间,用来分析曹操的真实意图,便于做出更准确的分析判断和应对。二是选择最艺术性的回应方式,毕竟曹操的猜疑心非常重。三是在试探或等待对方是否真正需要自己的意见。如果曹操只是象征性的问一下,过后就没有了音讯,那保持沉默或许是最安全的。正是经过了这样全方位的思考之后,他才在最关键的点上说了那一句:“臣正在想袁本初和刘景升两个人!”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将自己的意思表达的非常清楚。这就是职场艺术,所以贾诩不仅是一位高明的谋士,更是一位一流的心理学家。

可以说在曹丕上位这个问题上,曹丕与他的智囊团谋划、设计、配合及安排非常成功。整个的行动的思路与计划不仅严谨细致,而且毫无破绽。这当中要首推贾诩的功劳最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反观曹植团队,特别是曹植与杨修为首的这两人都非常高调,结果两人一个被杀,一个被贬这两人除了表现自己的聪明能外,对于如何取得世子之位,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规划和打算,所以最后输的一塌糊涂。假如当初曹操让曹植拜司马懿为老师的话,估计曹植仍然不会被立为世子,因为他那种张扬的个性决定了他根本不会听任何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