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点

 布鲁斯邓bdtcis 2019-11-30

1、日常生活中的焦点

陶渊明有诗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境界,非常美妙。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需要力排众议,执行协商后的决议。在这种情况下,不辩不行,甚至需要武断,以至于“强词夺理”。

我讨厌辩论,因为辩论无非是为自己做的事找理由——我这么想,是这么个理由。但每个道理都有适用的场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想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在意的事,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要好好审视我们的关注焦点。

《稀缺》这本书,在一定范围内很有影响力。不读这本书,凭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都能轻易想到,我们是如何被稀缺的注意力,引领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简单来说,大部分人每天都被小事烦恼,占据了注意力(亦即关注的焦点)。

比如,每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在缺衣少粮的年代,我们的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找吃的和穿的上。到了现代,我们不愁吃穿,注意力可以转移了。

比如,每天穿同样的衣服,不在穿衣打扮上纠结,消耗精力。注意力比钱珍贵得多,花在这方面了,就用不到别的地方了。

我这种说法,不具有普遍性,只对需要节约精力的人,比如我,最管用。对于目前仍然忧愁吃穿的人来说,我讲这样的话,有些轻率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选择他的关注焦点,没有应该或不应该,可以或不可以。这里涉及到个人的自由和个人意愿。我也是从忧愁吃穿的阶段走过来的,深有体会,所以我能认识到在最基本的吃饭和穿衣上有困难的境遇。更大的困境,是关于买房。愿意为房子忧愁,那你就去忧愁吧,因为这是每个人自己的生活。

对生活在基层,家里没有余粮的人来说,每天要为生存而努力工作,他不可能不在意别人——同事、上司、老板对他的看法。因为他们的看法,会影响他的职业,影响他这一份收入。而这份收入,是他生存的根基,少了就不行。每个人都会在这种事面前谨慎小心,耗费大量精力来维护自己的职业形象。

我们更多的精力耗费在维护自我形象上,而不是如何深入开展工作,因为这是生存所需。生存的压力有多大,我们就会有多焦虑。因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这里。生活不轻松,因为我们的关注焦点使它不轻松。

2、观点的表达

有观点(想法)并不稀奇,虽然我们经常听到各种令人啧啧称奇的观点。我通常会凭直觉去判断他人的观点,总觉得虽然这些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肯定有不对劲的地方”。现在我想,这个“不对劲”在于“观点背后的关注焦点”。简单来说,当我们表达某个观点,背后肯定有一个基本的立场,我们站在这个立场上(焦点)进行演说。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常说,言多必失。讲这句话的立场(焦点),在于想永远讲“最正确的话”,害怕讲出一些不被人接受的话。如果是在一个开言路的场合,每个人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与错不重要,那就要抛下“言多必失”的顾虑。

还有一个例子:我们常说,吃亏是福。小恩小惠,也能令人感动,也确实值得肯定。忘掉小恩小惠,吃点小亏,缓和矛盾,拉近关系,有时候是一种比较好的生存策略。如果我们总是纠结于小事,就没有精力来思考和琢磨大事了。

有人盯着小事,揪住不放。有人顾全大局,以大局为重。有人专门研究生存策略,有人不顾个人荣誉,只求成事。每每听到某些观点时,我总是想到观点背后的这些关注焦点(立场)。

3、被日常琐碎扭曲

日常琐碎消耗我们的精力,这一点确定无疑。需求越多,关注的细节越多,越受制约和扭曲,以至于无法看清全貌,不能掌控大局。

对于琐碎的事,我通常的做法是忽略。我经常思考我的关注焦点,不让琐碎的事占据我的注意力。这对我,是异常艰难的一课。因为要避免被琐碎的事干扰,有时候需要直接忽略,成为他人眼中的“固执而可笑”的人。

我无法忍受注意力被打断,各种琐碎的小事插入,打断进程。我想持续而专注地投入一件事,直到这件事结束。什么都想顾及到,什么都不遗漏——要做到这一点,必定会耗费大量的精力——我不会犯这种愚蠢。

虽然至今为止,我还因为各种小事而失去冷静,一阵愤怒后,像一只斗败的公鸡,但我并不失望。因为,我还在修行中。力排众议不难,难的是心里的障碍,不做心理斗争。

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也意识到,不要拿小事去烦扰他人。没人愿意被琐碎的小事所烦扰。讲到细枝末节,几乎没有人能稳住情绪不发作。而讲到大局,每个人都会心情愉快,心中憧憬。

“目光短浅”,是因为局限于眼前的东西,关注细枝末节。受困于这种艰难的局面,我总觉得不自在,极其不舒适。如果没有一种可行的办法,能跳出这个 困境,我恐怕只能一直焦虑烦躁下去。

与其找各种理由来自我说服,倒不如志向远大,多想长期的事。将焦点放在大事上,成就大事。

每天都自问:对我来说,今天真正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了完成这件事,我应该做什么,应该忽略什么?忽略是能动手做事之前,非常重要的一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