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省模考文学类阅读文本解读——《刈禾女之歌》赏析

 山湖微波 2019-11-30

上午进行的山东省2020夏季高考模拟考试中,语文卷的文学类文本的考查选择了一首现代诗——九叶派诗人辛笛的《刈禾女之歌》!

开天辟地头一遭。在我们所有老师的印象中高中语文各级各类考试中,把现代诗作为文学类文本试题的,有史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此前考试中,现代诗不仅不会出现在文学类文本的考查中,就连出现在整张语文卷子中的几率也很小。今年天津卷选择了一首现代诗《你还在我身旁》,那也只是作为语言应用题出现。一首现代诗,作为占16分之多的文学类文本题出现,这还是第一次。

一石激起千重浪,考完试后收到了不同的反馈。这当中最多的是同学的玩笑:老师你又没押中题型,之前押小说的时候考散文,押散文的时候靠小说;这次说都有可能,都没考!山东省出题一向保守稳健,谁想到这次石破天惊,对此我只能呵呵了。

当中也有一些反馈让人很受用。去年我们的学生社团“苏幕诗社”的成员见了我说,这次我们诗社的地位该提高了!当然,纯文学社团应该获得足够的重视。中午午休时候,有老师说在这种题型很活的情况下,要提高语文成绩只有关注“巨语文”了。这当中有玩笑的成分,但回顾一下,公众号开办整整一个月,所发文章中介绍到诗歌的有10篇左右,直接介绍现代诗的有7篇。有人开玩笑说下一步会不会考戏剧,回顾一下介绍戏剧的也有两篇。(有点自吹自擂了,但想想还挺得意。欢迎关注“巨语文”,一起学习,共同提高。

文学类文本选现代诗是否超纲?这一考法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现代诗作为文学类文本来考查,绝对没有超纲。因为课标中所说的文学类文本一直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全部包含,我们的课文当中现代诗也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平时的考查全部是散文小说,全国一连续八年考小说,并非课标本意,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

为什么从来不考现代诗,两年前在厦门听课时听过宁夏教研员安奇老师的现场评课,其中涉及对现代诗的点评。安奇老师谈到现代诗的时候说,现代诗的理论系统,不像古典诗词那么成熟稳定。现代诗缺乏较为系统,为大众所认可的鉴赏体系,所以现代诗不好讲。(大意)安奇老师本身就是诗人,所以这番话特别能切中肯綮,我想这也是在考试中不选现代诗作为文学类阅读文本的原因吧。但一旦选了,绝不能算超纲。

带来的另一个启发是,我们语文学习和高三复习的依据应该改变了据说从2020年起,将不再有高考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将作为我们教学和考试的唯一参考。看到这道题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个。这样看似让高考无规律可循,但却能让整个的语文教学回到更根本的规律上来。要以课标为本,更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能更好的落实课标精神。让老师和同学们从刷题和研究套路当中出来,而进行更深刻更有效的语文活动。比如,从全力总结阅读题型当中出来,多进行真正的有品位的整本书阅读;从高考满分作文模板的膜拜中出来,多进行情境化任务驱动式的写作交流活动。

再进一步思考,诗歌,现代诗乃至外国诗,不仅应该考,简直是最该考查的文学类阅读文本体裁。

为什么呢?朱光潜先生有过著名的论断,说所有文学样式,本质上都是诗;或者说好的文学作品,都具诗情。这真是至理名言。好的散文本身就是诗(差的诗歌如果不分行连拙劣的散文都不是)。比如鲁迅先生的《野草》,被许多研究者推为现代诗的真正发轫之作,甚至推为现代诗中不可逾越的高峰。即便是先生金刚怒目式的杂文当中,也富于诗情。《为了忘却的记念》当中的这段,我经常让学生拆开来读,领略其中的诗意。

原文: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拆开来就是一首诗:

夜正长,

路也正长,

我不如忘却,

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

即使不是我,

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

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

另有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也是一首长诗。

高品味的小说也都富于诗意,雨果的《悲惨世界》中有一章,说冉.阿让坠入茫茫夜海,怎么孤独挣扎,周围是怎样的汹涌的暗夜和无边的海洋。(大意)我初读时觉得前后都不搭,细读发现太妙了,这就是一个坐了那么多年牢之后越狱的囚犯真实处境的诗意表达,孤苦伶仃被整个社会所抛弃,这不仅是生活真实,更是充满诗意的艺术真实。雨果初登文坛凭借的是诗歌,深谙此理,所以能写出这样的不朽之作。蒲宁的小说《山口》,整个的一首散文诗嘛。金庸的武侠所以能登峰造极,远超其它同题材作品,凭借的也是浓浓的诗情哲思,“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生死相许”,元好问的诗情弥漫在整部《神雕侠侣》之中。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戏剧中的诗意更不必说,古典戏剧文辞典雅,本身多是长诗;现代戏剧也是如此,《屈原》中的《雷电颂》,本身就是最澎湃的现代诗。

诗歌是最纯粹,最凝练的文学样式,情感最饱满,手法最丰富,语言最微妙,我常说爱读诗能写诗的人才算真正热爱文字的人。我本人虽不喝酒,但常用喝酒来比喻读诗。诗歌好比是酒中的白酒,甚至是原浆。其它文体都是在此基础上勾兑出的:小说如啤酒,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读着爽口;散文如绍兴老酒,越陈越好,淡而有味,情韵悠远;戏剧如葡萄酒,酒香酒色,更洋气,审美品味更为多元。而真正会喝酒的,必要喝白酒。

监考过程中浮想联翩,啰嗦太多,来看看题吧。

原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妹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镶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风与云

在我的镶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

在苏格兰高原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妹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刘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镶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刘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刘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刘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镶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8.“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分)

9.诗歌从刘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只有习题,没有答案,不敢妄自组织。

但是第一眼看到这首诗总记得在哪里见过。孙绍振的《名作细读》?詹丹的书?《新诗鉴赏辞典》?回来翻了翻,原来孙玉石先生的《新诗十讲》中专门赏读过这首诗,网上找不到电子稿,现以图片的形式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深入理解这首诗带来启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