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帖的书写状态:从“拘谨”到“自在“

 朝歌淇水悠悠 2019-11-30

临帖的书写状态:从“拘谨”到“自在”

从一开始的“拘谨”,只能得到范本的“二三”到逐渐地得到“四五”,笔与心也逐能“纵

书”——放开,再进一步扩展,到最终的自在,这是临帖者心与手都要经历的过程。

有些学书者,一上来就对着范本痛快挥洒,时间久了,发现并没有得到古人的精髓。

临古,一开始是不自由的。赵孟頫曾经提到他的临帖经验:临帖时,想要放开临,但又不能彻底地放开,因为一放开临,手上是痛快了,心里也酣畅了,但点画、结构等却与范本不似了;反之,想要临得很似范本,那就谨慎小心,如此一来,点画、结构是有了,但由于行笔不畅快,神采就不足了。二者之间如何权衡?这是许多临书者都曾遇到过的一个难题。赵孟頫的意见是“与其肆也,宁谨”。因为不这样做,就不能学到书法的“法”与“理”,就失去了临古的意义。尤其是初学书法者,更要如此。

清末大书家吴昌硕,离我们时间比较近,留存作品也多,可以作为我们考察临帖从“拘谨”到“自在”过程的案例。

吴昌硕是一代书法大家,以篆书成就为最。他的篆书,主要得力于秦《石鼓文》。大约从三十多岁开始临习《石鼓文》,数十年不间断地临习此帖,直至终老。他的弟子沙孟海提到:“昌硕先生临《石鼓文》自跋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我们从吴昌硕数十年的《石鼓文》临本中,抽取不同时期的临本,看看他“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的渐次升进。

图9-3.1是吴昌硕41岁集《石鼓文》联,图9-3.2是47岁为海山集《石鼓文》联,图9-3.3是57岁为子惠书《石鼓文四屏》之二,图9-3.4是63岁《临石鼓文》,图9-3.5是75岁《临石鼓文》,图9-3.6是83岁《临石鼓文》。

通过这些临作,我们们大体上可以看出一些前后变化:

其一,从形质方面看,前期所临, 点画线条与结构较为接近原作(图9-3.7)。越往后,结构越为紧湊,越为错落有致,字势则走向宽博,有展拓之感。

其二,笔力方面,前期较弱,后期逐渐增强,对此吴昌硕自己有着自觉的审美追求,如他54岁《为伯廉临石鼓文四屏》题记中写道:“猎碣(石鼓文)临摹,取神不易。近唯让老、濠叟最得上乘禅。其运笔能虚实兼到耳。伯廉仁兄嘱涂四纸,自视殊嫌腕弱,幸方家教之,丁西暮春之初,昌硕吴俊卿。”所以吴昌硕临《石鼓文》,越往后,

气力越走向“浑厚雄强”,直至八十多岁时“雄强”中更带着一种“苍莽”。

其三,从作书状态看,前期要拘谨一些,越到后期,越洒脱自然,气局越大。看他83岁的那一幅,真有“开怀抱,与天地同呼吸”的格局。

其四,从“意”与“法”的角度来看,前期“法”多于“意”,逐渐走向“意”“法”相参,及至“纯以意为之,而不违于法”。《石鼓文》虽为篆书,吴昌硕在后期则加以行草笔意临之,故比前期更能达性抒情。

总体来说,吴昌硕在临《石鼓文》的数十年历程中,从早期清秀整饬,严守法度,逐渐逐渐走向浑厚苍劲,法度娴熟。他“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之提升,既是技法的,也是审美的。他在长年累月的临习中,逐渐走向雄浑博大,金石味渐足,展现了恣肆烂漫的生生之趣。如果说他心中有一审美的理想境界,这境界即“天真烂漫”。吴昌硕对天趣的向往,亦有诗可证:“卅年学书欠古拙,遁入猎碣成赋趺。敢云意造本无法,老态不中坡仙奴。”昌硕此诗,是对苏东坡论书“我书意造本无法”的天真烂漫之境界的向往,他说的“古拙”,正是绝去人工雕饰,不为法则所缚的天然之境界。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