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季,到北平看看雪

 天下丛林 2020-11-22

飞雪兆吉,瑞兽抱福,又是一年北平初雪。

红墙白雪琉璃瓦,雪中故宫美如画。蓝天、红墙与汉白玉,这份经典故宫色调展示出了古人惊人的色彩搭配功力。

不止白雪,人间四月的棠梨之华、霜降时节的累累红柿……二十四节气之美都在故宫得以彰显。

又想起了诗人的诗:“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下了雪之后到后海,就穿越到了明清。”

北京北平,只一字之差,便道破了北京与雪千丝万缕的纠缠。

高大的宫殿,红色的宫墙,整齐的街巷,古老的庙宇、天坛、公园,一切都因落雪而变得宁静诗意、浪漫悠远。

一场雪,一座城,一捧岁月,一段记忆。庄重和温柔,浪漫与绝美,落雪的北京都可以给你。

所以,冬季一定要来北平看看雪。

北平的雪,是紫禁城的岁月情长

紫禁城,是一座什么城?

五个世纪的王朝权力中心,二十四位皇帝的栖居之地,一座七十二万平方米的城。

紫禁城,今年六百岁了。

1420年,大明永乐十八年九月廿二,明成祖朱棣发了一道谕旨:“丁亥,上命行在礼部,自明年正月初一日始,正北京为师,不称‘行在’。”

紫禁城的序章便蕴含在六百年前的这道御批的折子中。

六百年间,紫禁城像一个庞大的计时器,见证着风雨晴晦、日升月落、王朝兴灭。

历尽时光的打磨,沉淀下无数的梦与故事。

这座城,躲在了历史的时光里。

从紫禁城,到故宫,从皇宫,到博物院;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

天地白,宫墙红,雪后的故宫,是多少人的向往之地?

百年的沧桑岁月,随片片雪花慢慢沉寂,此刻的故宫,显出了它最纯美的姿态。

这座古老的宫殿,始终坚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见证四季变化与人世沧桑。

雪后紫禁城,在时空的交错中,透出一种亘古如一的美,像是绵绵的岁月情长,盘桓在这座弘大的建筑之中。

俯瞰众生,又像是一种古老的福祉,护佑着东方的儿女。

北平的雪,是历史的悠然岁月

民国十七年,也就是北京改名为北平的那年,随着战乱之下越来越多外来人口涌入,这座城市的贫困人口超过二十万。

当时北京城内流传着“一天到晚大窝头,老腌萝卜没点油”的顺口溜。

京郊农民则是“早吃菜,午吃糠,晚上稀汤照月亮,一件破衣传三代,一床破被任人盖”。

 

在电影《邪不压正》里,李天然爱在屋顶上奔跑,这些青色的瓦片也成为某种隐喻:

瓦片之上,是北平澄澈的天空,高大的城墙,绿色的杨柳,瓦片之下,则是世俗生活的蝇营狗苟,平凡人生的艰险苦涩。

郁达夫先生也知道“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

北平折叠,高低、贵贱、悲欢,都被这屋顶隔开成为不同人眼中截然不同的两座城市。

旧日北平的雪景也许不逊甚至更盛今时的北京,但若北京真变回成了北平,估计文艺青年也就没有赏景的心了。


北平的雪,变幻多姿,时而像飞花,飘飘洒洒,时而像碎玉,漫迹天涯。

它们朦胧了行人的视线,覆盖了往日的繁华,也覆盖了残酷的现实。

昔日的北平一去不复返,老北京也定格在了过去,只有北平的雪还是天真唯美依旧。

北平的雪,是浪漫的青春回忆

“今日的雪来的匆忙,它落在喜欢的人头上,就像我们在这蹉跎的岁月里,一起白了头...."

“若他带了帽子呢?”

“那就落在他的睫毛上,让他同我看一样的世界。”

”那若他没有出门呢?”

“那就任由这冰天雪地,流入我骨髓,融入我血液,而我快乐,如果他能在温暖的地方,看看这雪,也便足矣了。”

北平的雪就是这样神奇,让人们感受到的是幸福温馨,是纯净美好,是温婉俏丽,就像北国男女热烈而浪漫的青春回忆。

寻常冬日干冷又狭窄的老胡同里,抹去了略微浮躁的气息,覆盖上苍茫感,也就有了追忆北平那种平淡真切意蕴的感动。

欢声笑语伴随着一片片六瓣冰霜从天而降,弄堂里嬉戏打闹的孩子,总让这冰天雪地显得格外热闹和暖。


北京初雪,素颜中国

北京,得益于一场大雪,掩盖了快而忙碌的马路,也留住了人们的脚步,更把六百年的明清故宫,什刹海的湖水,拉回了眼前。

如沙如粉的大雪落在枯枝上,琉璃瓦上,山尖上......

这座重一线城市,因雪,不得不慢了下来。

忙碌生活中我们往往只注意到这座城的繁华热闹、喧嚣复杂,却忽略了浓妆淡抹背后,素颜朝天的美。

雪前就,各有各的浓妆淡抹,雪后北平是素颜。

雪后,脱下了它的霓虹闪烁,停下日夜喧闹不息的烦恼,空气也由浑浊变得清新。

我们也换了容颜,放下为生活的奔忙,放下一年的忙忙碌碌。

雪后中国是素颜,雪后我们是稚子孩童。

北平的雪,用一种宁静美好的力量,重构城市的生态,它让我们回到过去,回到从前,也认真地活在当下。

落雪之时,我们自觉放下现实中的许多纷扰,只想肆意舞动、酣畅淋漓地奔向雪中,感受雪带来的自由美好。

又是一个四季轮回,你那里下雪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