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
2019-12-01 | 阅:  转:  |  分享 
  


黄歇生平年代时间轴

?黄歇(公元前315年—前238年),作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被称为“春申君”。据考证其出身于潢川县(古黄国所在地),作为信阳故人,被今天的信阳人引以为荣,成为信阳“十大名片”之一。生活在2300年前的这位著名人物所在的是怎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下的各色英雄在如何打造历史?借助典籍《史记》《战国策》等文献,翔实地将黄歇的生平尽量完整地呈现出来,也许对这位信阳历史人物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并且,希冀能够由此积累信阳先贤的史迹,引起对人物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黄歇出生的时候,正是战国末期,中国已经从春秋五霸走过来。战国七雄中,西南中国的秦楚两强并峙,北方中原上演“三国分晋”,把一个大国一举分裂成了赵、韩、魏三国。加上中原地区原来就称雄称霸的齐、燕两个大国,中国大陆从东周分封制(几百个诸侯国分而治之的模式),经过五百年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已经使得众多小国逐渐淡出,齐、燕、韩、赵、魏、秦、楚,“七雄”脱颖而出。



新崛起的大国个个跃跃欲试,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中国呼之欲出。



在南方,大国还有吴、越。而楚国彼时已经将近融入中原,北方的中原诸国早把这荆楚南蛮折腾得七荤八素。一门心思要跻身中原与中原大国平起平坐的楚国,和久久觊觎中原的西方强国秦国一样,都既尊崇儒家礼乐文化,又轻蔑中原人缺乏骁勇好斗劲头。柔弱的中原风遇上了锋锐的西南风,不容置疑,秦、楚两国渐渐成为七雄翘楚。



秦国经“商鞅变法”,奖军功、励忠勇、赏杀敌。一时之间被东方诸国视为“虎狼之师”,扩张最快。不过,秦国的战略扩张势头从中国西高东低的地理分布和西荒东繁的经济文化布局上看,一直向东方劫掠。虽也南下,例如与楚争相吞并巴蜀,却因关山阻隔,击楚并不是其战略的主攻方向。



秦楚两国都觊觎中原已久。“田氏代齐”后,作为中部屏障的晋国瓦解;“合纵连横”的战略离间了北疆偏远的燕国和东部还算强大的齐国,能跟秦抗衡的,也就是楚国了。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经过几百年的经营,最鼎盛的“宣威盛世”(前369年~前329年)就发生在黄歇出生之前。



此时,楚国版图空前扩大,实力丝毫不亚于秦国。加上物产丰富、战略资源铜、铁储备和生产远胜各国,农耕、纺织业有独到发展。楚国国力鼎盛,成为当时世界幅员最大的国家。



公元前490年,三国分晋前秦楚两国疆域图

?鲁、卫之类小国文明尽管文明,却国力不济。大家都跟风大国,在大国博弈的过程中左右摇摆,“朝秦暮楚”,在大国攻伐成败的空隙中讨生存,求得个苟延残喘。礼仪尊荣全看实力,弱国维持个王公虚名都算好的。连“周天子”的“中央”都成了虚名,卵大的“西周”和“东周”如同小国龟缩一隅,基本上都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不得不由人宰割了。

??说起来大家都知道,秦国有个“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令秦国变强。其实,早在商鞅之前,楚国已经有了“吴起变法”,比秦国还要早30年。正是有了吴起,楚国才加强了君王权力,打击了世袭贵族,产生了巨大的发展推动力。??当秦国商鞅被车裂的时候,楚国正是版图扩张最为迅速的时候。不过,楚国的好景不长,因为秦国变法的后发优势。在以后的30年间,西秦逐渐显示出不可遏阻的势头。??楚国变法的楚悼王死后,变法的吴起落了个“伏尸而亡”。30年后,商鞅在任用他的秦孝公去世后也被“车裂分尸”。尽管历史上主张变法和革新鼎故的人都不得善终,但是变法革新的效果却都能在变法后的几十年间发扬光大,令后人甚至是那些当初反对变法的统治者坐收渔利,推动了新国家和新执政者的崛起。??吴起死后,楚国崛起;商鞅死后,秦国崛起。后发的商鞅变法让秦国一发而不可收拾,而吴起变法则因为早了几十年,“先发”的楚国已成“强弩之末”。??黄歇出生之前,秦国在实力上开始超越楚国。??秦孝公时,秦国君还不敢称王,仍是称“公”。到他的儿子惠文君嬴驷,就开始公然称“王”了。然后,秦惠文王传位给武王。武王果然威武,一心想“力扛九鼎”,累得吐血而死,在位仅4年。要说秦国最了不起的,那就是中国人都知道的后来的“始皇帝”。嬴政非但称“王”,而且要称孤道寡,做“皇”做“帝”,位极人寰,超越一切。??岂不知秦始皇的爷爷他爹昭襄王(嬴政的太爷爷),才是更了不起的!秦始皇的老爸庄襄王和爷爷孝文王加一起,连头带尾才占了秦王位置4年。秦始皇嬴政13岁继位,在位36年、亲政28年,秦昭襄王在位56年!严格地说,秦始皇靠的其实是他太爷爷秦昭襄王嬴稷给打下的基础。??秦昭襄王挺能活,活了75岁,硬是将自己的“皇储”(“悼太子”那时还只是“太子”)给熬死了。??悼太子死了,昭襄王次子“安国君”(秦始皇的爷爷)才有可能成为“嗣子”,占着王位又高寿的昭襄王居然又熬了几年,到75岁才终于寿终正寝。??高龄的爷爷熬死了悼太子,继任太子“安国君”仅仅当了三天“孝文王”(“孝文王”是谥号,其实“安国公”更符合他的身份)也死了。孝文王比他老子“有种”,嫡庶所出共有20多个儿子。秦始皇的“爹”只是一个不被看好的“质子”。秦始皇嬴政的来历大家都很清楚,他爹秦庄襄王子楚(“异人”,华阳夫人“义子”)的风流韵事史上都写着呢。不过,此系另外的话题,尽管那时尚未走出我们今天这篇文章的视野,但是秦始皇出生时,黄歇已经是56岁的老人了。??黄歇所处的时代,主要还是秦始皇他爷爷秦昭襄王所处的年代。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陈宝国剧照)

春秋战国时,国君的血脉关系相当被看重。因此一点蛛丝马迹在皇储啊、太子啊这些敏感的王族血统继承人的历史陈述上,都能激起轩然大波。争夺王位的血腥和王位更替的诡异都是史家津津乐道的。????楚国国君的称王历史是最早的,要比其他六国称王早四五百年。??早在公元前887年和704年,楚国国君就两度称王了。其他六国还只是公侯相称时,敬奉周天子时,天高皇帝远的楚国就已然选择做“王”。周天子不足为敬,楚国自己的王位争夺也充满了骨肉相残、父子阴谋的血腥,翻看历史,无处不浸透着荆楚南蛮的杀戮基因。??黄歇一生经历了楚国三任国君:楚怀王、顷襄王、考烈王。16岁时,怀王崩殂;52岁时,顷襄王崩殂。黄歇76岁那年去世,考烈王也是那年玩完的。在黄歇所处的年代,虽然楚国版图是世界最大的,但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楚国已近强弩之末,与强秦博弈中屡屡败北,直到为秦所覆。??秦昭襄王与秦武王同父异母,因为武王无子,“兄终弟及”侥幸继位。在其56年的统治时间里,有41年权力被母亲宣太后(就是那位被电视剧渲染的“甄嬛”)、舅父魏冉(穰候)这些“外戚”所控制。如果说昭襄王厉害,其实更命好的还是秦国的运气。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皇室正统与外戚的争斗均是两败俱伤,秦昭襄王却遇上了敌忾同仇的“好”外戚。昭襄王的了得,首先是他“外戚”了得,那位舅父大人魏冉,四度成为丞相,辅助秦昭襄王41年,居功至伟,都归了秦王。如果说,统治秦国半个世纪之久的秦昭襄王居功甚伟的话,他这“外戚”更是他羽翼丰满的铁杆粉丝,是他执政的权力支撑和秦嬴后嗣的极大福祉。??遍观秦楚两国争斗史,翻阅秦国史,占人眼帘不得不说的,还有一位了不起的挺秦英雄——人人钦佩、点赞的秦国大将白起。这位经魏冉保举的秦国大将,战无不胜,堪称“战神”。伊阙破韩魏、伐楚陷郢都、长平之战重创赵国,助秦王攻城掠地,威震诸侯,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韩魏被歼24万,为秦扫平东进之路。攻入郢都,令楚国就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扫荡赵军45万,开创了中国军事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早、一役歼敌最多的歼灭战例。??梁启超研究后说,整个战国期间统计的战殁者大约总共200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王翦)秦国据其二,白起更是担当起首。这些,都是秦国历史幸运之所在,是秦王扫六合统天下的胜算所在。???楚国却是另一番模样了。这得从楚威王、楚怀王父子两代楚王说起。



楚怀王(公元前355年-前296年)

楚威王算是秦昭襄王的父辈君王,与秦惠文王一代。正当秦惠文王忙着诛杀商鞅、清算商鞅变法的残局,并借着商鞅变法带来的余威“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称王称霸的时候,也正是“宣威盛世”的楚威王时代。



?楚国那时与秦国一样也还很强悍,开疆掠土同样不甘示弱。楚威王“泗水之战”进围徐州,大败僭越称王的齐国,蔑视齐魏相王、齐越勾结,痛歼越军主力,促越附楚。楚国实现了恢复楚庄王霸业的梦想,势力直推泗水之上,范围更扩张到长江中下游与江淮地区。可惜好景不长,辉煌过后是衰落。楚威王十年辉煌似乎是楚王朝的回光返照,他的儿子楚怀王接班后楚国就难以维系大国辉煌了。



?前328年,楚怀王继位时的楚国国势达到顶峰,27岁的楚怀王坐享其成,成为与秦、齐并列的三大强国元首。三国之中楚国人口最多,物产最丰,军队最强。一心向往中原文明的楚怀王熊槐,被称为“礼乐文明培养出来的最后一位君主”。他即位后,承继着老子的宏伟版图,开始还好,雄心勃勃筹谋楚国大业,任用屈原、公孙衍曾打败了欺负过楚国的魏国。在“合纵抗秦”过程中,被推举为楚、齐、赵、魏、韩、燕、义渠“七国纵队长”。



?黄歇出生前,楚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安徽北部。幅员空前广阔,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国。八百年的披荆斩棘,艰苦创业,这个超级大国怎么也料不到起起伏伏几百年,迎来这世界第一大国的荣耀,攀顶之后紧接着就是跌落!??



三国分晋后的形势图(前409年)

?秦楚两国命中注定秦勃楚衰,秦国的昭襄王、楚国的怀王、顷襄王,在这两国三王相搏的过程,楚秦国运,此消彼长。“商鞅变法”后短短36年,秦国及齐燕韩赵魏六国相继称王了。五百年前就已称王的楚国与北方诸国早已打成一团,难解难分。面对强秦,面对撕裂的列国秩序,面对对中原文明,精神上既有向往仰慕,又有迷惑困顿的楚国带头融入中华文明。中原文明中值得崇敬的礼义仁智信渐去渐远,列国兼恃强凌弱尔虞我诈愈演愈烈。军事上既要分一杯羹“问鼎中原”的楚国,不能再凭一国之力抗衡秦国。??黄歇,就是这这样的背景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二

?豫风楚韵的信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的重要战略要地。很多“自古以来”的典故都能追溯到2500年前那个中国历史最堪典范的时刻,很多地方的宿命都是在那个时代有了肇始。??作为西周王朝南方屏障和古楚国的北方前沿,边陲信阳“青分楚豫”的地位一直延续至今。公元前775年,西周王朝最后一位“天子”幽王宠爱的“第三者”褒姒,打算加害太子宜臼。被废的太子,保命逃生,躲到信阳舅舅家。其实我看,也许周幽王是网开一面的故意放逐。沉溺声色的老爸念一丝父子之情没有杀他,也是让其远离京畿,越远越好。太子舅家是太子放逐之地,既放逐,当是天涯,可见信阳彼时应属蛮荒地界。??西周三百年,东周五百年。贯穿其中的楚国不论东周西周,始终据有八百年江山。信阳,在两周之际是一片模糊的边境地带,参差错落在江淮之间的淮河上游,沉浮飘荡在南北分界边缘。应是周王朝“防御夷楚,巩卫南土”的屏障,也是楚国北上的必经之路。“申国”,这个历史倏忽之间的封国名词,像当时众多的封国一样将很快湮没在大国之中销声匿迹。因为有了太史公和后代典籍,才有了“申国”和周平王的故事;因为有了“申国”这个“舅舅老家”,才有了烽火戏诸侯的传说;因为有了引犬戎破镐京的历史,“西周”“东周”才有了分野。仅仅一百年后,周平王的“外戚”老家就成为楚国的扩张目标,信阳之申,很快就丧失了独立地位,成为楚国的附庸。



公元前688年,楚国北上吞并申息之际示意图

?楚武王、文王两代君主将视野和战火扩展蔓延到泗水以北,俨然已经将信阳纳入楚国版图——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假邓伐申”灭了申国。



?公元前315年,到了东周四百年后的黄歇年代。“申国”早已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不复存在,只留下历史烟云一片。



?到了此际,在风云激荡的战国末期,古国申地已从北方前沿演变成为楚国的核心地带。特别是楚顷襄王时期,郢都陷落后他选择的奔逃方向最先就是信阳(城阳),然后才是“陈”。自然这些都是后话,容后再表。很多人将这段历史混淆了,所以先点一下。

??黄歇公元前315年出生时,楚国攻略申国已经将近400年,黄歇的印象中恐怕根本没有“申国人”的概念。??他是楚人,因为他生于“黄国”故地,因此他不算是“申国”人,要算也算是“黄国”人。只是因为今日潢川属于信阳地区的缘故,才与今日信阳牵上关系。



战国七雄对峙图

?黄歇出生的那年,楚怀王熊槐做国君已进入十五个年头,“战国七雄”以“公”相称的时代已经过时,称王称霸是时髦。靠分封占据一方,苟且偷生的太平日子已经不复存在。靠实力说话,靠武力维持,是时代强音。历史幸会和失之交臂都是可能的,有人说那时是中国从春秋战国“邦联”转变为近代“联邦”的最好机遇。其实,“邦联”的中国已将“邦联”打得粉碎,中国大陆趋势已经是帝国了。??“七雄”打成一团,弱肉强食,谁强谁为大,称王才能称帝。孔丘的“礼义仁智信”与管仲、李悝、韩非的“富国强兵”,儒法相争不已。“礼崩乐坏”标志着旧秩序走向衰落;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看上去热闹,最后还是实力说话,意味着新体制正被催生。分崩离析的东周被齐秦出现的“西帝”“东帝”叫板,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地位沦落千丈,古老的禅让和代位继承让位于强权世界观,一统大业的争夺就要见分晓了。???说来也巧,黄歇出生那年,正好是周赧王继位元年。周赧王是周平王的第20代子孙(东周的第25位君主,不算“兄终弟及”的逾代继承),他活了多久不晓得,在位竟然有59年(前315年—前216年)。周赧王名义上还是东周王朝的君主,与黄歇(前315年—前228年)和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交集,黄歇的一生,见证了周赧王和周王朝的覆灭。??到周赧王做天子时,曾经以“分封天下”为世界观的周朝,已经把土地分封到尽头,最后连自己的领地都一分为二,把位于洛阳的最后一点土地也分封给了二位自家“周公”。在东周的历史尾端又分出了个“西周”,(以雒邑之南王城为“西周”封地,以巩附的成周为“东周”封地)。这个西周小公国竟然又传了5代,“正统”的周赧王就寄寓在这样的弹丸封地,延续着“夏商周”最后一个王朝的最后辰光。??最后的周天子,只管着两位“周公”,三十多座城池、三万多人民。周赧王其实并没有了自己的国土封地,被彻底架空,只剩下徒有其表的“天子”空名。





?黄歇出生后2年(公元前313年),楚国来了一位秦王的使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张仪。



楚怀王与张仪

?“合纵连横”大家都熟知,鬼谷子的学生苏秦和张仪倡导的策略,搅动了战国时期的蓝色大海。??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多以对抗一强为目的;“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多为恃强凌弱、瓦解多国联盟之手段。??张仪本是魏国人,先后在魏、秦为相,此刻是秦惠文王的谋臣。那时的谋士、说客、“纵横家”等等,多在列国间行走谋划,鼓吹自己的政治主张。各国竞相延聘这些谋士说客为客卿,用以辅政。随着秦楚的强大,后期似乎形成了以秦为目标,张仪鼓吹“连横”,卖力瓦解各国联手;苏秦和公孙衍倡导“合纵”,联合各国以抗衡强秦的局面。说客们搬弄是非,鼓动各国君主纵横联合以自保,同时借以谋求他们的个人出身和实现政治抱负。战国后期的政治生态就是谋士纵横,说教鼓噪、机变诡诈的政治生态。??张仪十年前拥戴秦惠文公称王,由此而为秦惠文王所宠信。后被惠文王派回魏国,身兼秦、魏两国国相,借以维系拉拢魏国。后来张仪被政敌公孙衍挤出母国魏国,就一心只为秦国效力。秦惠文王对合纵联盟,特别是对两个大国齐、楚的联合心存忌惮,就思谋派张仪前往楚国见楚怀王,想方设法离间齐楚关系。???楚怀王是“宣威盛世”的大业继承者,楚威王把一个还很强大的楚国交到他手上。四年前(前319年)楚怀王在压倒齐魏两个大国后,积极组织合纵,预备抗秦,接受并启用公孙衍的谋略,一心想当“联合国军”抗秦的总司令。??公孙衍和张仪一样原也是魏人。他带着楚怀王的使命入魏去见魏惠王。魏惠王刚刚被楚国打击,本来就有些畏惧楚国,认为可以近楚而远秦,于是就罢免了亲秦的魏相张仪(逼得张仪效忠秦国去了)。任命公孙衍为新的魏相。??在公孙衍的穿梭下,很快就形成了七国合纵抗秦局面。经过几年筹划,齐韩赵魏燕等国公推楚怀王为纵长。楚怀王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愿望如愿以偿,积极准备从东西两个方向进逼秦国。这时的天下,形成秦、楚、齐三大势力,齐、楚联盟直接威胁到秦。是年(前313年),齐楚联军攻取了秦的曲沃,威势直逼秦都。???齐楚为核心的五国联盟其实很脆弱,各国都不择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今天“合纵”,明天“连横”,尔虞我诈的国际关系使得无论是哪种联盟都维系不久。??张仪来到楚国觐见楚王,很轻松就让楚怀王听信了他的蛊惑。标榜礼贤下士的怀王自以为“虚怀若谷”,对张仪十分礼遇,腾出国宾馆待张仪为上宾,虚心求教,甚至还以楚国相印相授。张仪知道楚王心中牵挂被秦掠去的商於(今河南淅川)祖地,就以劝说秦王归还商於“六百里”,迎娶秦女做“侍妾”,引诱楚国结盟于秦,瓦解合纵。??好不容易建立了合纵盟军的楚怀王,受到秦国要“永结兄弟国家”的迷惑又动摇起来。一心惦记六百里楚地,娶不娶秦女无所谓,联不联秦也无所谓,却对能不能索回“六百里楚祖地”充满幻想,以为张仪说到做到。??楚怀王把楚国相印授给张仪,以期张仪兑现许诺。??没想到张仪回秦之后,再无动静,避而不见三月之久。楚怀王以为是自己的诚意不足,就进一步向秦王表示亲善,竟与齐国断符绝交。??见彻底离间了齐楚联盟后,张仪这才露面,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说好的600里变成6里?楚怀王十分恼火,一气之下,发兵攻秦。??没想到齐楚联军虽然能战胜强秦,楚国要凭一国之力单独挑战秦国,就力有不逮了。楚秦丹阳大战,楚国吃了大败仗,楚被被杀8万,屈匄等75名楚将被俘。??商於祖地未要回来,汉中地方又被秦国占去,变成了秦国的“汉阳郡”。恼怒的楚怀王孤注一掷,决计调动所有兵力与秦军决战蓝田。??悲催的是正在这紧要关头,当初的盟军韩、魏两国趁楚国空虚,背信弃义,竟背后袭击楚国。被楚国抛弃的齐国心灰意冷,不再支援楚国。韩、魏两军袭楚,直达邓(今河南孟州)界,迫使楚不得不割两城向秦求和。??“丹阳大战”初败,“蓝田大战”完败。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楚怀王这个哑巴亏吃得惨了去了。张仪戏弄了楚王,离间了齐楚,楚国最后不仅没有得到秦国归还的土地,还毁掉了齐楚联盟的大计,就此坏了楚国大国守信的口碑,瓦解了楚国的强国尊崇地位。???不可思议的是,拘泥于礼仪教化的楚怀王,嫉恨秦国,却不思悔改。此后张仪仍凭“三寸不烂之舌”几度三番地诱惑楚怀王,令楚国彻底放弃了合纵抗秦战略,很快从辉煌的顶峰跌落下来。国运由极盛转衰,以至最后让楚怀王也成为阶下之囚,为质于秦。



张仪说楚

事过二年,黄歇4岁。??那时,国家间交换人质和土地以取得势力平衡已是当时的惯例。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老谋深算的秦王又看中了楚国黔中一带的土地,打算用武关以外的土地与楚王交换。??楚怀王对欺辱他的张仪念念不忘,提出秦王如果愿意用张仪来交换可以商量。秦惠文王于是就派张仪再次出使楚国,张仪无奈。勉强成行。??奇怪的是楚怀王关起张仪,却并未杀他。此一去貌似凶险其实无碍,似乎一切早就在张仪胸中了:一来张仪依仗秦王使臣身份,料定楚王不敢杀他;二来还有他的楚国朋友楚臣靳尚和楚王爱妾郑袖,二人施以援手,暗地搭救。??事情果然不出张仪预料,自恃宽厚的楚怀王不仅没杀张仪,又把张仪当作亲信向他问计。张仪不改初衷地继续倡导“连横”之计,鼓吹楚秦和好,并建议两国交换嗣子,许以美女和亲。鬼使神差的楚怀王又一次相信了张仪,不顾屈原等大臣反对,以为答应了张仪就能保住土地,换来和平。楚国走在背信弃义的道路上,楚王还认为自己绝不背信弃义。???张仪接着又去见韩惠王、齐湣王、赵灵王、燕昭王,继续卖弄自己的“连横”观。在列国间,张仪极尽挑拨离间之事,蛊惑引诱这些国家,各个击破。他对韩王说,“最能削弱楚国的就是韩国。攻打楚国有利于韩国扩大领土。”他对齐湣王说,“替大王出谋划策主张合纵抗秦的人,都为了暂时的欢乐,不顾国家长远的利益。”??张仪的一边威逼引诱,恫吓离间,把祸水引向楚国,一边也的确对形势做了切合实际的分析。仗着英雄胆略,靠着三寸不烂之舌,这位纵横家的谋略显露无遗。不幸的是,正当张仪为秦卖力“打天下”的时候,十分看好并期待着他的秦惠文王没待张仪布局成功,就撒手而去。??“一朝君子一朝臣”,秦国继任的秦武王对张仪十分厌恶而排斥。在秦国眼看已不能得势,不得已的张仪最后又回魏国去了。当恨透了张仪的齐湣王攻打魏国,索要拨弄是非破坏合纵之谋的张仪时,执迷的楚怀王竟然还派出说客说服齐湣王下令撤兵,让张仪在魏国得以善终。??前311年,46岁的秦惠文王病逝,20岁的武王继位。年轻的武王三年后举鼎而死,众臣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同父异母兄弟赢稷位新君。???“张仪说楚”这个并不久远的故事,应该在幼年的黄歇心上留下了印记。靠武功能驰骋疆场建功立业,靠智谋一样能成就大事,机巧权谋同样可以建功立业呢。????周赧王姬延继位后的第九年,公元前306年是秦昭襄王元年。那年黄歇9岁,秦昭襄王19岁,而楚国怀王已经48岁,做楚国国君也过了22年。昏聩固执的楚怀王,被秦惠文王折腾半生。接下来,又迎来了19岁的秦国新君昭襄王,还得面对这个对手被继续折磨下去。??九岁后渐明世事的黄歇,看到楚国和秦国在神州大地越来越深刻的演化,眼瞅着秦昭襄王的丰功伟绩一天天建立起来,而楚国江河日下,不时被秦欺凌日渐成为现实。???东方不亮西方亮。??楚国东南的越国日渐坐大后,也效法列国征伐中原,发兵向北攻打齐国。齐宣王想把祸水引向楚国,就派出使者劝说越王(勾践的六世孙无疆)。越王无疆轻信听从了齐使者的劝说,转而进攻楚国。??楚国对吴越觊觎之心早有防备,5年前就做了准备。现在越自送上门,秦国权力交接之际无暇南顾,可谓大好时机失不再来。对抗秦国,周旋中原,力不能逮的楚国,对待南方邻国却是马到功成。??楚越交战,楚军大败越军。楚国占领了越国位于原吴国故地的国都,杀死越王无疆,把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取,设江东为楚郡。越国因此分崩离析,残部逃往越国故地,散居江南沿海。此刻已经融合了北方民族和中原文明的楚国,消灭越国实际上是将中华民族融合的步调加快了,将江南和沿海蛮荒地带的群落凝聚到了中华文明的大格局中,为以后中央大国的泱泱大家庭走向南疆,梳理了最初的脉络。?



楚灭越后,越王后裔建立东瓯国(温州),此为东瓯王庙门。



东瓯国君为越王无疆嗣子,乃欧阳姓氏始祖

南征扩土取得进展,北方暂时也迎来和平。

??楚怀王在与秦惠文王纠缠中处于下风。现在秦国换了君主,情况有所好转,年轻的秦昭襄王和他那班得力“外戚”正在积蓄力量,整饬内部,暂时无暇顾及楚国。楚国与秦国最初几年比较消停,厮杀减少。不是秦国退让了,也不是楚国不想中原争霸了。连续遭到秦国打击,迫使楚国抱着息事宁人的消极态度对待秦国。??秦国也专注于东方大国齐,防范与秦比邻而居的赵魏韩三国。秦昭襄王早期权力动荡期,也正是齐国国君轮替的时候,齐楚一番攻犴灭了越国之后,齐宣王终,齐湣王继。热衷于“胡服骑射”的赵国无意抗秦,向北扩展至燕,韩魏两国骑墙自保,得过且过。另一大国北方燕国,无论是对楚对秦还都距离遥远。??两年后,(秦昭襄王三年/公元前304年)秦楚结盟。两个曾经敌对的大国玩起了“连横”。秦昭襄王行冠礼,楚怀王称贺,秦国安抚楚国,把上庸(湖北十堰竹山)给了楚国。秦楚和睦,原以为可以消弭分歧,“连横”甚至连到楚怀王将太子熊横送秦为质。这世道难道真的变了?没出承想秦国根本无心与楚共享太平,楚秦各怀鬼胎,朝三暮四,楚太子熊横很快就从秦国逃归楚国。??一山难容二虎,秦楚再度交恶。????楚怀王二十九年(前299年),“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被齐湣王派往秦国,秦任其为国相。说起来都是“战国四公子”,其实田文比黄歇大很多,那年黄歇才十多岁。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年轻的秦昭襄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屡屡轻信的楚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贸然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公然扣住。秦王逼迫他割地保命,好在怀王还能坚决挺住,决不屈服,不肯在协议上签字。秦昭襄王骑虎难下,竟下令囚禁了楚怀王。这样的囧事今天听起来不可思议,当时却是真真切切地发生了。那是一个观念开始颠覆、准则重新确立的时代,也是秦楚两国都不敢轻启战端的时代。



幽拘中的楚怀王

?怀王被扣留期间,楚国无君。恰好,从秦国逃回来的人质熊横受到追捧,身为太子的熊横当然被拥上王位,成了新的楚国国君。大家的心思是,国不可一日无君,让他先干着,日后老子回来再说。熊横,就是这样成了楚顷襄王。??就是这个楚王,经受了完败于秦,丢郢就陈,再迁寿春、流掩城阳的过程,既与黄歇关系重大,也与信阳关系密切。??那年,黄歇16岁,启蒙的童年时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倏忽而逝。



【待续】



黄歇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另外三位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



所谓“君”是“公、侯、伯、子、男”爵位之外的另一种表示尊荣崇敬的称谓。



我们今天看到的史籍多源于汉代,周天子分封天下,授予爵位,有爵位的都算有“国”(封地),成为“诸侯”。这是“一级封建”。而诸侯对那些股肱大臣、有功将士也有土地封赏和荣誉相赠,此为“二级封建”。



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孟尝君·田文(?-前279年)

这些不是受天子册封,没有国君地位、没有爵位,有出身、居要职,又由诸侯封赏者,被称为“封君”。封君都是社会地位显赫的人,是诸侯权力的社会基础,也是往往会是诸侯忌惮的对象。



这四位“君”,就都是当时除各国君王外颇具影响力的人物,都曾深受各国君主宠信,有的终身大权在握。



四人中,黄歇与“信陵君”“平原君”有交集,与“孟尝君”大概没有交集。四人中除黄歇没有贵胄出身外,另外三公子都是地道的“公子”。



孟尝君田文,父子两代为齐相,封地在“薛邑”(今山东滕州);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安嫠王的兄弟,封地在“信陵”(今商丘宁陵);平原君赵胜是赵灵武王的儿子、惠文王的弟弟,封地在“东武”(今山东诸城)。



只有黄歇,史籍没有载明其出身,显然没有显赫身世。四人中黄歇是活得最久的,孟尝君早他41年死去,信陵君早他5年去世,就连比他小7岁的平原君都比他早离去13年。



“战国四公子”的共同特点都是与秦博弈,在战国末期的挣扎中努力从秦国崛起缝隙间寻找各自国家生存的机遇。都是一边效忠本国君主,免于危亡沦丧;一边网络人才,依仗大量“养士”以巩固自己的豪强地位。



孟尝君初期本来有依附秦国的意愿,齐湣王就派他到秦国去。秦昭襄王也是“兼容并蓄”,先任用他担任秦相,随后又罢免了他。他使出“鸡鸣狗盗”的办法得以逃出秦国。也是在这一年(前298年),平原君赵胜刚被赵惠文王任为赵相。出逃经过赵国的孟尝君被平原君接纳,却因赵国人揶揄了他,而最终砍杀许多赵人后逃回齐国。





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平原君·赵胜(前308年-前251年)

这是“四公子”中平原君与孟尝君头一次交集的记载。大概也是唯一一次交集,孟尝君留给平原君的印象应该很差。



逃秦回齐的孟尝君,担心秦国索人,赵国是不能指望了,就动心思要联合韩魏两国对付秦。为此,孟尝君向东周的“小西周国”借兵器和军粮。



大军压境,弱小的西周国斡旋于秦齐楚之间,想出个既不开罪齐国,又促使秦国拿楚国地盘贿齐,诱齐促秦释放楚王以媾和的说辞,想办法避免了战事,自己也免于被战争牵连。



楚王未被秦国放回,齐湣王却开始忌惮田文,迫其回封地薛邑养老。后来,田文逃到魏国,魏昭王任命他为魏相(这比后来安釐王封他弟弟无忌“信陵君”早一二十年)。这位曾任职秦、赵、魏、齐国的“四国宰相”又联手秦、魏、赵,帮助燕国攻打自己的祖国齐国,迫使齐湣王逃莒并被楚国人淖齿杀死在那里。齐国败于燕,从此不能逞强,这就是后话了。





孟尝君相秦、逃秦和平原君相赵的时候,黄歇还未成年。信陵君魏无忌也尚未上位。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趁秦昭襄王不备出逃秦国。秦兵四处搜捕,封锁了通往楚地的道路。楚怀王辗转逃到赵国,进入赵境。赵国畏惧秦,也忌惮楚,想收留他,又不敢收留他。怀王转逃魏国,被秦军捉回。楚怀王、楚顷襄王这楚国父子两代君王不知此时作何感想?国君被掳,强大的楚国竟然毫无办法,居然容忍自己的君主被关押秦国数载之久而无力搭救!



楚怀王滞留在秦,忧郁成疾,维持到公元前296年,病死在秦都咸阳。这位充满了自身矛盾和困惑的楚王,凭着践踏礼乐文明而强大,最后也因背离礼乐文明而遭抛弃。世界观冲突的普通人最多毁了自己,世界观矛盾的国君,就会既毁了自己也毁了国家。



蛮横的秦昭襄王还算给楚国留下一点颜面,虐死了楚怀王,最后还把楚怀王遗体送还楚国。这对秦国来说是最后的恩义,对楚国来说是奇耻大辱,“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接下来,就是与黄歇联系密切的楚襄王故事了。





楚军战阵图



公元前316年,秦占巴蜀,惠文公开始收河西



公元前305年,秦惠文君最后几年称王收河西,设诸郡

秦昭襄王,楚顷襄王。这襄王,不是那襄王。



秦国的襄王正当雄霸四方,酝酿帝国天下;楚国的襄王则不断妥协,维持苟安,再无父辈的雄图大略。楚顷襄王即位后采取对秦和睦忍让的策略,在秦的不断挤压下楚国的大国地位一落千丈。



楚顷襄王畏秦如虎,战战兢兢唯恐开罪于秦国。



这时韩、魏两国,也正好处在权力交接时期。公元前296年,韩襄王去世,公子咎继位,是为韩釐王;魏哀王去世,魏昭王即位。“三晋之中”就赵国还能逞强。



秦国内政也有重大调整,秦相楼缓被免,魏冉为相。



慧眼识英雄,秦相魏冉开始起用白起,擢起了秦国的战神。



秦将白起(公元前?-257年)(邢佳栋剧照)

白起初任“左庶长”,攻韩取新城。很快白起的战功显赫起来,前293年,白起已升任“国尉”迎战韩魏于伊阙(今洛阳),斩首24万,拔五城。迫使魏割河东400里,韩割武遂200里给秦。“三晋”领教了秦的残暴,楚国也忌惮秦的威势。秦国渡过了新君旧君交接期,开始强横起来,与楚国不再暧昧。两个襄王开始较劲。



秦昭襄王写信给楚顷襄王,要与楚“争一旦之命”。楚顷襄王噤若寒蝉,只得屈服,同秦讲和并娶秦女为妇。自此,楚顷襄王每年与秦昭襄王相会,表示服膺于秦。秦王隔三岔五地敲打楚王,楚襄王敢怒不敢言,年年忍辱含垢忍气吞声。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十九年,由魏冉操持,秦昭襄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那意思是显然要比诸国高一层了,而且齐的国格在秦襄王的眼里,那显然要高于楚国的。秦齐连横要扫荡诸国了。

秦齐两国合兵进攻赵、燕、楚。秦取楚之鄢、云梦;齐取楚之东国、下蔡。见时机不对,秦齐又取消了称帝,复称王。两年后,“连横”又散,齐灭宋,宋求救于秦,秦伐齐。





趁着北方秦齐相争,楚国大将庄蹻率兵开始平定巴蜀黔西,到达梁州(近云南昭通盐津一带川滇交界)、曲靖一带,收地数千里。这算是楚顷襄王年间取得的极大胜利,对衰落之途上的楚国来说,是又一番昙花盛开的时刻。这一笔暮色黄昏中楚国的灿烂,抹出了西南中国版图的一片繁花。



尽管庄蹻开滇后再也回不来了,最终自己做了“滇王”。但是,就此也令西南中国走向统一之途,中华大家庭愈趋于圆满。



蓝田大战后,楚割让汉水以北给秦(前280年)

公元前284年,“济西之战”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在孟尝君的帮助下与秦、赵、韩、魏合纵破齐,下临淄,占70余城,几乎占有齐国全境(除了莒、即墨两城)。临淄丢了,齐湣王逃亡至莒,求救于楚。能跟秦抗衡,又跟楚相邻的中原大国齐国,经此一役,大国地位再也不能振兴。一直担忧秦楚两国的齐国,怎么也料不到最后反倒被不曾防备的燕国抄了后路,还是自家的孟尝君撺掇促成的。



与秦不搭界的燕、齐两个大国两强相争,齐国衰落,燕国达到全盛,得益的却是秦楚。



齐王逃莒,楚顷襄王派淖齿相救,而齐湣王终为淖齿所杀。齐国败落,燕楚分齐,楚国在齐燕相争中也分到一杯羹:楚国终于收回一直与齐相争的淮北边地。燕占齐老巢邯郸,以及临燕的大片国土。



齐国尾声是,莒人立齐湣王子为齐襄王。,齐仅剩莒、即墨两城。困守的齐国大将田单坚持孤军抗燕,燕军竟然5年未下即墨。田单能熬,燕国不能熬,伐齐的燕昭王熬死了(前279年),燕惠王立。趁着燕国权力更替自顾不暇,困守一隅的田单“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又收失地。



田齐虽复国,元气大伤,再无力抗秦攻楚,此后50多年里苟延残喘的齐国,只对秦灭六国坐壁上观。楚国东北方向占了齐国的便宜,西南方向则被秦国掣肘,最要命的历史危机到来了。



此刻,“游学博文”能言善辩、年轻的黄歇,已经受到楚顷襄王的青睐,作为“司马”伺奉于楚王左右了。



前260年,秦夺楚三地,新设三郡图

前280年,秦昭襄王派司马错兵发陇西,占领了楚国的黔中腹地(今湖南澧水、沅水中下游);秦将白起攻破楚国旧都丹阳,斩楚兵八万,楚国被迫割让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



楚顷襄王欲作困兽斗,酝酿进行合纵攻秦。未待楚国动手,秦国隔年再次伐楚。一波更比一波狠,这是秦对楚关键性最后一击。白起先以汉北上庸之军夺取了楚国的鄢(今湖北宜城)、邓(今湖北襄阳)、西陵(今湖北宜昌)等五座城池。而后,秦军越过秦楚边境山区,自断后援,以求绝路逢生,分三路快速突进楚境,直围楚国都城纪郢。



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燕惠王元年、周赧王三十七年,秦国大将白起带秦军直插楚军背后,大破楚军,攻陷楚国国都纪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



秦军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今湖北宜昌西南),向东进军至竟陵(今湖北天门),攻占楚国巫郡(今湖南怀化)、黔中郡(今湖南沅陵)。楚军溃不成军,楚顷襄王众叛亲离,孤立无援,向东北方向逃窜。



白起破郢

著名楚国诗人屈原亦在这年的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这一年楚国派出的大将军庄蹻西征开滇成功,却不再回楚。庄蹻率远征的楚军,溯沅水到达且兰、夜郎,直打到滇池(今云南昆明)一带,被眼前的美丽富饶深深吸引:滇池方圆300里,周围土地肥沃村寨富饶。西南地区广袤大地数千里,尽归庄蹻。





这一年,魏昭王去世,太子安釐王继位。第二年,魏安釐王封异母兄弟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宁陵),被称为“信陵君”。



就在这样的时刻,黄歇登场开始有所作为。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37岁的黄歇开始在历史的册页上涂抹上自己的色彩。

??????????????????

??



???????????????????四

丢失了国都的楚王,逃到哪儿哪儿就是楚国国都。



楚顷襄王逃到信阳地界,来到今天信阳城北30公里的“城阳”(今信阳市平桥区)。这一史实被《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记录下来,“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掩于城阳”(信阳西汉时设置“城阳县”,名系古地名沿袭)。慌张逃命的楚顷襄王,在这里驻足,权作喘息,惊魂甫定。



楚都北迁后(前278-前210年)

“城阳”原是申国旧地,有“太子城”“冥扼”“负函”“楚王城”“郢州”“楚州”的别称。楚文王兼并申后,这一带就成为楚国北部据以拒秦抗齐的战略要地。楚国在这里驻军筑城,集市贸易,商贾往来。



近代,这里考古发现了其蕴藏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和待考地位:探明很多楚国贵族墓地,发现散落有众多古楚墓葬群落、文物宝器。2001年国务院把这里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了“城阳城遗址保护区”,方圆25平方公里的楚墓遗址被保护起来。



楚顷襄王逃亡至此,在此权作驻扎。



楚国都城“郢”变迁图(前278年-前241年)

楚国都城最初在“丹阳”(今有湖北丹江口、河南淅川和湖南枝江、湖北南漳之说),从熊绎开楚,到楚文王的楚国,前400年都是以丹阳为王城首都。丹阳之后,楚国都城一般随楚王的行止确定,通常都叫“郢”。先后有楚文王的“鄢郢”(今湖北宜城)、楚昭王“鄀郢”(宜城东南)、楚惠王“载郢”(今湖北荆州纪南城,或称“纪郢”“南郢”)、楚顷襄王“陈郢”(今河南淮阳)、楚考烈王“钜阳”(今安徽阜阳?《楚世家》无记载,存疑)“寿郢”(今安徽寿春)。因为顷襄王“流掩于城阳”,信阳也就“郢”了一把。楚顷襄王在信阳滞留多久,史无定论。大家就称为信阳为楚国“临时都城”。?



据信阳考证,更早些,211年前(公元前489年)孔子适楚所到的楚地“负函”就是信阳。“孔子求见楚昭王”、“叶公问政”、“庄辛说楚王”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



庄辛说楚顷襄王

楚顷襄王败逃到了信阳后,突然想起曾经预言秦犯楚的庄辛,忙召其过来,想再听听这位谋臣的就眼前局面的分析。于是在“临都”听到了庄辛“亡羊补牢”的一番说辞。史载,楚王听罢,“颜色变作,身体战栗”。其后,勉强振作精神收拾残局,开始想办法对付强秦,意图救亡。



但是显然,楚军经此打击已经对对付秦国的攻击很是忌惮。作为史上第一大国,楚国的疆域还在,架势不倒。楚顷襄王把大本营向东北方向撤退到“陈”这个地方,才最后安顿下来。楚王把陈(周口淮阳)作为新的常驻之地。如果不是顷襄王惊魂甫定,住在那里不走了,如果不是史籍记载阴差阳错,多记了几笔,不像信阳只留下一个“流掩于城阳”的简单记载,淮阳没准儿也没有了“陈郢”的说法?







齐国这时也很惨,齐湣王被杀后,太子在莒沦落给人做佣人,很久才被找到,立为新君(齐襄王)。就在郢都被秦所破的前一年(前279年),齐将田单攻破燕军,到莒城迎接齐襄王回到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趁着燕国政权变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楚国郢都沦陷、山河破碎、君王败逃的空前打击,齐国终于从“济西之战”“即墨之战”后获得喘息,失去的土地才得以从燕楚两国收复,苟延残喘,免于沦亡。



魏国在楚都沦陷后一年,魏昭王去世(前277年),安釐王继位。魏昭王时聘的魏相齐人孟尝君田文依然在位,安釐王为牵制田文就封公子无忌为“信陵君”。三年后(前273年)秦昭襄王派白起攻打魏国,孟尝君还能举荐芒卯,联手韩魏赵三军拒秦。不过,遇到战神白起,“华阳大战”白起大败联军,斩杀23万。芒卯败逃,孟尝君因此遭到罢相失势,此后再无下文。



韩国的韩釐王(韩厘王)也去世不久,韩桓惠王(前272年—前239年)刚刚继位。韩国是六国中最弱的,此时是受气包,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跃起的是赵国。



赵国此时正是惠文王依赖老将廉颇,抗秦攻齐击魏的时候。赵惠文王(前287年)“胡服骑射”后国力有所增强,他曾联兵燕、韩、魏、齐,五国迫秦昭襄王放弃“西帝”。也刚联手秦、燕、韩、魏,五国伐齐(前286年),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场大戏。赵惠文王授相印给燕将乐毅,坚决抗秦,较之各国,赵国更有底气,是“三晋”中的老大。秦忌惮廉颇,十年未攻赵,而赵也不轻犯秦。



想来秦昭襄王对赵肯定耿耿于怀,必欲战胜而后快,早就憋足了劲。这就有了后来的秦、赵“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也使得秦赵终于分出了高下。



齐、楚两个大国俱已呈衰败之相,燕国尚远,韩魏自顾不暇。除楚之外,天下已成秦赵相争之势。







楚顷襄王到了陈郢,经过几年辗转喘息,只收得东地十万兵。收复了黔中西十五邑为郡,与秦相持。



楚王这时放眼看去,普天之下秦国仍是楚国最大的对手,别无所忌。流亡在淮北转眼就是五六年,秦楚间依然对峙。不久前秦伐韩魏两国,韩魏服秦,愿与秦联手倒楚。秦楚眼看又有一场大战在即了。眼下还都纪南城遥遥无期,又面临新的威胁,军情危急,刻不容缓。楚顷襄王需要立即派人去见秦昭襄王,以求两国息兵。正值壮年的左司马黄歇博闻强学,已经伺奉楚王有日了。楚顷襄王很欣赏他的才干辨术,觉得是他出马的时候了,就委任他代表楚国出使秦国,设法稳住秦。



黄歇亲眼看到楚怀王被秦国引诱,离楚适秦,上当受骗为秦所扣并死在秦国。眼下顷襄王又痛失南都,流亡在陈。他也看不到返回南郢的希望,觉得还是避免大战的好。亲睹楚王父子两代受此劫难,黄歇心中不免痛惜。他知道秦昭襄王根本没把楚王放在眼里,更清楚此刻秦强楚弱,对秦欲灭楚心中深深忧虑。眼下,国君以重托相委,自己一定要像张仪说楚一样设法说服秦王,不辜负楚王对自己的信心。黄歇打好腹稿,整理思路,斟酌辞令,抵达秦都咸阳。



拜见秦昭襄王前,黄歇获悉秦国大将军“武安君”白起刚刚从华阳(今陕西汉中)前线得胜回来,心中必惊。白起奉昭襄王之命攻韩、魏,在华阳击败了魏军。秦王正准备让他率韩魏两国军兵,再次扫荡楚国。这是楚王最不愿看到,也是黄歇最不能看到的,楚国国门已开,郢都丢失,再经猛击,焉能支撑?



黄歇见到秦王前,修书一封先给秦王送去。这篇对当前局势分析透视的文章被《史记?春申君列传》完整记载,流传至今。



尽管战败,尽管不能耀武扬威,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能以弱示人。黄歇上来就表示同为超级大国,秦楚两国还是一样强大,两国别“两虎相斗”,让别的国家占了便宜。他分析论道:“臣闻物至则反”(事情发展到极端就走向反面)“致至则危”(到极限就面临危机),就像四季轮替,累卵之势,到了一定限度就将转换。秦国独据天下西、北两方,可以依仗,连周天子也没有这样的优势。秦远交近攻,合纵连横,从秦惠文王、武王到您,三代君主就扩张到齐了。大王靠的是计谋,像您派人到韩国,最终不施武力而得百里土地,就是好办法。有武力不靠武力,您可太有才了!黄歇由远及近,不卑不亢讲了一番道理,不失时机地恭维一句。把以计谋取胜放到了以兵戈取胜的前面,既盛赞秦王刚刚获得的胜利和以往战功,又为说服秦王放弃武力做了铺垫。



春申君·黄歇(前315年-前238年)

黄歇明白,只有把秦与韩魏两国拆散,把祸水引向韩魏,才能避免秦楚交战。他话锋一转,耐心分析起来,直陈秦王“拙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建议秦王去功伐,施仁义,“使无后患”。称秦王倘去武力,能与三王并称,与五霸并举。而“以力臣天下”,恐怕后患无穷。引经据典地说明“开始好,未必结尾也好”的道理。举晋国四卿兼并的“榆次之祸”和吴王夫差战败自杀的“干隧之败”为例,明喻倘若贪图眼前的利益,将换得后来的祸患。警告秦王不能消灭楚国,倘若失去楚国对中原各国的牵制,会使韩魏等国更加强大。“臣为王虑而不取也”。接下来,黄歇又引经据典,“他人有心,余忖度之”强调秦国楚国是朋友,推测相邻的韩魏才是祸患。韩魏两国表面低声下气,实际是欺骗秦国,就像当年吴王相信越王。黄歇从分析秦国与韩魏的“累世之怨”入手,描绘了一幅战争带来的“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悲苦情景,挑明韩魏君主与秦王、韩魏百姓与秦军,上上下下与秦国都没有和好的希望了,言外之意是秦得继续压制韩魏,不能弄错了方向。最后归结到“今王资之与攻楚”,失去楚国的牵制,韩魏坐大“不亦过乎”?借助他们一起攻打楚国,不也太失当吗?



不愧为受楚顷襄王赏识的辩士。黄歇的滔滔不绝到此尚未了,他继续分析伐楚的无益。抓住战争是为了战后的收益,征服是为了政治抱负实现这个根本点,努力深入秦王的内心。?



要征伐楚国,怎么征伐?黄歇指出,秦伐楚借道韩魏吧,最后恐怕不是秦借助韩魏军队出力攻楚的问题,而是秦国将自己的军队葬送给韩魏;不借道韩魏吧,目前来看要从随水右路进攻,而随水右路山高水深,都是些“不食之地”,没啥油水。“王虽有之,不为得地”,反倒落了个夺地的坏名声。黄歇分析下去说,秦伐楚,齐、赵、韩、魏四国“必悉起兵以应王”。秦楚一旦交兵,楚王也不会善罢甘休。肥沃之地,因秦分兵,可能被他们占去,因为韩魏强大了,完全能与秦抗衡。至于齐国更不必说,东面是海,北面是河,谁能奈何?土地被他们占去“得地葆利”比秦抢占楚国的贫瘠山区强多了。早就知道秦齐“西帝”“东帝”故事的黄歇,直击秦昭襄王痛处,接着说,齐“一年之后,为帝不能,其禁王为帝有余矣”(齐王即使不能称帝天下,但阻止秦王您称帝却是富富有余的)。接下来,他循循善诱地劝解说:您这么强大,如果与楚结怨不如与楚停战,秦楚联手,韩国必定收敛而臣属于秦。大兵压阵,魏国退缩,上蔡、台陵与魏国的联系被断绝,魏国也会臣属于秦。秦楚两国交好,燕赵靠不住齐楚,齐楚靠不住燕赵,剩下的这四个国家不须急攻便可制服了。



一番高谈阔论,让昭襄王着迷,颔首称善。也不知道秦昭襄王见没见黄歇,是不是相见恨晚或不必相见一纸信函就够了,反正秦昭襄王打消了率韩魏降卒伐楚的念头。不仅停止了白起伐楚,辞谢了相约同行的韩魏两国,还派人给楚王送去了厚礼,与楚国结为友好国家。



春申君黄歇塑像(河南潢川)

要说秦昭襄王此刻也正是战略观念转变的时候,从“蚕食鲸吞”开始思虑“远交近攻”,黄歇的一席话言之成理、分析透彻,最后的战略分析与秦王不谋而合,楚国倘能消停,不与秦国抗衡,当然符合秦王口味。



一封修书,一番言谈,从而消弭了一场战争。凭着机变巧识和口舌之利,黄歇首战告捷。



黄歇带着两国停战的协约启程回到楚国。





尽管享受着得胜还朝的愉悦心情,不免还是有些不安。战国末期,仁义信用在当时已经基本不能通行,旧的价值体系崩溃,新的社会规则尚未建立,国际间常常口是心非,各种理论莫衷一是。各国即使达成了某种协议或默契,如果没有限制手段,随时可能翻船。因此,为了体现诚意,或者消除疑虑,国君往往要把自己最值得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抵押给对方,以期协议或默契的落实。开始是珍玩宝器,后来是以人为质。国君把太子抵押给对方,再没比这个更能体现诚意的了。秦昭襄王虽然暂时放弃了对楚用兵,也对楚国的这位说客有所侧目,但是对楚国是否放弃了与秦争霸的梦想心存犹疑,就尝试着让黄歇带信给楚顷襄王,希望能邀请楚王太子到秦国去。



黄歇知道其实这是向楚顷襄王索要人质,秦王对楚还是不放心的。当年,秦昭襄王行冠礼,秦楚修好,楚怀王也是不得已把太子横派出去。没想到都三十多年了,如今这一幕又在今天重演!



黄歇心怀惴惴,没想到与楚王一谈,楚顷襄王片刻犹豫,随即表示应允。以楚国目前的情形,就是不应允,又能想出什么对策来?顷襄王自己也曾委身与秦,想当年自己在秦国不是也平平安安?何况秦王说得客气,“邀请”。公子们为质在外,在各国间行走也是通行的惯例。再说,这也能给他们以与对方高层交际的机会,能增进外交的经验,又是为国效力的明证,增加履政的筹码,也是很好的历练。



太子熊完(前290年—前238年)正值弱冠,尚未成年,楚顷襄王想到当年自己在秦国寄人篱下的艰难时日,委实放心不下。毕竟黄歇有此一番历练,秦王既然能于弓在弦上、刀剑出鞘之际弭兵,显然对黄歇印象不一般。再说,黄歇毕竟多年跟随自己能力非同寻常,能在紧要关头冒险出使,且能成功说服秦王,让他去陪伴太子,应该靠谱。让黄歇陪太子为质,应该不须口舌。



秦壮大楚萎缩示意图(前262年)

大义当先,义不容辞。黄歇接下王托,深知此一去,肩上担负重任及前途艰难。转念思之,岂不也是最好的效力机会?楚国国破山河在,从国家大势来说,争取恢复楚国地位、争取生存空间尚待时日,作为使节为楚王争取原时间,为楚国争取国家利益,保护太子不被危害,自然功不可没。从个人角度来想,黄歇厌恶战争,认为武力导致国弊民穷,这遍天下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情形让他心生厌倦,楚国朝廷的争权夺势也让其不忍目睹。弥兵立功,虽然铤而走险,岂非天意?况且,顷襄王既然决定了,他也无可推脱。多争取一天喘息时间,能多一天和平,那就多一天吧。



公元前272年(楚顷襄王二十七年)身为“左司徒”的黄歇,陪着太子横,君臣一行逶迤前行。为秦楚两国能够和平相处,为了楚国的利益,毅然赴秦为质。他们到咸阳为质十年,秦楚两国也风平浪静了近十年。

【待续】



?前272年至前263年,黄歇在秦国默默陪着太子元,秦国发生的种种变故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却无从置喙。??秦国就在这个时期实现了内政权力的变迁。秦昭襄王接受了魏国人范睢“远交近攻”的战略建议,停止“外戚”干政,迫使母后宣太后归政,驱逐舅父穰候魏冉及旧贵族势力出咸阳,任用范睢为相,孤立大国,就近蚕食。??秦国先迫使近秦且地处中枢的韩魏两国与秦结好,挟此威逼赵楚屈服。齐国已经衰弱,赵楚倘若慑服于秦,秦就可以放手兼并与秦接壤的韩魏两国土地了。昭襄王对范睢言听计从。范睢本来也把黄歇和楚太子安顿得很好,其意当然是要安抚楚国勿与秦为敌。秦国兼并的目标很明确,范睢视韩国“譬如木之有蠹”,要去心病就先拿韩国开刀。方法上也一改魏冉、白起的一味凭借武力,“勿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也”。通过谋略分化瓦解是范睢很是看重的手段。这种战略分析,一如当初黄歇与秦王的分析,实践也证明确实非常切合实际。??眼见着秦昭襄王一步步从“外戚”窠臼里挣脱出来,革新鼎故割舍那些尾大不掉的旧势力,交齐楚、攻韩魏,通过蚕食兼并使秦国疆土越来越大。秦相范睢越来越受到秦王的宠信,权势空前,不仅为自己复仇做到睚眦必报,而且,在施展谋略排除异己、亲近秦王影响秦王、布局权力安排亲信等方面都做得得心应手。黄歇也十分注重与范睢的相处。??在战国的谋士们看来,立足政坛谋取出身无非是两条,一条是靠近君王获取由上至下的控制权力;一条是培植势力拢络自己的亲信获取自下而上的砝码。这两条在黄歇的秦国历练里有多少价值?黄歇与范睢交往中所悟道几何?从黄歇以后施展自己抱负的轨迹上完全可以看出来。??虽说现代世界各国通行驻外大使、领事,这些使节享有外交豁免权,地位十分尊崇。但是,在东周列国间,“驻外大使”们并无今天的特权。作为驻在国的人质,一旦两国风吹草动,反倒有性命之虞。外交关系与其说是为了和睦亲善,不如说是为了防止相互为敌。??黄歇与太子在秦国,做的是人质,想来也不能得到秦王多大眷顾,多是范睢的关照。寄人篱下的日子,尽管客气,和楚国养尊处优的条件相比,那是天上地下了。这样的日子里,黄歇和太子完结下的那种同甘苦的感情,超过了手足,超越了君臣,两人情同父子。什么时候能回到秦国?什么时候能脱身?是这对患难君臣的最大期待。



楚顷襄王·熊横(前298年-前263年)

?终于有一天,黄歇获悉楚顷襄王病重,思念羁留在秦的太子熊完。黄歇期盼的机会来了,随即将信息传给熊完。熊完想返回楚国看望父亲,却不被秦王允许,太子为此日夜焦虑不已。

??

?黄歇也知道此时十分关键,机不容失,知道太子平素与范睢关系很好,为有范睢最能给秦王递上话。取得秦王应允,就是这位炙手可热的秦相了。黄歇于是就去见范睢,与他商量。

??

?黄歇先确认了太子完与范睢的交情,然后说:“现在,楚王病很重,恐怕不能熬过去了。不如放太子回去继位,太子能回国必然不会忘记秦国和您待他的好。太子留在咸阳,也就是一个人质,普通人一个。楚国如果等不到太子回国,另外立新君,新君跟秦国没有关系,恐怕不会对秦国亲善。送回太子,秦楚亲善,秦国得到一个大国做战略伙伴;不送回太子,秦楚失和,秦国就失去一个大国。从秦国考虑,这不是上策,希望范相能够仔细考虑这件事情。”

??

?这个道理自不待多说。范睢见到秦王,就将这个意思转告给秦王。

??

?秦王不知楚顷襄王病重是真是假,也许是什么计谋也未可知?虽说太子平素很是安分,出于对楚国国内情况的疑虑,不能贸然同意让太子回去。可是范睢说的在理,确实存在秦楚和睦与秦国战略盘算的问题,楚太子留秦十年,不就是等待这一天么?昭襄王就让范睢先委婉答应下来,让太子的师傅(黄歇)先随信使回去探望一下楚王病情,待回来后再做计议。

??

?这其实是对黄歇决断性的一次严峻考验。楚国宫廷内的情况和顷襄王的病情秦王不清楚,太子和黄歇却十分清楚。显然不能再等下去了,如果太子不能及时返回楚国,另有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很可能立储在即,楚王如果突然去世,太子完继位之事就黄了。

??

?黄歇思忖,秦昭襄王其实并非内心不同意让太子完归楚继位,主要还是担心消息是假的,怕有什么阴谋。假如太子真的溜了,昭襄王应该不会怪罪。想到这里,黄歇打定主意说服太子,成败得失就在此一举了。

?黄歇能预感到历史的机遇就在眼前,却又十分忧虑在秦国过得还算不错的太子是否同意冒险?又能否成功返回楚国?他与太子完商议,晓以利害:“秦国邀留太子在秦这么多年,目的是要给秦国带来好处的。现在太子对秦国不能带来什么好处,而楚王又重病不起,如果太子继续留在秦国,国内肯定另立新君。太子您失去了太子的身份,就是在秦国也没有地位了。”他替太子谋划,既然秦王同意派自己先回去看看,“不如太子乔庄改扮悄悄逃离秦国,假装就我自己回楚国探望,一起悄悄随车回去”。黄歇表示为了善后,自己愿意留下做掩护。“留下来哪怕是死也要掩护太子逃离。一切都由我来承担,太子放心去吧。”??太子接受了黄歇的建议,换上车夫的衣服,扮成赶车人与黄歇假扮返楚的一行一起出城,得以脱身出关逃离。留下来的黄歇在使馆里闭门不出,声言太子生病,谢绝会客。??估计到太子已经脱身走远,黄歇才去见秦昭襄王。将太子已经归楚,自己留下的前前后后,原原本本告诉了秦王。黄歇表示遗憾,表示一切由自己承担,“歇当死,愿赐死。”昭襄王大怒,打算让他自尽算了。范睢为黄歇开脱,劝秦王说:“黄歇是楚臣,如此牺牲自己以成全其主公,是舍身取义之举。如果太子继位,必然重用黄歇。所以,不如不加罪黄歇,这样还能够拉住楚国。”秦昭襄王一想,事已至此,也只好如此了。就放了黄歇,送他回楚国去了。??黄歇继太子回到楚国。三个月后,楚顷襄王病逝。太子完顺理成章继位,这就是考烈王。??可怜楚顷襄王年轻时先质于秦,后质于齐。好不容易在老爹怀王客死秦国后,被楚国以500里东土换回继承了楚国大位,宏图未展,国土沦丧,受秦欺凌数十年而不得翻身。现在,纵然过了三十六年,没想到楚国依然还被秦国操控在手。老父王死于秦国,儿子也同自己一样是从秦国出逃才回到楚国,差一点又是父子无缘得见。秦昭王啊,秦昭王,真可谓楚国克星,楚王父子三代都在他的统治时期饱受磨难!



楚考烈王与春申君黄歇

?登上大位的新王当然要封赏臣下,考烈王不会忘记黄歇挺身而出救他回国,且念其秦国相伴十年,共罹患难之大功,旋即封黄歇为楚相。并且赐封其“春申君”之号,就近封赏他淮北十二县为世禄之地。

??

?当是时,为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元年)。“春申君”黄歇时年52岁,年轻的考烈王年方27岁,君臣如同父子。

??

??

??

?新进的考烈王并非不思进取,并非不愿励精图治,但是强楚的大好时光已经成为过往。经楚怀王、楚顷襄王两任楚王,楚国被折腾得七荤八素,四分五裂,已经是日暮途穷。楚国已经不能再恢复往日的强盛,郢都和祖宗陵寝仍旧恢复无望,依然还要忍受强秦的威势,能撑持下去实属不易。

??

?苦捱时日的楚国君臣最后几十年颠沛流离,已经在北地陈都新郢据守了十多年。楚考烈王和黄歇都觉得不能再在北疆蹲下去,楚国的根在南方,要励精图治,不能再在此苟且盘桓。重振楚国雄风,还得依赖南方根基,还得回南方去。

??

?此后,考烈王和黄歇告辞了陈郢(今河南淮阳),先迁钜阳(今安徽阜北),并最终将楚王大本营南迁“寿郢”(今安徽寿县)。



楚迁郢都寿春(公元前241年)

??楚国新王继位后,秦昭襄王为了考验考烈王是否还保持“亲楚”路线,曾对楚国发动进攻,小试一下黄歇和考烈王态度。黄歇奉行“附秦”策略,不敢与秦抗衡,割让了州陵(今湖北咸宁)给秦。秦见考烈王继续保持“善楚”,算是放下心来,真心将远方的楚国暂放一旁,放手范睢,保持远交近攻之策。“近攻”的兵锋直指三晋,“长平之战”爆发。

??

??

?秦昭襄王命白起进兵韩国,攻取野王(今河南沁阳)断绝了韩国上党郡(山西长治)与本土的联系。

??

?上党以“地高及天”,故名上党。上党原系晋国土地,三国分晋后,各分得一块,其中大部属韩国。但是由于有别国分隔,形成“飞地”。

??

?韩桓惠王准备放弃上党,可是上党郡守冯亭态度坚决,不肯降秦。毕竟都是“三晋人”,宁与兄弟,不与蛮秦。冯亭撇开韩恒惠王,就向赵国求援,许以上党17城给赵。上党地处险要,如同一块肥肉。赵国国君孝成王见肥肉送到嘴边,想拿回本属韩国部分的上党,又担心惹恼秦国,拿不定主意。“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条件,出兵救援上党。赵王于是封冯亭为“华阳君”并派赵胜去接受韩国的上党土地。为防秦国报复,派大将廉颇驻守长平(今山西晋城)以据秦。秦赵两国为此拉下脸来,相持于长平。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

?这口气,秦王一直忍了两年。两年前(前260年)秦昭襄王就命大将王齕领兵进攻上党,向长平的赵军发动攻击。??老辣的赵军老将廉颇坚守不出,以逸待劳。持久维持,虽阻滞了秦军,却引起赵孝成王不满。秦军围攻了两年无可奈何,固守的赵军也疲惫不堪了。赵孝成王眼看拖不下去,又拒绝采纳联合楚、魏共同抗秦的建议,就想撤回赵军,向秦求和。??过去都是逞兵黩武的秦国,这次却采用“反间计”离间了赵王君臣关系。秦相范睢一方面设计使赵王疏远老将廉颇,改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了廉颇为赵军主将;一方面暗地里以百战百胜的白起替换了攻坚不利的王齕任秦军主将。??赵括一改廉颇的固守方针,主动出击秦军。秦军固守两年来不断加固的大营,转攻为守。赵军攻击不利,被迫就地防御待援。??秦昭襄王亲临前线,征调兵卒夫役阻断拦截赵军粮草辎重,迫使赵军断粮46天。赵军兵士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强行突围被射杀。40万赵国的残兵败将向秦军投降,白起竟将其全部坑杀。“长平之战”终于以秦胜赵败告终。



长平之战考古现场

?“长平之战”后,秦军据有上党,军分两路继续进击韩赵两国。王齕攻陷皮劳(今河北武安),司马梗攻占太原;白起自将一路大军围攻邯郸,兵临城下。韩赵危在旦夕,惊恐万分。??范睢受到说客的煽动和蛊惑,竟然糊涂起来,开始妒忌白起功劳盖世。面对战局的有利局面,认为秦兵疲惫待休,劝秦昭襄王答应韩、赵割地求和。终使韩国割让垣雍(今河南原阳),赵国割六城给秦,秦国放弃乘胜追击,双方罢兵。??白起眼见大功告成,邯郸即下之际,却功败垂成,大失所望。????此时的楚国君臣奉行“亲秦”路线,唯恐引起秦国攻击。??春申君与楚考烈王偏安于淮北,虽有恢复昔日强楚的雄心,惜无良将可恃,无智囊可信,纵有江山千里、甲士百万,眼见得秦昭襄王横行无忌,秦军风卷残云横扫三晋,也莫可奈何。??秦国不必担忧楚国,也不必担忧尚不稳定的齐国和燕国,只待赵国服软后割地给秦。??不料,赵孝成王变了主意,舍不得割让六城给秦。转听赵国一贯主张抗秦大臣虞卿的意见,要把六城交给齐国,重拾合纵抗秦策略。秦昭襄王见赵违约,大怒,让白起再将大军围邯郸。常胜将军却闹起了脾气,白起因“长平之战”功败垂成,称病不愿领兵。??秦王只好先派王陵,继派王齕,再派郑安平统军数十万轮番攻击邯郸。没想到久不见效,历时一年城不能下。??当时邯郸仍是廉颇任赵军主将,平原君赵胜时任赵相。秦军铁桶一般紧紧围住邯郸,邯郸城内粮食耗尽,“炊骨易子而食”,形势万分危急。赵胜“从谏如流”尽散家财给壮丁,遣编妻妾入行武,一方面竭力抵抗,一方面设法向各国求援。??接下来,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三君子联手抗秦”,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成就了一段史话。“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的故事都发生在此刻。??????????????????????





?要说“战国四公子”,他们并非相互间都熟稔。齐“孟尝君”田文年岁最大,前述大家已知孟尝君将田齐折腾得元气大伤,齐襄王虽然没杀孟尝君,也再没他施展的条件。此刻齐襄王已经去世,齐国最后一位君王齐王建继位已有数年。田文死后,齐王给他谥号“孟尝君”。就在这时,“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联手上演了一场三君子“合纵”抗秦的历史剧,这在秦灭六国的最后几十年间,以赵国触发事端、魏国救援,楚国领军共起抗秦的戏剧化效果,渲染出这段“邯郸大战”最后的绚烂。



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前?-前243年)

?赵、魏本来一家。平原君赵胜与信陵君无忌原来还是亲戚,魏无忌的姐姐嫁给了平原君赵胜。换言之,就是说赵国的原君赵胜其实就是是信陵君的姐夫。??姐夫家国遇到空前劫难,小舅子哪能不帮忙?可是信陵君不能真的说服魏安釐王,安釐王虽然答应了出兵,算是给了信陵君面子,可是因为安釐王也惧怕秦国,派出的援赵的魏军援军主将晋鄙却揣摩着安釐王的心思,半途止步,以“等着瞧”的姿态等着看还能有多少援赵的希望。??平原君赵胜万般无奈只好把目光转向春申君黄歇,打算亲自赴楚向楚国求援。??动身前,赵胜在自己门人中挑选随从。有个叫“毛遂”的门客,自荐补足了最后一个名额跟随平原君出使楚国。赵胜到了陈郢见到楚王,一番说辞直说得口干舌燥,从太阳初升说到日上三竿,也没能说服同样畏惧秦“虎狼之师”的考烈王。旁边的毛遂见不是办法,索性“历阶而上”冲上前去,不顾左右呵斥,按剑直斥楚王“楚地五千里,持戟百万,竟败于白起小竖子。举鄢郢,烧夷陵,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那意思是说,楚国败绩连赵国人都感到蒙羞耻辱的事情,您堂堂一个大国之君就不觉得惭愧恶心么?面对毛遂十步之内“王命悬于遂手”的壮举,考烈王羞愧难当,既惧秦王远,更惧毛遂近,一时语塞,“唯唯”答应下来。??于是,楚赵歃血为盟。楚考烈王责成黄歇率军援赵,楚、魏、赵三国算是达成“合纵”抗秦,以救邯郸的协议。



毛遂自荐:赵人毛遂与赵平原君,出使楚国说服楚考烈王抗秦

?楚相黄歇极受赵胜重视,赵胜知道楚王听黄歇的,也知道黄歇质秦十年,畏秦善秦,唯恐黄歇三心二意,就许诺合纵成功将灵丘(今山东高唐)给黄歇。黄歇见事已至此,也感到无话可说了。楚王既然答应下来,他也只好慨然应允。黄歇自将大军10万,封景阳为楚军统帅率师驰驱北上,以解邯郸之围。至此,三君子已然成为同盟。??与此同时,北边的魏国作壁上观的援军主将晋鄙,被魏信陵君无忌“窃符救赵”一举击杀。??信陵君见无法与魏安釐王通融,打听得知安釐王的宠姬可以出入安釐王存放兵符的寝宫,而自己是宠姬的恩人。魏无忌便决定铤而走险,令她盗出虎符。相信安釐王这个异母兄弟不至于立即翻脸,他携了兵符前往邺城催逼半途观望的晋鄙。没想到晋鄙有所疑心,魏无忌的随从朱亥锤毙了晋鄙,信陵君遣散了老弱病残,率8万精兵驰援邯郸。??前257年,由黄歇率领的楚军援军,由无忌率领的魏军援军两路齐齐抵达邯郸外围,一场激烈的大战在邯郸城下展开。秦军面临城内赵守军出城反击和城外两国援军的攻击,三面受敌。已经在邯郸鏖战将近两年之久的秦军疲惫不堪,无力抗击,“虎狼之师”顷刻土崩瓦解。秦军主力残部急退数百里,向西逃回汾城。刚刚被秦相范睢保举到达前线的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悉数投降。



邯郸之战(公元前259年-前257年)

?邯郸围解,三国联军乘胜追击逃往汾城的秦军,将立足未稳的秦军全线击溃。秦军残部逃回河西,秦昭襄王被“三公子”打了一场屈指可数的大败仗,无奈将河东郡还魏国,太原郡还赵国,上党郡还韩国。楚国则趁机攻取了鲁国,而各中原强国竟然漠视无睹。

??

?历时三年之久的“邯郸保卫战”以秦国失败告终。此一役秦国大将白起拒绝了秦王派遣,也就此失去了秦王的信任,为自己的悲剧下场留下了隐患。

??

??

??

??

?黄歇邯郸战后不失时机地向北发展,虽然没有从邯郸之战中得到什么直接的好处,却趁着秦无暇他顾,北方各国也自顾不暇的最佳时机,楚军一鼓作气竟然灭了鲁国。考烈王八年(前255年)邯郸之战大获全胜后,楚军攻进鲁国,将在齐国眼皮子下面的将鲁顷公迁到莒(今山东莒县)住了六年。这个末代鲁君,最后被迁到邑(今山东泗水)贬为庶民,鲁国灭亡。

??

?楚国尽管尚未复都,祖地陵寝还在秦人手上,仍能夺人之国,灭人奉祀,这也算是雄风犹在的一记豹尾。

??

?“邯郸之战”是最后一次成功的强国鄂“合纵”,与其说秦败于三国,莫如说是赵国在这场大战中取得完胜,并且助楚国掠地成功。

??

?秦的国力和致胜的基础经此一役,并未受到致命打击。虽然也割地求和,丢了面子,却依然基础稳固。“三君子抗秦”充其量是一次外交的成功,成就了史上一段佳话。三君子中,赵平原君是主导,魏信陵君是主力,楚春申君的作用就是“以壮声势”,战役中并无特别的表现。而楚军借着余威拿下鲁国,总算是大国面子和里子都有了收获,算是春申君的功劳。

??

?这时的六国,包括楚国在内都已经是强弩之末,偶然的成功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只是延迟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帮助秦国扫清其他小国而最后归于一统罢了。不过,作为国相的春申君,有了援赵灭鲁的功绩,必然会巩固自己的地位,增加了考烈王对他的信任和依赖,更为他增添了权威性,当然也更加有恃无恐了。

“三公子”联手抗秦,邯郸解围

这期间,秦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公元前257年至前247年,十年间秦国“只把旧桃换新符”,从秦昭襄王去世过渡到秦始皇嬴政继位,上演了一系列波澜起伏的历史大剧。



秦国昭襄王的统治临近最后时光,这当然是他所不愿看到的。年逾花甲的秦昭襄王还有雄图大略,还有极大的征服欲望,认为自己还有极大的征服空间,还能持续地征服下去。他也许没有考虑到接班人的问题,也许并没有去想如何使他的威势与雄图一代代传递下去。



“长平之战”昭襄王已经65岁。



三年后“邯郸之战”昭襄王都68岁了。





秦昭襄王四十年(前267年),58岁的昭襄王晚年丧子。这一年,作为“质子”的昭襄王的太子赢倬(悼太子)死在魏国。



昭襄王临近晚年才认识范睢,忙着准备启用范睢,整肃“后党”,对付赵国,准备“长平之战”,顾不上自己的子嗣后继问题。“奇货可居”的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登场了。



延捱两年后,已经60岁了的昭襄王才把次子嬴柱(安国君)立为太子。已经38岁的替补太子安国君其实并没有继承大统的打算,整日里吃喝玩乐惬意过活。赢柱偏偏多子多福,妻妾多,这时已经生有二十多个儿子。太子荣光降临后,他便将他非常宠爱的一位妃子立为正夫人,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虽是正妃,却生不下一个男丁,一直没有子嗣。



安国君的儿子多呀,有一位排行不知道老几的儿子名叫“异人”,是二十多个儿子中的一个。异人的生母夏姬可能只是赢柱一时兴起怀上的“龙种”,夏姬并不受安国君宠爱。异人16岁时,就被昭襄王和安国君打发到赵国去作人质去了。因为两国关系时好时坏,异人在赵国过得十分艰难。他这质子并没起到太大作用,秦赵两国并未因异人在赵而放弃厮杀,反而关系恶化,不时发生战争。



“长平之战”秦国战败,作为质子的异人在赵国地位更加困窘。出行少车马,日用乏财物,夜深无人陪,十分失意。卫国那时还没被魏国吞并,卫国大商人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获悉异人情况,从商人的眼光出发认为这货是奇货——“奇货可居”。



奇货可居的吕不韦和异人

于是,吕不韦就去游说异人。异人自然是一拍即合,两人遂成好友。吕不韦大异人10岁,两人称兄道弟,情同手足。吕不韦倾千金为异人打点,不仅改善了异人的生活,而且居然不知用什么方法说服了秦国的华阳夫人,竟然令华阳夫人将异人收为养子。



楚国出身的华阳夫人又成功说服安国君,立异人为继承人。原在赵国的异人,就这样从安国君众多的子嗣中脱颖而出编成储君公子。大喜的吕不韦,不仅锦衣玉食供着异人,还将自己怀孕的娇妻送给异人,二人共享。



“邯郸之战”中秦赵关系分外紧张。赵孝成王恼怒之余,准备杀了秦质子以报复秦国。幸亏吕不韦四处打点,竭力维持,拿出六百金给异人,两人密谋贿赂守城官吏。最终趁着战乱之机,混在厮杀的秦军里逃出了赵国,平安返回秦国。



华阳夫人见穿着楚服的异人归来,一边跪拜,叫着“拜见母亲大人”来见自己,一边拜谒列祖列宗,大为感动。正式收下异人为义子,并为其改名“子楚”。







这发生在秦国后院的内廷变故,并未入秦昭襄王的眼。“邯郸之战”后,赵国解围,但秦国并未受到巨创。很快恢复过来的秦国,第二年(前256年)就攻打韩国,占领了阳城(今河南登封),斩首4万。再攻赵国,下二十多县,斩杀俘虏9万人。昭襄王雄风依旧,靠着范睢完全克复了“邯郸之战”的挫败感。正在思谋下一步如何重现50年前乃兄秦武王力扛九鼎的壮举,完成乃兄梦想,将“九鼎”重器置于秦之祭坛。应天时夺天下完成帝业,俾诸侯奠基业独霸中国。



这边厢秦昭襄王正在踌躇之际,没想到周天子送上门来了。



周天子最后的君主是周赧王。前曾说过,这老儿守着周朝最后的落日余晖还算老实,列国无论如何争霸也还都给他留点颜面。无论是晋强齐强,也无论是秦霸楚霸,还都让这“天子”应诺首肯一下。眼下,到了最后的光景,秦楚赵燕,谁也不再顾忌周朝“中央”的存在,垂暮之年的周赧王眼见得秦王迟早将取天下,不由得要做最后的挣扎,意欲出面讨秦,由列国在“天朝”与“夷狄”间做出抉择。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周赧王以天子名义号令天下诸侯讨伐秦国,任命“西周公”为大将,将兵5000伐秦,要做最后一搏。可惜,最后除了燕、楚派了些兵来,其余各国都爽约不至。周赧王“号令天下”打算成了黄粱一梦。秦昭襄王见一贯缄默老实的周赧王也敢于抗秦了,因此大怒,旋着即派大军攻打西周封地。西周公“大将”风度全丢,吓得跑到秦国,叩头认罪,将全部36邑、3万人口都献给秦昭襄王。秦国收取了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和其余珍宝,统统载回咸阳,不再立西周公。



周赧王这一年郁愤而终,东周天子不再,从此倾颓。传承八百年的周朝,面临亡国。过了几年,秦庄襄王索性废掉苟延残喘的东周公。东、西两周土地就此全部划归秦国,周王朝至此绝嗣。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收取九鼎后,尽管对秦相范睢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可是范睢自己却惴惴不安起来,是他劝秦王杀死了白起,他举荐的大将郑安平“邯郸之战”中投降,他的恩人河东太守王稽通敌……叫他如何避免极端恐惧惴惴难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功败垂成令他日夜焦虑。



范睢不得不思谋远离为上,趁着秦王尚未动摇,推举燕人蔡泽代替自己任秦相。他自己坚决辞归封地应城,并老老实实呆着,一直到死在那里。



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年),秦国对魏国发动最后一击,攻占吴城(今山西平陆),魏国战败,君臣请降,秦把魏国降为属国。又捱过三年,前251年,在位五十六年,享年七十五岁的秦昭襄王去世。



春申君黄歇作为楚考烈王的国相此时已经是第11年。



这位比秦昭襄王小十岁的楚相已经64岁了,几乎大半生都在秦昭襄王的阴影下偷生。滞留秦国为质十年不去说它,在他担任楚相的这后十年里,楚国也只能苟且自保,跃跃欲试却又小心翼翼。我们看不到黄歇的政治抱负,也难见楚国有如何对付秦国的对策方略。从二十年前他进言秦王的书信看,这种无作为的政治态度似乎源自于他厌恶战争、怜惜百姓的缘故。但实际上,当权的黄歇除了一己之私,也真的没有什么可寻的雄才大略了。





秦国就像一只猛虎,面对一群猎物它先收拾谁后收拾谁已有定数。偶尔猛虎也有受伤的时候,它会舔舐伤口接着依然凶猛异常。其余六国多系顾命自保,偶尔群起抗争勉力挣扎,却往往三心二意患得患失,急功近利和贪图眼前导致联合松散得不偿失,最后一个个沦落灭亡。



秦孝文王(安国公),秦始皇的爷爷

秦昭襄王去世后,52岁的太子安国公继位,是为秦孝文王。



孝文王追认生母“唐八子”为“唐太后”,与父亲昭襄王合葬。接着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当然就是太子。秦孝文王元年(前250年)十月己亥日,新秦王服丧期满,正式即位。



无奈53岁的孝文王命薄,即位三天后就去世了。



孝文王死后,太子异人(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这中间就像孝文王隔过去了似的。



秦庄襄王(异人、子楚),秦始皇父亲

庄襄王继位后,因为他和吕不韦从赵国逃走,只是只身逃归,妻小都还在赵国。秦庄襄王这边登基,赵孝成王那边就赶忙送回滞留赵国的异人夫人赵姬和她的儿子嬴政。



秦庄襄王大赦天下,也和乃父一样,表彰功臣,布施与民,尊生母夏姬为“夏太后”、尊养母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特别任命吕不韦为秦相,封其“文信侯”。



秦庄襄王时年32岁,年富力强,乃命吕不韦率军,迁几乎变成贫民的东周公于阳人聚(今河南临汝)聊奉祭祀,从而抹除了周王朝最后一丝残余势力。命蒙骜伐韩,迫韩割成皋、巩地。秦国土地扩至大梁,新置“三川郡”。接着攻打赵,夺取太原、榆次等37城,又攻魏,夺高都(今山西晋城)和汲(今河南卫辉)。命王龁再攻上党郡,设立太原郡。昭襄王的余威,到庄襄王发挥得淋漓尽致。



可惜秦庄襄王壮年早夭,仅为政三年,35岁就早早辞世。接下来就是秦王嬴政,开始“秦始皇”的故事了。



????????????????????七

再说“三公子”故事。声名显赫的三公子,后来怎样了?



黄歇、无忌帮助赵胜解围邯郸后,魏公子信陵君无忌因为盗用哥哥魏安釐王名义,“窃符救赵”直接锤死了大将晋鄙,所以他不敢回国,就留在姐夫的赵国了。而且,这一留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两公子就在赵国目睹了吕不韦“奇货可居”,秦国三代君主更迭、韩魏渐渐衰落的整个过程。



信陵君和平原君在赵国这几年争相养士,与酒徒赌棍为伍,跟黑社会老大似的。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军大将蒙骜攻魏甚急,魏安釐王焦虑不安,也淡了信陵君锤击晋鄙的前衍,就派人去请信陵君回国商议对策。兄弟俩重归于好,且与赵、楚、燕、韩和睦相处,与秦对峙中还小有暂获。



秦庄襄王对信陵君复任魏国上将分外忌惮,便遣人至魏携黄金万两贿赂被锤杀的晋鄙后人,离间了魏安釐王,削去无忌上将。无忌索性不再上朝,醉生梦死,公元前243年死于酗酒过度。安釐王随后亦死,魏国不久便被秦将蒙骜占20城,设为秦国东郡。又18年,秦王嬴政屠大梁,俘魏王假,此为后话。



赵国的平原君“邯郸之战”后只陪伴了信陵君六年,公元前251年,就先于魏无忌而去世。那一年秦昭襄王去世,燕国相栗腹带兵攻赵,赵国遣老将廉颇率军抵御,反攻至燕都。老将廉颇为赵立下新功,而平原君则离世而去。



“三君子”中黄歇已年近70。这时的黄歇保着丞相的地位,享受着荣华富贵,守着个毫无建树的考烈王,只求无事莫生非。秦王的阴影和楚王的无奈给这位老人留下的都是什么?倘无秦国的侵扰和蚕食已属难能可贵,哪里敢于再与秦庭抗衡?作为大国之君的楚王和专权揽国的令尹,他们虽然偶尔有时候也与别国“合纵”一下,却都再不能重现大国辉煌。



鲁国最后一任国君鲁顷公(前273年-前249年)

黄歇灭了鲁国算是大功一桩,在数十年的齐楚对峙中,终于讨来一次辉煌。今天看来也算不得什么丰功伟绩,只是在强秦虎视眈眈下讨口残汤剩羹。鲁国距离秦国尚远,隔着“三晋”与秦国没有共同疆域,秦不能克服;而齐国从覆亡之中刚刚获得喘息,也不会与楚理论。楚国取鲁国,与其说是楚国战功,莫如说是机缘巧合,甚至可以说是趁人之危。不过,落日也有辉煌,鲁国没有灭于秦,终于灭于楚,不能不说也是楚国落日时分的一抹灿烂。



趁着秦王新晋,黄歇觉得是个机会。黄歇此前灭鲁后还给鲁国君留了条后路,将鲁顷公迁封于莒(今山东莒县),未敢做得太绝。这一年他趁秦王更换之际,趁机收回了莒,贬鲁顷公为庶民,彻底绝了鲁国宗庙祭祀,灭亡了鲁国。



要说黄歇虽然无力抗争强秦,但是出于自保他必定也要时时思虑楚国命运,领衔“合纵”只怕也是他的期待。赵平原君,魏信陵君都有了“合纵”成功的记录了,唯独黄歇还不曾有过建树。接下来,在秦王嬴政初年,黄歇还果真当了一回领头羊。不过,没有平原君、信陵君幸运,他的“合纵”却是他走向末途的开端。联军总司令炙手可热,坐上去是烫屁股的。





考烈王十一年(前242年),秦国通过连年征战,土地已与齐国接壤,东方列国随时面临着被分割和消灭的危险,各国国君人人自危,“合纵”之声再起。此时,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都已经去世,魏信陵君还在醉生梦死。黄歇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魏安釐王意识到魏国危险,就想若能再次与诸国“合纵”也许能苟延残喘。而诸国中楚国仍是大国,能说服楚国才能说服他国。安釐王就派使者至楚,也不朝见楚王,面见黄歇邀约楚国做主“合纵”。年过七十的黄歇能感觉到这是他历史上的最后一搏。秦王年幼,秦庭未稳,强吞的鲁国已经消化完毕,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仗着权势在手,未郑重请示考烈王就自作主张应答下来,布置军伍准备车仗,摩拳擦掌准备挂帅。韩、赵、魏、燕四国见楚国出头了,也就顺水推舟只把堂堂楚国做领头羊,推举楚国为纵约长,推举黄歇主持其事。合纵军团任用庞煖为主将,雄赳赳出征秦国,希望能此举一举破秦。岂料,老虎打盹并非病猫,秦国傲世君王虽去,雄风仍在。秦军倾巢出动,争立军功,联军大帅庞煖心生惧意,五国自知不敌,稀里哗啦罢兵而还。黄歇的“合纵”兵败收场,传为笑谈。



鲁国故城

黄歇这勉为其难的最后一搏,令他就此偃旗息鼓,也令中原诸国心目中的楚国大国地位就此瓦解。在魏国,有人事前就劝过安釐王不要“恃楚之强而信春申君之言”,任用庞煖前也有人反对,以“惊弓之鸟”比喻被秦国吓破了胆的庞煖(“惊弓之鸟”出处),不可做联军主将。联军败绩,考烈王对黄歇的敬畏也打了折扣,军国大事未经楚廷和楚王郑重敲定,就轻易出兵?春申君擅权可见一斑,而楚国由此再不能与秦廷有所对抗,将数十年来的“尺蠖之计”从此变成了畏秦如虎。春申君有此一锉,再无斗志。烈王暗生闷气,纵有不满,也无可奈何。破纵的秦军迅猛反击,很快攻取韩、魏、卫地,复建“东郡”,形成了三面逼近楚都盘桓多年都城陈郢的局势。楚国又一次面临迁都。不过,黄歇尽管军事才能不行,养士用人上还是有口碑的。这中间,除了他豢养门人外,还有两个与名人有关的历史故事。



鲁国原系那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的封地,是灭殷商后周武王封给周公旦的封国。不过,周公旦从未做过国君,而是让自己的嫡子伯禽就封鲁国成为开国之君。鲁国历34位君主25世790年,公元前256年被春申君所灭。



鲁国历史上曾经兼并了鄫国,后称“次室邑”。历史上就与楚国交界,曾作为楚左司徒屈原的放逐地,屈原将这个地方取名“兰陵”(今山东临沂市兰陵)。楚国灭了鲁国后,这一东北至西南的狭长地域成为楚国新辟的东北边疆,春申君黄歇十分重视。派谁主任“兰陵令”呢?春申君属意新到楚国的名人荀况。







荀况

荀子,名况,是“性恶论”的主张者,大名鼎鼎的儒家“后圣”。他一生游历了秦国、齐国、楚国等国家,他主张的“性恶论”常被人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虽然荀子、孟子都是儒家人物,但他的不少弟子,如著名的思想家韩非子、秦国后来的宰相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初年游学于齐,学问大,资历老,前264年荀子曾应秦昭襄王之聘入秦,游历之后返回祖国赵国,还曾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他三次担任齐国“祭酒”(学官之长),资历和名望都是当时十分闻达的。但是,时齐有人谗言与齐王,他遭齐王轻视,荀子于公元前255年离齐适楚。



荀子离开齐国,来到楚国拜见黄歇。黄歇当时刚灭了鲁国不久,收了鲁国土地百姓,在鲁国置县设郡。黄歇正在为派何人前往兰陵任职纳闷时,接纳荀子后,就让他到“兰陵”这个地方去治理。



来到兰陵,荀子把游说齐王和秦王那些常常挂在口头的“隆礼敬贤”“平政爱民”“名分使群”的诸般理念,在兰陵付诸实施。“力术止、义术行”,一时间治理得楚国辖下的鲁国故地社会秩序井然,令兰陵这个地方引人瞩目。韩非、李斯就是此时慕名而来拜师求学,就教于荀子的。



恰这时,黄歇的门客中有人对黄歇提出警告,认为荀子如此名声煊赫的贤人对黄歇来讲是个危险,封给荀子土地可能将来会对楚国很不利。黄歇顾忌荀况对自己可能构成的威胁,就解除了荀况的“兰陵令”。



荀子离开了兰陵,回到赵国。有感于荀子楚国任上的出色表现,赵王大喜过望,拜其上卿。这是廉颇、蔺相如和赵奢曾做过的大官。



眼见得人才流失,同是黄歇另外的门人又有人出来提出异议,责备黄歇。引经据典地说“贤人在哪里,哪里的国君就能够得到尊重,那个国家就能兴旺。现在荀子是天下闻名的贤人,您怎么能辞退他呢?”春申君于是感觉到自己的失策,两个截然相反劝诫他的门人,前提都是“今荀子,天下贤人也”。由此他感到自己的失策,可能嫉贤妒能了,于是从善如流,就又派人请回荀子。《战国策》说荀子开始还不依不饶,写了一篇回文对黄歇予以批评,但黄歇还是继续任命他为“兰陵令”。荀子一直到老死都在楚地,死后就葬在他的为官之地兰陵,也没见什么威胁。



廉颇庙及廉颇塑像



赵国不仅为楚国贡献了一个“兰陵令”荀况,史载黄歇还将大名鼎鼎的廉颇也招致麾下。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赵悼襄王即位,廉颇失宠。赵悼襄王派乐乘接替廉颇之位。廉颇大怒,拒绝让位,攻打乐乘。乐乘似乎不是对手,逃跑了。廉颇在赵国蹲不住,于是逃奔至魏国的大梁。赵国失去廉颇,启用李牧为将。廉颇的下场颇猥琐,做寓公的廉颇在大梁住久了,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王也认为廉颇老了,没有多少利用价值,廉颇久候不至的赵国征召没有丝毫动静。困顿中突然接到黄歇的邀请,邀他去楚国效力。



黄歇听说廉颇在魏国,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倒是动了怜悯之心,特意暗中派人去迎接他。黄歇把老了的廉颇接到楚国,并礼遇待之。可是廉颇在楚国一直郁郁寡欢,怎么都不能像使唤赵国军队一样指挥楚军。因此强撑着吃“一斗米、十斤肉”,渴望着赵王召回的廉颇此后再无战功,终老在楚都寿春。

【待续】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襄王去世,太子嬴政继位。嬴政时年13岁,尚不能视事。



秦庭君王更替并没影响秦国政权的稳定。吕不韦继续担任秦国宰相,辅佐年幼的秦王,自称“仲父”。少年嬴政即位做秦王的时候,黄歇已经是68岁的垂垂老者矣。



这年,楚考烈王也已经45岁。



秦王(始皇帝)嬴政(前259年-前210年)

黄歇的这位儿子一样的靠山君王耽于酒乐,正处壮年,居然不能生育。膝下无子对考烈王也许没什么,但让黄歇深感忧虑,不仅为楚国的储君后继乏人,也为自己朝夕深感不安。早些年,黄歇就开始组织人四处寻求能够生育的美女进献给考烈王。尽管人数不少,就是毫无生育的迹象,这让黄歇为之愁绪百结。



“战国四公子”都以养士著称,春申君在楚国所豢养的“舍人”最多时3000余人。一次,黄歇的舍人与平原君赵胜的舍人炫富比阔,黄歇的舍人穿戴更为奢华,令赵胜的舍人大为惭愧。可是,除了炫富比阔之外,在春申君的食客中没见到有几个能干大事的。载于青史的,有两个门客姓名则十分重要:一个叫“朱英”,一个叫“李园”。



这是两个对黄歇性命攸关的“舍人”。



考烈王十一年(前242年),春申君受魏安釐王蛊惑,擅自抗秦失败后就日益开始走下坡路。秦军迅猛反击,形成了三面逼近陈郢的态势,盘桓了十数年的楚都遭到巨大胁迫。楚国上下惊惧危局,迁都成为摆在面前的选项。



这其实也是黄歇萦绕多年的牵念,楚国毕竟来自南国,秦国虎视眈眈,积数十年的中原争霸渐至尾声。中原诸国都到了自顾不暇的地步,“合纵”再无力量,楚国上下迁都南返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迫使楚国君臣不得不作出选择。



就在此时,黄歇的门客朱英窥透了春申君的心思,向黄歇提出建议,认为楚国应该迁都。朱英说:“人们都以为楚国强大而是您把它治理弱了,我看不对。楚秦交好二十年秦不攻楚,是为什么?秦国直接进攻楚国,地理上很困难;借路攻楚,又担心韩、魏这些北国掣肘。现在形势不是这样了,魏国危在旦夕,把‘许’和‘鄢陵’都割让给秦国了。没有了魏国这个缓冲地带,秦军离楚都陈郢只有一百六十里路,这很危险。”



公元前262年秦楚对峙图



公元前248年秦楚对峙图

黄歇自己的封地在淮北12县,地近河洛,战事频频。哪里还能作为封邑?作为疆场还差不多,可是怎么才能改变呢?在此之前,赵国大臣虞卿就曾建议黄歇将自己的封地远离都城,他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的。他对黄歇说“安定的时候要想到危险,危险的时候要考虑安定。如今考烈王年纪也大了,我看您的封地得改一改才好。”远离王室,以避免出现像秦国商鞅那样因为后代君王厌恶而终被杀身夺地的祸害,也正是老年黄歇所考虑的问题。有鉴于此,加之形势急迫,黄歇不得不建议考烈王南向迁都,以避强秦锋芒。与此同时,黄歇也表示愿意献出他淮北封地,建立郡县以加强防务。



万般无奈楚考烈王只能接受黄歇的建议,先将都城自陈郢南迁钜阳,第二年(前241年)继迁寿春(今安徽寿县),楚国弃北返南成为定局。几代楚王的北上竞雄中原的美梦不复存在,淮北成为楚国南撤的前沿阵地。而炙手可热的春申君哪能没有封地?



按照黄歇的愿望,考烈王另封黄歇采邑到“江东”(应在安徽芜湖至江苏南京这段长江以东)吴国旧地(今江苏苏州一带)。



吴国已在前473年被越国灭国。前306年越国被楚灭,包括今日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周为吴地,吴灭入越,越灭入楚。当时的长三角还是蛮荒之地,春申君受封江东后,令人在封地开疆拓土,疏浚河道,刀耕火种,带去了中原农耕文明。因此,在江东沿海一带留下了最早的文明印记,当年上海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水经常泛滥。经过黄歇开浚疏通,垒坝筑堤,这条河始造福人民。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太湖人海之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在春申君江东封地的苏州、无锡等地现存还有许多“春申庙”“春申桥”的遗迹。在上海,黄浦江、申江、黄浦区、春申路、春申村等,以纪念春申君的地名比比皆是。2010年上海成功申办第41届世界博览会,申办委在庆祝申办成功的庆典上以《告慰春申君》的一曲颂歌,向2000多年前的这位先人致敬。



话说回来。



朱英对楚国迁都算是有了一笔记载,后面还有更体贴的进言,而且与春申君的命运更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李园(春申君门人)

另外一个门人叫“李园”,原系赵人,带着他的妹妹投奔楚国。作为讨食的“舍人”他并非奔着黄歇的急公好义而来,不仅是为了讨一口饭吃,而且别有用心。他抵楚本意是想凭着他妹妹李环的姿色,靠近考烈王。那时几乎满世界都知道楚王无子,这家伙野心更大,独出心裁,想出一个法子。一个食客靠近楚王很难,他知道黄歇到处为考烈王找美女,就先投靠春申君。直接进献吧,又恐妹妹进献楚王后,如果不怀孕失宠怎么办?就采取曲线办法,先求成为黄歇的门下舍人,投身到春申君门下,伺候黄歇以寻找机会。



这个李园十分狡诈。一天他告假返回齐国,回到春申君门下又失约不见主人。再见时,黄歇问他什么缘故失约?



李园说:“齐王使人要我妹妹,我和那使臣饮酒。因此耽误了回来的时间。”



黄歇也是个多情种子,闻说有美女,听凭李园一派胡说,竟然信以为真。忙问:“齐王送过订婚礼么?”李园回答:“尚未。”



黄歇问:“能让我看看吗?”李园这厢正等着呢:“可以啊。”



李园就这么着巧妙地把妹妹献给了春申君。



李环(李嫣嫣)

不知是不是春申君总是这样先想自己,再想君王?或者压根就没有想到楚考烈王?见到李园妹妹姿色可人,也不知道那年头自己已经多大岁数,哪儿来的劲头,他立即就宠幸了。这老翁到底比楚考烈王强,居然很快就让李园妹妹怀了孕。



李园得悉大功告成,暗自高兴,不失时机让李环劝黄歇。李环帮黄歇反复斟酌推敲,分析考烈王以及考烈王无后对黄歇的影响,说动黄歇将自己献给考烈王。黄歇果然按计行事,把怀着自己骨血的李园妹妹进献给楚王。



考烈王召幸李环,李环很快博得考烈王专宠。一朝分娩,李环还真生了下了个儿子,旋被立为太子。李环也被封为王后,李园成了“国舅”。这个食客从黄歇的门人一跃成为显贵,受到楚考烈王的器重,成了股肱大臣,与黄歇一道参与朝政。



这里不得不说,黄歇其实是十分冒险的。无独有偶,与此相近的秦国同样的政治冒险正在遭受着报应,始作俑者吕不韦及一众人等经历了生死劫难。



吕不韦(前292年-前239年)



吕不韦以一介巨贾的身份,仗着一掷千金的富豪的手段,在公子异人和赵姬、夏姬身上下着黄歇同样的功夫,移花接木,成功将自己的如意算盘落实了。中国历史上皇族贵胄也好,庶民百姓也好,身份等级,血缘尊卑,十分讲究。两个同样强盛的大国,两个同样赌上身家性命的宰相,黄歇比吕不韦年长,从政历史更长。只要能够保障自己的政治地位,权谋机变,不择手段,冒什么风险都在所不惜。黄歇与吕不韦一样的冒险行动虽然都得逞了,也同样给都给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迁都寿春后,垂垂老矣的春申君,面对天下危局和楚国前景已经无能为力。与此同时,秦国的吕不韦则正在把持朝政。秦廷上演了一系列改朝换代、励精图治的王朝大戏。楚国走向衰落,秦国则除旧布新了。



吕不韦与太后赵姬旧情仍然,见秦王日渐长大,恐怕灾祸上身。吕不韦就把自己的门客嫪毐拔掉胡须、剃去眉毛假作宦官献给赵姬,供其淫乐。



吕不韦与赵姬

秦王嬴政长大之后,吕不韦谎报嬴政,说后宫的风水不好,上奏请求将太后宫闱搬离以避人耳目。少年秦王信以为真,于是他们便搬到长安之外的雍县离宫,继续荒淫享乐。在以后的日子里,太后竟然又生下两个私生子,嫪毐也以秦王“假父”自居。嫪毐的荒唐终被秦王得悉,当然十分恼怒。在太后的帮助下彼时嫪毐已被封为“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在雍城经营多年,搜罗党羽,建立起庞大的势力。嫪毐得知秦王恼怒,慌了,准备发动叛乱。



前238年,借着秦王嬴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的机会,嫪毐动用秦王印玺及太后玉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没想到年轻的秦王嬴政早已有防备,在蕲年宫预先布下3000精兵,一举击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的阴谋也败露,叛乱失败,嫪毐落荒而逃,不久被捕获,五马车裂,曝尸示众;赵姬就此关进雍城离宫;摔死两个私生子。



嫪毐案牵连到吕不韦,吕不韦十分惊惧。



秦王嬴政没有杀掉吕不韦,越年免去了吕不韦的职务,把他逐出咸阳,遣回河南封地。不久,勒令吕不韦阖家流放到巴蜀,忧惧交加下的吕不韦在三川郡(今河南洛阳)饮鸩而亡。



亲政后的秦王嬴政,听从荀子的学生李斯(楚国上蔡人)劝说,撤回了驱逐六国客卿的决定,并封李斯“廷尉”辅佐治理秦国。李斯协助秦王提出“先灭韩,以恐他国”的翦灭六国顺序,其蚕食蔓延,远交近攻的策略深受秦王赢政赏识。年轻的秦王文有李斯,武有尉缭、王翦、王贲、蒙恬等大将,明君能臣协同一心,统一大业指日可待了。



??????????????????九

就在秦王加冕礼,杀嫪毐,逐吕不韦的时候,春申君也迎来了自己的末日时光。如同吕不韦、嫪毐秽染后宫不得好下场一样,黄歇也为自己的秽乱后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秦兵马俑阵列考古

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前238年),楚考烈王为政25年,春申君作为楚相也已经25年。这年53岁的考烈王不幸染病,病情很重。春申君的门客朱英再次出现,求见春申君,要为他剖析利害,以“不期而至”四字为题做下一篇大文章。



朱英对春申君说:“世上有不期而至的福,又有不期而至的祸。如今您处在生死无常的世上,奉事喜怒无常的君主,又怎么能会没有不期而至的人呢?”



春申君纳闷,问:“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福’?”



朱英回答说:“您任楚国宰相二十多年了,虽然名义上是宰相,实际上就是楚王。现在楚王病重,命在旦夕,(今后)您将辅佐年幼的国君,因而代他执掌国政,就如同伊尹、周公一样,等君王长大才把大权交给他。岂不是由您南面称王而据有楚国?这就是我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福’。”



春申君不解其意,又问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祸’?”



朱英回答道:“李园(身为国舅)不执掌国政,(未来)便是您的仇人,他不管兵事却豢养刺客为时已经很久了。楚王一离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夺权并要杀掉您灭口。这就是我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祸’。”



春申君接着问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人’?”



朱英回答说:“您安排我做郎中吧。楚王一下世,李园必定抢先入宫,由我替您杀掉李园。我,就是您‘不期而至的人’。”



春申君豪爽养士,考烈王借腹生子

春申君听了后,十分疑惑,自忖平日待门客都一视同仁,让他们养精蓄锐,目的就是效忠主人。哪能敢有忘恩负义之举?他虽有所惑,又觉得李园同样身居高位了,也并非朱英所说的那样凶残,看上去是个软弱的人。就要求朱英放弃这样的打算,不以为然。



朱英知道自己的进言不被采用,恐怕很快就会祸患殃及自身,就悄悄逃离了。





过了十七天,楚考烈王崩殂。一切果然被朱英不幸言中。



考烈王咽气,李园抢先入王宫,并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进入棘门,李园豢养的刺客从两侧夹住黄歇,没容黄歇开口就刺杀了他。他们随即砍下春申君的头颅,扔到棘门外边。与此同时,李园发动政变,拥戴“太子”,(即黄歇和他妹妹的儿子)即位,派官吏将春申君满门抄斩。



可怜春申君黄歇依赖三代楚王,伴随考烈王执政二十五年从未受辱,一着不慎顷刻翻盘,丢掉了性命,祸及九族。



春申君黄歇被害,时年已77岁。“赵国四公子”中唯一一个出身并非显贵的公子,终于金光褪尽,堕入黑洞。



李环所生的儿子(熊悍),被李园立为楚王,这就是楚幽王。



幽王即位,李园取代春申君,为楚国令尹。



秦灭六国路线图

前236年,赵国出兵攻打燕国。秦国以救燕为名派王翦出兵与燕夹攻赵,赵丢失大片国土,漳水流域尽为秦所有。两年后,秦再夺取赵地,置为秦国的“雁门郡”和“云中郡”。前231年魏国、韩国被迫割地给秦,秦收南阳。



此后,“秦王扫六合”狂飚骤起。28岁的秦王嬴政,重用秦相李斯、战略家尉缭和武将王翦王贲父子、蒙恬、内史腾、辛胜、李信等,横扫列国,风卷残云。



此后17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统一中国。秦灭六国的顺序为韩、魏、楚、燕、赵、齐。



楚国在楚幽王之后又延续了16年。

公元前235年,秦夺赵,新设2郡

公元前230年(秦嬴政十七年、韩王安九年)春,秦国派遣内史腾率军攻韩,韩军凑五万新老兵士开进洧水南岸抵抗。壁垒尚未修复完毕,秦军数万步军排山倒海压来。秦军壕沟车一排排铺进河水,很快在洧水架起了三道宽阔结实的浮桥。各种攻城的大型器械隆隆开过,会聚新郑城下。步军马队呼啸而来,一阵凄厉的号角之后,内史腾亲自出马向箭楼守军喊话勒令韩军投降。一面白旗在城头树起,新郑南门隆隆开启,韩王安单车出城,伞盖之下捧着一方铜印,无可奈何地走了下来。内史腾收下铜印,令铁骑城外扎营,步军入城,封存韩国府库宫室。



秦国尽收韩地,建置“颍川郡”,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韩王安及韩重臣悉数押送咸阳,韩国成为第一个为秦所灭的国家。韩国灭亡后,韩王安被迁离韩国旧地,放逐到已被秦国收为秦地的原楚都“陈郢”。后4年,韩国旧贵族在故都新郑发动叛乱,秦平定叛乱后,为根除祸患,将软禁在“陈”(今河南淮阳)的韩王安处死。韩国绝嗣。



公元前228年,韩亡后,楚国抑制图

公元前228年(秦嬴政十八年、赵王迁八年),秦将王翦趁赵国发生旱灾,率兵进围邯郸。赵国曾欲召廉颇回赵抗秦,最终则派出李牧、司马尚御敌。秦贿离间了赵君臣,临阵换将,杀死李牧。王翦击杀赵国主将赵葱,俘虏赵悼襄王。秦收赵都邯郸,令置“邯郸郡”。赵王之子赵嘉带领赵王宗亲数百人逃往到赵国代郡,在那里自立为“代王”,又苟延残喘了6年。



前228年(楚幽王十年、魏景湣王十五年),这一年两个国王薨逝。一个是楚国的楚幽王,一个是魏国的景湣王。楚幽王死后,其兄弟楚哀王继位;魏景湣王死后,其子魏王假即位。



秦国未及时收拾两国,是因为燕国的“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赵代与燕位置图

第二年(魏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失败,秦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抵抗,被秦军击败于易水之西。前226年(魏王假二年),秦军攻下燕国首都蓟城(今北京),燕王喜被迫迁都到辽东。秦将李信带兵追击,燕王喜听从残存的赵代王嘉的计策,杀了太子丹,把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求和。



既然燕国告饶了,秦便回过头来收拾魏、楚两国,魏国的日子到头了。



公元前225年(秦嬴政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这一年秦国两路出击,一路击魏,由王翦之子王贲率领;一路击楚,由李信率领。



公元前223年,魏亡,秦置砀郡、泗水郡

先看攻魏一路。三月,伐魏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今河南开封),魏王假抵抗三月,城池浸泡毁败,城内军民死伤骤增。几年前的友邻韩国,国亡君死,让魏王假胆寒。唇亡齿寒,魏王无奈只好出城投降。秦占魏地置“砀郡”,“三家分晋”后历9君传国179年的魏国灭国,魏王假不知所终。



再来看攻楚一路。



楚幽王卒,李园妹妹李环的另一个孩子“熊犹”(大约是楚幽王同胞兄弟?或另外冒出来的什么嫡系)兄终弟及,代立楚王,即楚哀王。楚哀王即位仅仅二月,就被异母兄弟负刍的门客杀死,其母李环也被杀,舅父李园遭满门抄斩。



负刍是楚国最后一位国君,出身不详。据说负刍是考烈王的后代,是幽王、哀王的庶兄(同父异母兄弟)。负刍篡位之后没几年楚国被秦攻灭,所以负刍没有王号。今人推测考烈王无子,既然有李园、黄歇“换子”之说,也许幽王、哀王为双胞胎兄弟。负刍当为“幽、哀两王”同宗兄弟,未必就是考烈王嫡传后代。负刍又延捱了5、6年。



公元前222年,楚亡,新置长沙、九江、会稽三郡

嬴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趁楚国负刍立足未稳击楚。那时秦已经不把楚国放在眼里,尽管楚国仍是死而不僵的大国。王翦并未轻视楚国,认为击楚“非60万人不可“,秦国另一位大将李信则以为“不过20万人即可击溃。结果秦王就派李信、蒙恬将兵20万伐楚。负刍为王时期,重用的是世代为楚将的项燕为将。



秦军分兵两路攻楚:一路李信自己率领东向主攻平舆(今河南平舆),一路蒙恬率领南向主攻寝地(今安徽临泉),初始两路均得手。李信趁胜再攻鄢郢,克城后率军西进与蒙恬的队伍回合。楚国军队顽强抵抗,楚将项燕紧紧尾随秦军李信,三天三夜不停,不宿不休,反击中大败李信所率秦军,斩杀7个都尉,是秦军横扫六国以来少有的败仗。李信失败,王翦如愿索取到60万大军,秦王嬴政亲自送与壩上。次年(前224年)王翦率军大举进攻楚国,秦楚间最后一战就此展开。两军对垒,秦王焦急不安,再三催促,王翦居然一整年坚壁不出战,几十万大军每天以投石比赛为乐,坐待楚军麻痹。



公元前223年(秦嬴政二十四年,楚负刍四年),严正以待的楚军终于被秦军等来了松懈的时候。王翦拖延战术得逞,一举破楚于蕲(今安徽宿县),楚负刍的大将项燕猝不及防,仓促应战,兵败自杀。王翦随即顺势攻克楚都寿春,收了楚之淮北之地,置“九江郡”(今安徽寿县)。此后,秦南下河汉,进逼长江,继续横扫楚地全境,再置“长沙郡”(今湖南长沙)。秦军不久就接收了楚国江南的“百越”之地,降服越人,又置“会稽郡”。楚王负刍成为阶下囚,八百年大国一朝瓦解,楚地尽入秦版图,楚国灭亡。秦灭楚的同时大军横扫东部齐鲁故国,攻城掠地,在鲁国故地置“薛郡”(今山东曲阜)。



公元前222年-前221年,秦灭燕、代,建辽东、上谷郡及齐地置齐郡、琅邪郡

公元前222年(秦嬴政二十五年,燕王喜三十三年),秦王派王贲对燕最后一击,攻下燕退缩之地辽东。燕原不在秦武力攻击范畴,但燕赵两国攻伐不已,秦赵之间既现高下,秦也未能放过被北逐的燕王,必将灭燕置燕地为北部边疆(因而有了后来秦始皇的“八达岭”北疆长城)。王贲攻陷辽东,秦在燕国故地新置“辽东郡”“辽西郡”“渔阳郡”“右北平郡”等,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



同年,(秦嬴政二十五年,赵代王嘉六年)王贲大军收拾完燕国的秦师顺手收拾了苟延残喘的代王赵嘉。在人屋檐下的代王赵嘉只多活了6年,赵国彻底灭亡。秦收代地,在河北设“代郡”(今河北蔚县)。



公元前221年(秦嬴政二十六年、齐王建四十四年),秦灭五国后,王贲自燕国南下奉命伐齐。齐国是最后一个灭亡的,也因为受惠于秦“远交近攻”的策略。



公元前870年,秦初封国时秦地图



秦始皇统一中国全图(前221年)

齐王建是齐襄王太子,在位四十多年,是个庸碌无为的君主,苟安自保。秦昭襄王时期齐王建就已即位。15岁的他政令皆出于其母“君王后”。“长平之战”中拒绝谋臣“唇亡齿寒”的劝谏,拒不援助赵国。母后去世,他亲政十年,43岁时亲赴咸阳朝见秦王政,结好秦国。因齐亦大国且不与秦不搭界,秦王示好于齐,只求齐自我孤立,免于“合纵”。如今,终于到了收官的时候,王贲兵临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临淄),齐国上下均无斗志。秦王以赐地500里诱齐王建出降,掳获后,秦王把他安置在边远的“共地”。齐王建居于荒山野岭间,与山松野柏为伴,终于活活饿死。秦在齐国故地置“齐郡”(今山东淄博)、“琅琊郡”(今山东胶南),齐国灭亡。

































124

















献花(0)
+1
(本文系老豆天地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