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搞艺术还是“轰趴”?公寓里竟然能开画廊?!

 木蘭猫不睡 2019-12-01


佩斯画廊(Pace Gallery)在纽约切尔西区的新空间,2019年

从纽约的切尔西艺术区(Chelsea)到富人集聚的伦敦梅菲尔区(Mayfair),无数“白盒子”般的画廊拔地而起,艺术的光环下隐藏着资本的暗流涌动。作为艺术与公众产生共鸣的重要场所,这类传统的空间又是否是唯一的模式?

🏠🚪

 把画廊搬进公寓里!


空气中弥漫着野心,一众画廊在切尔西区鳞次栉比地排开,随时可见身着西装的精英人士穿梭其中;如果你已经对此感到审美疲劳,只要随手敲开几条街外某家公寓画廊的门,就能即刻进入一番别样的天地。

Leo Castelli和他的夫人在自家公寓中,1998年

实际上,“公寓画廊”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随着二战后世界艺术中心的转移,被视为传奇的意大利画商Leo Castelli举家搬迁至纽约,亲眼目睹了这里艺术市场的繁荣。

1957年,他将自家客厅改成了画廊;次年,第一场展览就献给了波谱艺术(Pop Art)大师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和贾斯珀·琼斯(Jasper Johns),这也成为了公寓画廊的雏形和鼻祖。后来,他的画廊成为了第二代抽象表现主义、新达达、极少主义和观念艺术的聚集地,Leo Castelli本人也以一双毒辣的眼睛闻名,致力于发掘有天赋和潜力的艺术家。

Leo Castelli公寓画廊举办的首次展览,1958年

2008年,金融危机蔓延至各个领域,艺术圈也难逃一劫:纽约的老牌画廊屹立不倒,小画廊却伤亡惨重。在这样一个命运扼住咽喉的时刻,无需支付租金、成本相对低廉的公寓画廊逐渐兴盛,顺势成为了艺术家的“避难所”。时至今日,纽约已有数不清的公寓画廊,静静等待着“寻宝者”的探秘。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就带领大家一同去纽约看看十家妙趣横生的公寓画廊!

👀🔑
 01 East Village Art View 

纽约东村(East Village)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是一群“酷就完事”的艺术家之聚集地,这里洋溢的反主流文化同时孕育了一批标新立异的艺术空间——由阿根廷艺术家Julia Justo创办的East Village Art View就是这样一处风水宝地。

East Village Art View的展览现场 ©East Village Art View

作为一家开在公寓中的画廊,虽然采用了标准的运营模式,却完美地继承并发展了东村的艺术精神:致力于为边缘艺术家发声,减弱其排他性。不像切尔西区的画廊一样谨遵朝十晚六的工作时间,East Village Art View只接受提前预约。如果你渴望享受一把“尊贵VIP”逛画廊的体验,去这里准没错。
⭕️🐱

 02 Catbox Contemporary 

买了猫爬架但是家中的“猫大爷”不爱玩,太浪费了深感投资失败怎么办?——挂上画,用它开家画廊吧!这个方法或许可以成为艺术圈爱猫人士的首选。

Catbox Contemporary的展览现场 ©Catbox Contemporary Gallery

Catbox Contemporary正是这样一家脑洞大开的公寓画廊。单纯地想让看似遥不可及的艺术变得平易近人,创始人Philip Hinge充分利用了家中的猫爬架:摆放小型雕塑、悬挂画作……偶尔还能撞见两只猫慵懒地倚在那些风格怪诞的艺术品旁,又有谁不想在这般惬意的地方看画、撸猫呢?

Catbox Contemporary的展览现场 ©Catbox Contemporary Gallery

🐱❓

 03 Tutu Gallery 

当一件件艺术品在Catbox Contemporary画廊里被放到了猫爬架上,位于布鲁克林(Brooklyn)的Tutu Gallery则对外宣称其主理人是只名为Tutu的黑猫——它像极了童话故事里女巫的标配精灵,每次开幕式都会准时出现,游刃有余地游走在艺术与公众之间。

Tutu Gallery的“主理人” ©Tutu Gallery

这只“暗夜精灵”从不会给它的画廊下绝对定义:不限制艺术家的年龄、不顺应流行趋势、不争夺影响力,Tutu Gallery试图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天赋型选手。正如幕后那位神秘的主理人一样,或许只有眼光毒辣的你才能在人群中即刻认出她(他)来。

Tutu Gallery的“主理人”在Instagram主页上介绍“新朋友”Rice ©Tutu Gallery

☁️🌈
 04 P.A.D Gallery 

在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下午,当你在Soho区享受购物带来的快感时,路边一张摆满艺术品的毯子吸引了你的注意,于是便好奇地询问这是什么——“地毯上的画廊!”坐在一旁的主理人Patrick Mohundro笑着回答。

P.A.D Gallery的展览现场及Instagram评论 ©P.A.D Gallery
以街道或楼梯间为据点的P.A.D画廊从来都没有固定的“出摊”时间,大多贩卖一些小件艺术品,定价均在75美元以下。虽然只有一块地毯大的空间,但是为了发掘艺术与公众对话的更多可能,这家画廊仍会精心策划每次展览,从艺术家的选择到作品的摆放都无一例外。

P.A.D Gallery位于纽约Soho区的展览现场 ©P.A.D Gallery

☀️🌲 

 05 Medium Tings Gallery 

纽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化大熔炉,为了帮助黑人艺术家在这座城市中崭露头角,Stephanie Baptist于2017年在自家公寓中创办了Medium Tings画廊。

Meduim Tings的室内空间 ©Meduim Tings Gallery

相较于部分公寓画廊“肆无忌惮玩艺术”的态度,当你踏入Medium Tings时,一定会被这股叛逆布鲁克林中的古典气息所吸引——纯白墙壁搭配实木地板,布满浮雕的壁炉与绿植相呼应,仿佛来到了一位品位高雅的女士家中,一刻也不想离开。

Meduim Tings的室内空间 ©Meduim Tings Gallery

🎵📖

 06 La Salita Gallery 

由文化从业者Elena Ketelsen González创办的La Salita画廊可不止收藏和卖画这么简单——聚焦于拉丁裔美国艺术家,画廊主将自家客厅打造成了一个开放空间,展示那些具有社会学意义、积极探讨文化多样性的作品。

La Salita的室内空间 ©La Salita Gallery

不仅如此,La Salita画廊还热衷于举办不同主题的快闪表演和文化活动,为散落家中的艺术品寻找真正值得“托付终身”的人——这也正体现了公寓画廊易于组建社群、不为潮流买单的独特性。

🍊🍉
 07 In Passing Gallery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In Passing画廊总想向公众传递些什么——视觉艺术、文学、音乐……这家公寓画廊更像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实验空间。


In Passing画廊的展览现场 ©In Passing Gallery

创始人Julia Blume身体力行地告诉了我们什么叫“不做艺术家的策展人不是好画廊主”。她身兼数职,每次策划的展览都能恰到好处地平衡艺术性和社会性。In Passing正式开放的第一场展览“Speak,Muse”(不再是沉默的缪斯),就围绕艺术圈的边缘群体展开。

In Passing画廊的展览现场 ©In Passing Gallery

✨🙆
 08 Cfcp Gallery 
布鲁克林从来都不缺“会玩”的跨界艺术家,25岁的Mary Howard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客厅,她还把一间卧室也纳入了主理的Cfcp画廊中,让观众自行分辨艺术品与家中装饰品的区别。

Cfcp画廊的入口 ©Cfcp Gallery

不仅如此,Mary Howard还是大卫·卓纳(David Zwirner)画廊销售部的工作人员。2016年,她与这家老牌画廊合作举办了一场名为《在那里工作的人们》(People Who Work There)的展览。Cfcp的二楼展示了28位身兼画廊职务的艺术家创作的摄影、版画和雕塑,艺术的多样性在这间小小的公寓中迸发。

Cfcp画廊二层的展览空间 ©Cfcp Gallery

🚬🕶️
 09 Doppelgänger Gallery 

既没有曼哈顿的浮华,也没有布鲁克林的不羁,位于皇后区的Doppelgänger画廊似乎更像一个文艺青年。这家画廊的主人通过客厅的窗户与大自然成为了“合伙人”,以阳光代替了传统画廊使用的照明灯,熠熠生辉的艺术品也因此显得更为动人。

Doppelgänger的室内空间 ©Doppelgänger Gallery

公寓画廊大多构造简单,但Doppelgänger的第一层楼中就有两个不同的空间,用于展示观念艺术装置;楼上则用来放置传统的架上绘画或雕塑。如果足够幸运,或许画廊主会邀请你去私密的生活区喝上一杯茶,顺便聊聊艺术,何乐而不为?

Doppelgänger的室内空间 ©Doppelgänger Gallery

🌛💡
 10 The Lobby Gallery 

试想一下,当你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家,一出电梯门就看到斜倚着墙壁摆放的油画、散落走廊的雕塑和小型装置,是不是瞬间又打起了精神?

The Lobby Gallery的展览现场 ©The Lobby Gallery

The Lobby就是这样一家出其不意的画廊:主理人总是坐在电梯旁的办公桌前为客人做咨询,艺术家偶尔也会到场;除了常规的展览,在征得邻居同意后,他们时常会举办小型音乐会;每次开幕式,都有络绎不绝的观众慕名前来……致力于推广小众的先锋艺术家,这间开在走廊里的画廊无疑是反主流的领军者。

The Lobby Gallery的展览现场 ©The Lobby Gallery

从在家中客厅开启画廊主生涯的Leo Castelli,到23岁就在自家厨房办展览的策展人小汉斯(Hans Ulrich Obrist),从来都没有一项规定要求艺术必须被关在白盒子式的“殿堂”里。
小汉斯策划的展览'The Kitchen Show',1991年

公寓画廊中不会有故作严肃的工作人员和保安、动辄百万的价码,更不会充斥着让人不寒而栗的冷气。来的人既可以和艺术家谈天说地,也可以独自一人沉浸其中。无论是猫爬架上的画廊还是走廊里的空间,公寓画廊实际上成为了体制外艺术的庇护所,像家一样构建了喧嚣之外的新世界——艺术本就没有绝对的定义与标准,更何况画廊呢?

Leo Castelli在自家画廊中工作,1966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