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祖父盛昌颐

 苏迷 2019-12-01
《苏州日报》
2019-11-25 

  盛承懋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军苏、常、沪、杭,盛宣怀随其祖父盛隆避居盐城,辗转至时任湖北粮道的父亲盛康处。生活逐渐安定,盛宣怀的婚事便提上日程。同治元年(1862)秋冬,盛宣怀与常州大族、湖北汉阳知府董似谷的女儿董婉贞成亲,之后董氏也在湖北与盛家合族生活。

  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63年12月),我的祖父盛昌颐在湖北汉阳出生,便生活在我“五世祖”盛康任职的湖北的官邸里。

  1864年(同治三年)太平天国失败,第二年,盛康就安排盛宣怀先回常州老家,抓紧读书,一旦乡试恢复,即可及时应考。那年,盛康又在苏州置办了部分房产,打算退休之后在苏州定居。于是就又让盛宣怀到苏州,一边读书,一边负责房屋修缮之事。

  1867年,我的“六世祖”盛隆不幸去世,盛康“丁忧”,辞官送盛隆棺木回乡,董夫人带着4岁大的祖父,随盛宣怀回到常州故居定居。1870年,盛宣怀进入李鸿章幕府,当时祖父才7岁,但是从那个时候起,到他自己出外干事那一段时间里,他很少有机会在自己的父亲盛宣怀身边多呆一些时间。很可惜的是,1878年在他15岁的时候,他的亲生母亲董夫人又去世了。

  盛康功成名就后归隐苏州留园,他希望在这方净土中参悟人生,寻求超脱。盛康参禅除了要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也需要有一个读书的环境,因此他在留园又修建了“还读我书斋”“揖峰轩”“西楼”“鹤所”“汲古得修绠”等多处建筑。这些建筑主要是作为读书及书法、绘画、吟诗的场所,如留园东部的建筑“汲古得修绠”,实际上是书房,房名取自韩愈《秋怀》诗“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指做学问犹如到深井中去打水,短绳无法打到深井水,要获得高深的学问,必须用修绠(长绳)。

  祖父随他后母搬到了苏州,有的时候住在阊门天库前的家里,有的时候住在留园里。祖父在留园更多得到的是盛康在学业上的指导。

  尽管盛康不强求我的曾祖父盛宣怀走科举的路,但是在他的视野里,科举仍然是正道,加上他已经告老还乡,有时间来指导帮助自己的孙子了,所以祖父在苏州的那几年中,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读书应考上。

  光绪年间,国内外政局动荡不定。面对战争危险,盛康、盛宣怀毅然支持自己的亲人,为了国家利益奔赴前线。在整个战乱时期,盛氏前辈自告奋勇要求为“平息倭寇侵扰而出征高丽”,先是祖父盛昌颐,在他二十出头、血气方刚的时候,就奔赴朝鲜战场,后是我的“四世叔父”盛星怀(他的年龄与我的祖父盛昌颐相差不大),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又奔赴朝鲜,光荣战死沙场。祖父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终于凯旋并受皇帝加封二品官衔。祖父面对敌寇侵略、面对国家需要,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从朝鲜抗日凯旋,成了他一生中最值得书写的一笔。

  祖父是盛宣怀几个儿子中间学问最好的一个,光绪辛卯年(1891年),祖父回到湖北武汉参加顺天乡的乡试,乡试中举,从一品封典,并以正二品任湖北候补道、湖北德安府知府。

  他在德安府任知府期间,在安陆创办了织布厂和汉东机器米厂,在机械化水平与生产规模上,远远超过了周边地区,在当地轰动一时。人们评论“得时代风气之先的盛知府,与当时安陆境内的商人交往频繁”,对推动德安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少作用。这也是值得为祖父盛昌颐书写的一笔。

  祖父娶的是正二品候补浙江道原湖州知府、杭嘉湖道、宁波知府及温处兵备道宗源翰次女宗恒宜为妻,当时宗源翰的弟弟宗得福为候补湖北知府。

  1893年,中国最早的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被烧毁后,祖父随盛宣怀受命重建华盛纺织总厂。祖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使新办的华盛纺织总厂于1894年9月16日顺利投产,工人重新回到了纺纱机、织布机面前,

  脸上又出现了笑容;商人的损失逐步得到了补偿。他们还在上海、镇江、宁波等地设十个分厂。

  1896年5月14日,张之洞将汉阳铁厂交棒给盛宣怀,当时盛宣怀的侄子盛春颐已在为汉阳铁厂的整顿出力。盛宣怀决心让仍在湖北德安做官的祖父到汉阳铁厂发展。1897年汉阳铁厂招股集资、1898年汉冶萍煤矿招股集资的文告上,盛春颐、盛昌颐的名字均清晰在列。与此同时,祖父开始为盛宣怀办实业做文案记录工作(在上海图书馆收藏的盛宣怀档案中可以看到),祖父逐渐成为盛宣怀的左右手。

  盛宣怀为发展实业,长期四处奔波,身体状况越来越差。“1904年自夏徂秋,直隶水潦,山东河溢,四川旱灾,筹募赈需又复日不暇给。盛宣怀自知劳顿过度,苦于不能少休。七为初旬,遂患湿温壮热,至二十余日兼发外症,昏愦中所言皆要政。神志稍清,则索逐日来电览之。盛昌颐交卸德安郡篆遄归侍疾,月杪始有转机。”此后,为照顾盛宣怀的身体,祖父辞去了湖北的职务。

  受盛宣怀创办中国通商银行的影响,祖父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初五(9月29日)创办了裕商银行,银行兼办储蓄,他自任总经理。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民营银行之一。特别裕商银行关于储蓄的条款明确规定为:“储蓄专代农工及小本经纪之人收存零星款项,凡有银满一元以上者,不论何项人等,均可来本银行存储,到行立即给以存簿,凭簿往来收付本息。其息长期及半年者周息五厘,不满半年者周息四厘。”这在晚清末年是有开创性意义的,这与同年在常州设立的和慎储蓄公司规定的“凡一元以上皆可存储”的条款基本是一致的,确定了清末银行储蓄存款一元起存的通例。然而,后来裕商银行则因主要创办人、我的祖父盛昌颐总经理的病逝而主动歇业。

  祖父在娶了宗氏之后,又娶了其他三位夫人,陈氏、沈氏、殷氏。殷氏,长得十分漂亮,祖上苏州,其父亲以画扇面和写对联为生,二十岁左右时嫁给了祖父,深受祖父的疼爱,并跟随祖父到了湖北,她是我的五姑盛佩玉的生母。

  几位夫人为祖父生了二儿六女:长子盛毓常(1897年生,字绳祖、号静威。二等嘉禾章、前正二品、荫生、候选主事),就是我的父亲;次子盛毓宗过继给了二房和颐,不幸早夭。

  1909年7月11日,祖父因病去世,他死后,除了夫人宗恒宜,其他几位夫人在守孝三年之后便离开了盛氏家族。我父亲及他的姐妹都是由“亲娘娘”带大的。

  祖父的寿命不长,他一生所做过的事,与曾祖父盛宣怀无法相提并论,他一生中真正呆在苏州的年份不算太多,但是他很喜欢苏州这个地方,特别是在苏州娶到了自己心爱的夫人。

  随着朝廷的摇摇欲坠、仕途的频频沉浮,加之老年丧子(我的祖父的去世)的隐隐作痛,使曾祖父盛宣怀在治事之余,除了为筹备“愚斋”图书馆操心之外,多了一点休闲的心境。辛亥革命后,盛宣怀流亡日本。1913年回国后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归国后故园独处,书画自娱,如梦初醒,不欲知秦汉以后事。”留园西部的缘溪行一带的桃源意境,似乎是为盛宣怀“不欲知秦汉以后事”的心境而特意营构的,而他也有了一点时间,摆弄园中的花草,以致留园后山上的花草长得更加鲜艳、茂盛。

  祖父盛昌颐去世后,曾祖父盛宣怀对我的父亲盛毓常越加疼爱。1911年6月,在我父亲14岁的时候,清政府对盛宣怀的褒奖,变成了“奏准盛宣怀长孙盛毓常给予正二品荫生衔从一品荫生”,并获得民国二等嘉禾章、二等宝光嘉禾章。

  不久,曾祖父盛宣怀便把我父亲送到英国去求学,曾祖父的这种决定,即使在今天来看,也是十分超前的。与父亲同去求学的有比他大5岁的四叔公盛恩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