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验室合成出来的钻石叫做合成钻石,为什么实验室合成出来的黄金不能叫做合成黄金呢?

 宝石学读书会 2019-12-02

这是一个非常无聊的话题,但我觉得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会提出一个这样非常无聊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非常的无聊,但是确实是我一直非常非常困惑的一个问题,至于要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曾经在网上有人留言“钻石可以合成,黄金你合成一下试试?”(留言太多了,截图找不见了)

这个问题曾经在我们的校友群中展开过一场小规模的讨论,但是仍然没有讨论出个所以然来,很多人不太理解,我为什么会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真的好无聊。 

无聊归无聊,既然问题提出来了,总还是要解决的。

第一,很多人说,钻石跟黄金是有本质区别的,根本不可能拿出来进行对比。

这句话本身没有任何错误,钻石是非金属,黄金是金属,物质上就有本质的区别一个是合成方法,一个是提炼方法,方法上也有本质区别;总之关于两个问题不能拿出来对比的观点非常多。但是,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既然拿出来对比,总是要将两者相同或者相似的东西拿出来进行对比。

钻石在合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将碳元素的一种形式转换成了另外一种形式,例如高温高压法(HTHP)合成钻石,是将石墨的结构转变成为钻石的结构,从而完成钻石的合成;化学气相沉淀法(CVD法)是将甲烷或者其他形式的有机物进行电离,然后在钻石的种晶上生长合成钻石,不过无论合成的原料怎样,合成的方法怎样,都是将C的化合物,转变成了C的单质,并且该单质是以钻石的形式存在。

那么对于黄金的提炼过程呢?对于自然金而言,主要是黄金的提纯过程,不过我们依然可以将其认为是从一种化合物(金属互化物,例如银金矿)将其转变成为黄金(Au元素的单质,以黄金的形式存在);

如果所采用的原料不是自然金,而是其他富含金的矿物,例如黄铁矿中常常含有Au等贵金属元素,当含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用于提炼黄金,也就是说,黄金同样是从一种化合物的形式(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进入到黄铁矿中)转变成为单质的存在形式(以黄金的形式存在)。

所以说无论怎样,合成钻石与合成黄金的最重要的可比性就是,都是从元素的一种存在形式(化合物)转变成为另外一种存在形式(单质)。简单说来,都是一种化学变化。

第二,合成黄金的概念其实早已有之

对于合成黄金这个概念其实很早就有了,首先说一下合成金属,在百度百科中概念的定义是一类不含金属元素单质但具有金属导电性的化合物。实际上合成金属就是一类完全不含金属元素但是却具有金属的一些性质,尤其是金属的导电性。很显然合成金属不在本次讨论的范围内。

下面我们说一下合成黄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关于具体的概念,在网络上也没有查到很详细的内容,不过在知乎上有人曾经回答过这样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合成的方法。

不过,对于这样的回答,其实并不在我们讨论问题的范围之内。知乎中,或者其他网络平台中对于合成黄金的讨论,其实质都是在讨论Au这种元素的合成方法,这是一种核物理变化,而我们讨论的并不是元素的变化或者合成,而是在讨论元素从一种存在形式转变成为另外一种存在形式,讨论的物质,而不是元素或者原子。

第三,为了讨论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概念固定在《宝石学》这门学科当中

当我们要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这个概念固定在某一个学科当中,我们经常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他色”这个概念在《宝石学》与《矿物学》中所对应定义就有非常本质的差异。

《宝石学》中“他色”的定义:由宝石矿物中所含杂质元素引起的颜色,例如红宝石是由Cr致色的。

《矿物学》中“他色”的定义:是指矿物因含外来带色的杂质、气液包裹体等所引起的颜色,它与矿物本身的成分、结构无关。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他色”这样的一个概念,即使是学科非常相近的《宝石学》和《矿物学》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更何况两个学科之间关系较弱的《宝石学》与《核物理》之间的差异呢?

所以,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所有的概念固定在《宝石学》这门学科当中。 

第四,我们重温一下相关概念。

1、珠宝玉石:泛指一切经过琢磨、雕刻后可以成为首饰或工艺品的材料,是对天然珠宝玉石和人工宝石的统称,简称宝石。天然珠宝玉石包括天然宝石、天然玉石和天然有机宝石,人工宝石包括合成宝石、人造宝石、拼合宝石和再造宝石。对于天然宝石来讲,其命名方法是直接使用天然宝石基本名称或其矿物名称。下图为蓝宝石。

2、合成宝石:指完全或部分由人工制造且自然界有已知对应物的晶质体或非晶质体,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与所对应的天然珠宝玉石基本相同。在命名时,需要必须在其所对应天然珠宝玉石名称前加“合成”二字。下图为焰熔法合成的蓝宝石。

好了,相关的概念复习之后,我们就要一一对照了。

钻石是天然产出的,并且是可以制作成为首饰或者工艺品的材料,因此属于天然宝石之一,而且在实验室合成出来的钻石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天然钻石基本相同,所以将其命名为“合成钻石”,这一点基本上是没有任何争议的,无论是否具有宝石学基础的人们,都会同意这样的观点。

最主要的就是在于黄金的相关概念上。

首先,自然金是可以直接用作首饰的,如果不同意这样的观点,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自然金至少是可以经过简单的加工或者直接用作观赏石的,因此属于工艺品之一,所以自然金是符合珠宝玉石的概念的。看看下面这张图片,摆放在那里作为观赏石应该没有任何问题的。

其次,如果我们能够承认自然金是属于宝石的,由于自然金的化学组成变化相对较为复杂,常常含有Ag、Cu、Bi等金属元素,无论含有怎样的杂质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天然形成的金属互化物。无论化学成分变化怎样复杂,我们都能够通过一定的实验方法,模拟出来自然金的化学组成,那么与自然金所对应的物理化学性质都是相近的,这是符合“合成宝石”概念的。所以,我们实验室里面制作(无论是用何种方法、何种原料,本质都是从实验室制作出来的)出来的黄金应该命名为“合成黄金”。

第五,为什么我们不用“合成黄金”这样的概念呢?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应该承认,在《宝石学》这门学科框架下,实验室中、工厂中等任何地方制作出来你的黄金应该都是符合“合成宝石”的概念的,并且严格的命名方式就应该是“合成黄金”,但是,我们一直都没有用过“合成黄金”这样的概念,到底是怎样的原因呢?

我的猜想其实可以与珍珠进行对比。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珍珠首饰,几乎全部来源于人工的养殖,但是对于“珍珠”这样的名称,在国标中的规定,确是“养殖”珍珠的简称,也就是说,在我们日常的交易过程中,或者说珠宝鉴定证书中,如果出具的鉴定结果为“珍珠”,就是默认该珍珠为“人工养殖”。

其实这样的结果也是在日积月累的市场行为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也就是说,既然所有交易的珍珠都是人工养殖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强调它是人工养殖的呢?

对于“合成黄金”其实也应该是这样的一种习惯,我们所使用的所有的黄金、K金,其实都是在实验室中制作出来的,虽然本质上是“合成”的,但我们不会再去强调它的来源了。

第六,其实黄金与钻石仅仅是举例,他们代表的更多

在这篇文章中,黄金应该泛指所有的金属,包括铂、铱、铜、铁等任何金属,日常的使用,全部是“合成”的,但是日常的习惯,已经让我们不再去强调它们“合成”的基因了;钻石代表所有的宝石,包括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等所有的珠宝玉石,对于他们的概念,几乎没有任何的争议。

好了,关于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对于相关的概念还有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私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