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正在被自媒体一步步妖魔化! 最近,朴树又上热搜了。 事情是这样的: 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最后一期现场,节目录到一半时,作为嘉宾的朴树突然站起来,看了看四周,说,“我那个,到点了,我得回去睡觉了。” 然后朴树算是回家睡觉了 ,鸡汤博主开始加班了。 只要小朴师傅崩溃、痛哭、任性,第二天就有一批暖心鸡汤爆款文,形成“不心疼赞美朴树,枉为成年人”的盛景。 但这不是朴树第一次引发全民抑郁了。再往前说,他因为去年上综艺节目说自己“我这一段真的很需要钱”,结果,“朴树,你到底穷成什么样?”、“我知道你穷,没想到你这么穷”广泛流传,一个穷困潦倒但才华横溢的天才形象跃然纸上。他霎那间仿佛活着的梵高、卡夫卡、莫扎特,随时可能英年早逝,并且死时身无分文。 这种文章多读几篇,可能都会抑郁。 多年以来,朴树和窦唯都是娱乐圈里的仙人,稍微沾点人气,都能引发地震。窦唯出门坐个地铁都能上头条。 但是仔细一想,他俩真是挺惨的。人窦唯还活着,难道非让他飘着上街大家才满意吗? 多少歌手在台上唱歌动情流泪,怎么到了朴树这儿就“人生很绝望”了? 人们爱他,可能是因为朴树满足了我们对于“少年”的幻想。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做移情。我们在朴树的身上,给予了太多自怜自伤。不是朴树太脆弱,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不变”的朴树身上,有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现在消失殆尽的少年心性。 “消沉”的朴树,让我们想起初出茅庐的我们面对社会给予我们当头一棒的手足无措。而人到中年却在节目中哭泣的朴树,可能让更多的人想起了自己的前半生,五味杂陈。 而也许朴树哭的原因,可能只是也只是有他难以释怀的事,仅此而已。 每个框子里的中年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朴树。只是梦总会醒,鸡汤不能当饭。 朴树是有群众基础的。因为他平凡,真实,接地气,贴近我们的生活,以至于我们如此喜欢他。 但现如今的朴树又是不切实际的。他的音乐和生活都被无限放大,他的每一步被夸赞被盛誉,都成了欲加之罪。
朴树在采访中越说“我就觉得我没那么好,也没那么糟,我只不过跟大家一样,经历一个特别复杂的人生而已。”人们就越感慨,他可真是“虽然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啊! 可是朴树说的,可真是大实话。褪去“人设”的面具,每个明星都是凡人。朴树隐居在郊区,每天遛狗、写歌,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穷困潦倒。他可以骑着单车在城市里溜达,并没有“羽化登仙”。 我们喜欢超级英雄,喜欢某个明星,喜欢武侠小说里的大侠,都是人之常情。因为这些,代表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情怀”,毕竟人活几十年,谁也是不是没有故事的男女同学。生活这么操蛋,谁还不能发点感慨。朴树有权利哭,我们自然也有权利感慨人生。 不过抒发一天叫做“感慨”,抒发半辈子,那就是“矫情”了。与其每天在朋友圈里被朴树和自己感动,不如好好睡一觉,明天还是新的一天,生活还在继续。 至于任性,就别想了,不是朴树想成仙,而是人们想上天。朴树只有一个,你我看看就好! 写作是一种修行,给作者打个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