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零者 https://www.cnblogs.com/dump/p/8125539.html 目录:
什么是分布式架构? 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d system)是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软件系统,它有两个典型特点:
也就是说,在分布式系统中,用户感觉不到数据是分布式的,不知道数据是否分割,有无副本,不知道数据存在于哪个节点上。 简单来说:一个分布式系统中,一组独立的计算机展现给用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好像是一个系统似的。 如上图所示,分布式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用户提供服务,而整个系统的内部的协作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用户就像是指使用一个mysql 一样。 分布式架构的演进 (1)初始阶段架构 特征:应用程序,数据库,文件等所有资源都放在一台服务器上。 (2)应用服务、数据服务、文件服务分离 说明:好景不长,随着系统访问量的再度增加,webserver机器的压力在高峰期会上升到比较高,这个时候开始考虑增加一台webserver。 特征:应用程序、数据库、文件分别部署在独立的资源上。 (3)使用缓存改善性能 说明:系统访问特点遵循二八定律,即80%的业务访问集中在20%的数据上。 缓存分为本地缓存和远程分布式缓存,本地缓存访问速度更快但缓存数据量有限,同时存在与应用程序争用内存的情况。 特征:数据库中访问较集中的一小部分数据存储在缓存服务器中,减少数据库的访问次数,降低数据库的访问压力。 (4)使用“应用服务器”集群 说明:在做完分库分表这些工作后,数据库上的压力已经降到比较低了,又开始过着每天看着访问量暴增的幸福生活了。 突然有一天,发现系统的访问又开始有变慢的趋势了,这个时候首先查看数据库,压力一切正常,之后查看webserver,发现apache阻塞了很多的请求, 而应用服务器对每个请求也是比较快的,看来是请求数太高导致需要排队等待,响应速度变慢。 特征:多台服务器通过负载均衡同时向外部提供服务,解决单台服务器处理能力和存储空间上限的问题。 描述:使用集群是系统解决高并发、海量数据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向集群中追加资源,提升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使得服务器的负载压力不再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 (5)数据库读写分离 说明: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系统访问量高速增长的幸福后,发现系统又开始变慢了,这次又是什么状况呢? 经过查找,发现数据库写入、更新的这些操作的部分数据库连接的资源竞争非常激烈,导致了系统变慢 特征:多台服务器通过负载均衡同时向外部提供服务,解决单台服务器处理能力和存储空间上限的问题。
(6)反向代理和CDN加速 特征:采用CDN和反向代理加快系统的访问速度。 (7)“分布式文件”系统 和 “分布式数据库” 说明:随着系统的不断运行,数据量开始大幅度增长,这个时候发现分库后查询仍然会有些慢,于是按照分库的思想开始做分表的工作 分布式数据库是系统数据库拆分的最后方法,只有在单表数据规模非常庞大的时候才使用,更常用的数据库拆分手段是业务分库,将不同的业务数据库部署在不同的物理服务器上。 (8)使用NoSQL和搜索引擎 特征:系统引入NoSQL数据库及搜索引擎。 应用服务器通过统一数据访问模块访问各种数据,减轻应用程序管理诸多数据源的麻烦。 (9)业务拆分 特征:系统上按照业务进行拆分改造,应用服务器按照业务区分进行分别部署。 当然更多的还是通过访问同一个数据存储系统来构成一个关联的完整系统。 纵向拆分相对较为简单,通过梳理业务,将较少相关的业务剥离即可。 横向拆分需要识别可复用的业务,设计服务接口,规范服务依赖关系。 (10)分布式服务 特征:公共的应用模块被提取出来,部署在分布式服务器上供应用服务器调用。 分布式服务面临哪些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