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评论丨观展记:源·流—99件文物里的南京

 历史探奇 2019-12-02

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的特展源·——99件文物里的南京自今年9月26日开展以来,持续升温。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位于南北文化交汇碰撞,东西文明交融沟通的重要位置,其厚重的历史故事以及近些年来丰富的考古发现都为本次展览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本次展览以南京市博物总馆的藏品为主,兼具有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图书馆、镇江博物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高淳博物馆、南京大学博物馆、南京大学石头城考古队提供的珍贵展品,可谓是阵容庞大又璀璨。

朝天宫

展览入口

此次展览分为“形胜地、文明源、都会盛、佛道兴、风物雅、南京人”六个部分,整体展览以墨绿色为背景,眼部感官非常不错,设计上也十分用心,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封面的“源流”二字上所用星象取自这次展览的一件文物“绢地星象图”,在展厅的末尾还有数字化互动屏幕可以让观众更加细致地了解文物。下面就跟随小编的脚步来看看这次展览的设计和部分展品吧。

第一部分取名“形胜地”,“形胜”一词最是有东方美学韵味,柳永曾在《望海潮》中赞赏杭州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其实这“东南形胜”,亦可以是对南京春华秋实之高度概括。

进入展厅就能看到明代郭存仁的《金陵八景图卷》和明代文伯仁的《金陵山水册》。

一方面参观者对古代南京的山河秀丽有了更为直观和鲜活的体验,另一方面,以图卷之景与今日南京之景两相对比,不免又感叹沧海桑田,想象着历史的洪流是如何一步步改变塑造着南京。

第二三部分是“文明源”“都会盛”,下面又分别细分为 “探索自然”、“城市初现”、“京都遗韵”、“纵横四海”。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以时间线索布展的方法,展现了从新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明清南京的历史脉络,其内涵暗合了展览“源流”二字。

新旧石器时期,是人类探索自然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类学会了自然之物为我所用,从打制石器走向更为精致的磨制石器,从不断迁徙走向定居,农业出现,陶器制作日渐成熟,这些都是人类文明起源的点点星火。

南京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以汤山遗址最为典型,1993年12月,南京市博物馆和北京大学考古系组成汤山考古队,在汤山遗址发掘出两件直立人头盖骨化石和一枚直立人牙齿化石,两件直立人头盖骨此次放置于展厅中央。

北阴阳营文化是宁镇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1955—1958年由南京博物院进行了四次发掘,目前较为明确的北阴阳营文化遗址只有南京北阴阳营、高淳薛城墓地、南京南京西善桥太岗寺和江宁县昝庙等几处。

本次展览几种主要的文化皆有兼顾,不论是磨制石器的精雕细琢,还是各式陶器的巧夺天工,都能让观者一览古人的智慧和辽阔的想象力。

两千五百年前,南京地区开始出现了城邑,这些具有军事防御性的古城,是南京城市的开端。

春秋战国时期,南京有“吴头楚尾”之称,吴、越、楚三国纷纷在南京地区建造城邑,展开相互争夺。冶炼青铜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楚以青铜作为礼之重器,吴越则以青铜宝剑闻名天下(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越王勾践剑)

在这一区域展览的文物中,有一件造型奇特的陶三棱锥颇为抢眼,它出土于南京主城区最早的古城—越城遗址,形状颇像古埃及金字塔,关于它的用途到现在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席子的席镇(也就是压住防止席子移动的工具),有人说是路障。

还有一件是常常出现在小编的课本中,但小编从未亲自见到过实物的“买地券”

买地券是东汉中后期所出现的一种随葬文字材料,是象征性的证券,代表着墓内死者对于该块墓地具有不可侵犯的所有权,地券的内容主要是买地日期、面积、价值、地界、证人和证人报酬等。

此次展出的是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龙桃杖墓所出的买地券。东汉龙桃杖墓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长干里,地处大报恩寺遗址的范围内,这件砖质买地券外为六角柱形,内为中空圆形,五面皆刻有文字,笔画较浅,内涂朱砂,但是已经脱落。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孙权迁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南京建都史自此始,此后历东晋、宋、齐、梁、陈,“六朝”文化繁荣开花,至隋文帝“平荡耕垦”,六朝名都化为一片废墟。

南京市文物部门从1998年就开始对石头城进行调查和发掘,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六朝砖,而这一件又是如何从众多砖中脱颖而出入展的呢?

推荐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贺云翱在推荐语中写到:“该砖出土于南京清凉山六朝石头城遗址西北角一号城门北侧的包砖墙上。该砖的出土完全证明这座埋藏于地下的古城址正是史载212年由孙权在建业临江而立的石头山上建造的石头城。石头城代表着南京建都的开篇之作。

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政权,南京为都城,史称建康。东晋世家大族墓地和一些帝陵的发掘出土文物,都体现出了东晋墓葬自身的特色,也与许多文献相对照。

南京仙鹤观高松夫妇墓出土的东晋时期的蝉纹金铛,就印证了《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侍中、中常侍加黄金铛,附蝉为纹,貂尾为饰。”事实上,这也不是金铛第一次与大家见面了,在南京博物院去年底的特展“琅琊王—从东晋到北魏”中,策展人就图文并茂地为大家解释了金铛的装饰位置和功用。

到目前为止,南京地区经过考古发掘确认的世家大族的墓地包括北郊象山王氏,郭家山温氏、司家山谢氏等,此次展出的包括谢鲲墓志、王兴之夫妇墓志等,都是能象征世家大族墓主身份,又极大丰富了东晋历史文化研究内涵的文物。

宋朝南京作为陪都,一直到明朝,南京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在此基础上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明《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诏令编纂的集大成巨著,南京图书馆藏的这份残页让我们得以一窥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西晋、宋代、明代三把尺子同台亮相,反映出历朝历代尺度标准的一再变化,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变化,才有了“孔子身高到底几何”的争论不休。

明代黔国公沐叡墓出土的“黔宁王遗记”金牌,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唯一一件来自显赫家族的家传遗训,“务要尽忠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道尽了拳拳爱国之心,又传承了待人处事之态度。

“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被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誉为“元末明处最令人骄傲的国宝级文物”,内府梅瓶则反映出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内府烧造器物的精美程度。

从“京都遗韵”走向“纵横四海”,展览的视野一下变得开阔起来,作为四大古都中唯一位于南方的港口城市,六朝时期以南京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就十分繁华,这一时期来自异域的香料、珍珠、琉璃、水晶、金刚石纷纷涌入,原有的东方元素与奇幻的异域元素产生碰撞,便有了许多东西交融风格的器物。

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地的一件充满现代感的玻璃杯是罗马帝国3—4世纪的产品,榜葛剌椁在永乐十二年向朱棣进攻的长颈鹿被视为麒麟瑞兽而绣于官员服装上,国内最早的“钻戒” (来自琅琊王氏家族成员墓葬)在展厅的灯光下依然光彩夺目。

天鹿纹素缎补服

到了第四部分“佛道兴”,展览设计的精心,从一个火焰形券门开始。

相信杜牧《江南春》的那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江南佛教兴盛,发端于金陵。

六朝时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潜心崇信,一时间佛教勃兴,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的道教碰撞融合,同时又受到儒家思想之影响而逐渐中国化,哪怕是金陵几经兴废,佛教之脉仍然绵长。

这件釉下彩盘口壶上佛像和羽人的融洽就生动体现了外来佛教与本土道教的早期关系;关于青瓷堆塑罐的研究还在不断更新,这件器物的用途之谜也给看展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质疑空间。

此外还有全球最大的阿育王塔首次360度展出,这座塔塔身镶嵌宝石并雕刻佛像、经文,其内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等珍贵佛教圣物,观众可以俯身看清塔上的每一个细节,只是可惜灯光原因小编并未能拍到满意的照片。

第五部分“风物雅”是小编颇为喜欢的一个部分,它展出的文物更加深入寻常百姓家,从香炉、铜镜、首饰、鸡首壶等生活用品,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市井生活的精致与南京这座城市流淌的风雅。

在这一部分中,观众可以看到六朝人对香炉的喜爱,出门必焚香熏衣,固然有遮盖身体气味装裱自己一用,但仿佛也有一种仪式感在其中。

一套完整的嵌宝石金头面(所谓金头面是指古代妇女以簪、钗、坠等首饰插戴头部的整套头饰),技法高超,价值连城,放在今日,只怕也是艳羡了许多的珠宝爱好者。

吴经提梁壶,一方面让宦官这个明朝的重要群体走入观众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中国人一把茶壶的快乐。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回到了“人”身上,展出的这件“陶塑人面像”,大眼高鼻梁、双耳招风,是迄今为止南京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陶塑人像,也被认为是“南京人”的祖先。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生活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居于城市。”古往今来,人一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人们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推动了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人的流动带来了物质文化的交流,造就了群星闪耀的各大文明。

前人沉淀了历史,后人又必将从历史的沉淀中明辨善恶真伪,就这样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发展。将“南京人”作为展览的尾声,大概也是为南京的未来送上美好的祈愿。

展览名称:源·流——99件文物里的南京

展览时间:2019年9月26日—2020年1月5日

展览地点:南京市博物馆

参考资料:

[1]《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中国考古学:两汉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南京市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龙桃杖墓》,南京市博物馆,考古,2009年第1期.

[4]“源流—99件文物里的南京”展馆文字,南京市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