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35岁,依然抗拒婚姻等无谓的约束!”那些不被催婚干扰的女孩有多酷?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2-03

上月底,新一季的《奇葩说》开播,果然不负众望,继续精彩纷呈,继续让人耳目一新。

在这场综艺节目中,有的人看到了高手对决、神仙打架的震撼,有的人听到了段子手、网红抖机灵说笑话的欢乐,而我却莫名被那个叫陈佳凝的新奇葩惊到了。

令我惊讶的,不是她时刻强调的个性,不是她在表示出来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也不是她对辩论对手——大学教授储殷的各种藐视加人身攻击,而是她站在舞台中央,一脸傲娇地宣称:

我崇尚自由,迄今我三十五岁依然抗拒婚姻等无谓的约束。

“我35岁,依然抗拒婚姻等无谓的约束!”那些不被催婚干扰的女孩有多酷?

尽管有人质疑:

不结婚就等同于崇尚自由吗?

但她散发出的那种“我大龄,我单身,我骄傲” 的自信和洒脱,确实令我刮目相看。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超过35岁依旧单身的姑娘,最不愿聊的话题就是婚姻。

不知陈佳凝的父母,听到她的这番评论作何感想,但大多数家有大龄单身女儿的父母,如热锅上的蚂蚁般焦虑又着急,

“我35岁,依然抗拒婚姻等无谓的约束!”那些不被催婚干扰的女孩有多酷?

1

闺蜜丹丹是个很优秀的女孩子:“211”高校研究生毕业,市政府公务员,有房有车,聪慧美丽,今年35岁,单身未婚。

她从未把单身未婚当回事,但她的妈妈王阿姨却为此愁得夜夜失眠,每次被别人问及女儿的终身大事,她就又生气又羞愧。

眼看着同龄人都升级成了奶奶姥姥,而自家闺女还未着落,王阿姨越来越唠叨丹丹找男朋友,结果母女俩一见面就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到最后,丹丹干脆不回家住了,就连春节都选择出国旅游。

对父母催婚这事,丹丹说:

我也希望能早点结婚生子让父母安心。可结婚又不是去菜市场买菜,随便选个好的付钱就能带回家。

结婚是找个对的男人共度一生,如果不是对的人,婚后生活一地鸡毛、鸡飞狗跳,还不如一个人过得自在快活。

在子女结婚这件事上,父母们表现得狂热又焦虑,女儿们却表现得理性而淡然。

父母不明白,从小到大,学习、工作从未让自己操心的女儿,怎么在婚姻大事上让自己如此操心。

女儿不明白,从小到大,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最淡定的父母,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却焦虑到失去理性。

“你再不嫁人,以后成高龄产妇生孩子都难!”

“你再不嫁人,别人都说你眼光太高才成剩女!”

“你再不嫁人,以后我们死了,连个陪你的人都没有!”

这是大龄单身女性最常听到的几句话。婚姻这件事,在催婚父母们眼中,结婚嫁人就是人生的头等大事;而在单身的女儿眼中,人生选择千千万,结婚是重要选项却不是必要选项。

代沟横亘在两代人的生活中,像一块坚不可摧的花岗岩,看似光滑平顺,却冰冷坚固。

2

当成本、收益、价格等经济学概念开始走进普通人的心中,人们逐渐用经济学的思维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如果有人告诉你结婚找个伴比单身一人能创造更多的收益,你会相信吗?

他认为结婚是有收益的。

首先,是身体上的收益,可以拥有长期而稳定的性伴侣。

其次,是物质上的收益,比如共同拥有或者租住一套房子,省去租房的成本。

再次,是未来的收益,两个人共同抚养教育好一个孩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家庭投资,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

最后,是精神上的收益。这不仅仅针对精神伴侣(Soul Mate)而言,更是对风险规避机制而言。

人生不易,生活残酷,现代人压力太大,当一个人在外遭遇各种挫折和痛苦,回到家中,若有个伴侣能够安抚你、照顾你,你就可以避免深陷痛苦无法自拔的风险。

上述观点,有的人觉得俗不可耐,有的人却觉得句句在理。而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是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加里.斯坦利.贝克尔,他在自己的著作《家庭论》中阐述了这种思想。

这种理念变相地道出了催婚父母的心声:“你结婚生子老了才有依靠呀!

但社会学家却无情地揪出了这一观点的缺陷。经济学领域,每个人都被设定为理性经济人,却忽略了现实中的人们都是带着感情过日子,不能完全做到理性而理智。

“我35岁,依然抗拒婚姻等无谓的约束!”那些不被催婚干扰的女孩有多酷?

婚姻的背后,若没有深厚的感情做支撑,完全奔着经济利益走到一起,当婚姻中遇到诸如“家务活谁干?”、“回婆家过年还是回娘家过年?这些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的琐事,两人无法达成共识,吵得天翻地覆、天昏地暗之时,婚姻所能带来各种的收益远远抵不上心灵上的创伤。

这就是大龄单身姑娘们不将就、不妥协的原因——人生路漫漫,若婚姻不能“锦上添花”反而处处添堵,那情愿骄傲地孤单一辈子。

一位学者曾说:“经济学关注资源配置的效益,社会学关注资源配置的关系。”

婚姻不是交易,爱情不是买卖,用社会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婚姻的基石,也许更能理解单身姑娘们的初心和本意!

“我35岁,依然抗拒婚姻等无谓的约束!”那些不被催婚干扰的女孩有多酷?

3

大龄单身女子最不愿面对的时刻是什么?

过年被催婚的时候。

她们最不愿回答的问题是什么?

“你什么时候结婚?

今年过年前,SK-Ⅱ拍的一部微纪录片《为什么她们不回家过年》在朋友圈刷屏。

春节,是中国人心中分量很重的一个节日。在这个喜气洋洋、张灯结彩、阖家团圆的节日里,多少人坐大巴、挤火车、赶飞机,跨江过河、翻山越岭只为赶回家中和父母亲人团聚。

但片头却出现了一句醒目的话:

大多数单身女性对回家过年感到彷徨。

面对镜头,纪录片中的女子表示:

“过年是一种负担,是一种压力。”

“回家的主题已不再是团圆或是我终于回来了,而变成婚姻、婚姻、婚姻。”

“他们(父母们)并不知道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而这些女子的父母们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女性,我认为还是传统一点生儿育女,就不会整天想着做什么大事。”

“她就是性格独立性太强,我们不希望她去打拼,女孩子打拼很累的。”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单身女性,面临同样的催婚困境,真实又压抑!

时代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导致父母和女儿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如何跨越这道鸿沟?如何让父母理解单身女孩们的想法和决定?如何才能走出催婚的压抑?

片中的女孩们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用书信的方式邀请父母到一个中间站见面。

当父母与女儿见面的那一刻,所有的隔阂似乎开始消融,所有的心结慢慢打开。

大龄单身没有错,但社会的偏见却让父母们承受了很多的压力。时光已经走到了2019,在科技上,我们可上天拍月球背面,可下洋探索最深海沟。但在观念上,很多人依旧活在“寂寞嫦娥独自一人,孤零零在广寒宫多凄凉” 的时代。

“我35岁,依然抗拒婚姻等无谓的约束!”那些不被催婚干扰的女孩有多酷?

生态系统理论有一种说法,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都会受周围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的影响。

大多数催婚父母们的生活圈子真的很小,那是小城里、小镇上。出门就是街坊邻居、亲戚熟人。在左邻右舍的寒暄中,在七大姑八大姨的过度关心中,难免受环境所影响,被世俗所牵绊。

而很多单身女性在大城市打拼,那里高楼林立,灯红酒绿,那里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行色匆匆的人们只关心房租会不会涨、年终考核能不能达标,很少有人去关心一个大龄单身女孩为何不结婚。

4

很多人告诉我们:

成长就是不断向生活妥协的过程。

但总有一些人不愿妥协,不愿将就。日本国民台NHK曾经推出一部纪录片《7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这部纪录片堪称单身大龄女青年如何养老的教科书。

“我35岁,依然抗拒婚姻等无谓的约束!”那些不被催婚干扰的女孩有多酷?

纪录片讲述了7位年龄从71岁到83岁不等、抱团养老的老姐妹们的养老故事。她们中除了一人单身离异,其余6位终身未婚。

这些老奶奶年轻时都是职场上叱咤风云的“白骨精”。当青春不在,年华老去,一直单身却热爱生活的她们并不恐慌。

一个叫村田幸子的老奶奶退休后,开始招募和她一样有经济实力、心态年轻、性格开朗的老年单身女子加入养老团。

后来,她们一起旅行、一起看烟花、一起喝下午茶,遇到生病就通过房间的呼叫系统向邻居求助。这样的养老生活即使没有诗情画意,也绝对和凄凉悲惨无关。

有人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大龄单身的容忍就越高。”随着社会养老制度的不断健全完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直努力奋斗的大龄单身姑娘也许会活得更自信、更有底气。

世界很大,人生很短,没有非结婚不可的年龄,只有非结婚不可的感情。那些自信努力、无畏催婚的姑娘们真的很酷!

“我35岁,依然抗拒婚姻等无谓的约束!”那些不被催婚干扰的女孩有多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