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理人生】這一生,甘爲癡人

 老沔城人 2019-12-03


【哲理人生】

這一生,甘爲癡人


    人生一世,難得一癡。

    癡,chi。

    猶記賈寶玉第一次在《紅樓夢》裏出場時,曹雪芹便說他「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得知林黛玉沒有玉,罵罵咧咧便摘下那勞什子狠命摔去,衆人驚慌去撿,又見他哭得淚流滿面,口中振振有詞:“家裏姐姐妹妹都沒有,單我有,我說沒趣;如今來了這麽一個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可知這不是個好東西……”

    癡者,情不知所起。瘋癫若斯,豈知這怡紅公子本就是顆多情頑石,一生衷由女兒癡。如今我輩久居城市,見慣了巧言令色曲意逢迎,不修不飾嬉笑怒罵者寥寥無幾,哪還看過甚麽癡人?

    何爲癡人

    癡者,大智也。魏晉阮籍,身在亂世卻“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時而大醉伶仃,時而又攜琴大彈《酒狂》,興致到了,還會在曠野間放肆大叫,時人謂之無爲傻呆,卻不知他是有意以癡避禍。癡人癡語癡行,輕名輕利輕官。有時,癡亦是明哲保身。

    癡者,志堅也。蒲松齡有雲: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有些人一生碌碌無爲,往往是因爲沒有真正癡迷的愛好。正所謂“性癡其志凝”,性子癡迷的人,必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至于那心志之苦、體膚之餓、筋骨之勞,誰怕?

    癡,有癡的自在;癡,有癡的清閑;癡,有癡的智慧。君子當有一癡,或心系山林,手不釋卷,或坐看茶煙,玩物養志,如此安樣品性,自與凡夫俗子相別。

    癡人爲何

    癡于山林,得自在。漁樵深山也好,瓊樓玉宇也罷,癡情山水的人,往往以天爲被,以地爲席,其身必不囿于方寸,其心亦勘破滾滾紅塵。想那“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醉時問過青天明月,閑時夜遊月下竹柏,雨天賞過山色空蒙,走得疲了,便道一句“此間有甚麽歇不得處”,既是身心的隨遇而安,也是人生的豁然開朗之態。

    癡于卷冊,不孤獨。季羨林曾寫:我兀坐在書城之中,忘記了塵世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廣,宇宙之大,此時卻仿佛只有我和我的書友存在。書房,是紅塵中拂出的一片淨土。人坐其中,耳不聞外事,心無旁骛,或揮就翰墨,或臨帖觀書,若是能在辭章間覓得幾位知音,管得他貧富貴賤、長幼高低,且與蒲佬說說鬼話,和孫武鬥鬥兵法,跟李杜談談詩家,縱使人生苦短相見恨晚也無妨。

    癡于茶煙,話詩意。南宋陸遊一生與茶結緣。生于茶鄉,曾爲茶官,他愛國,亦愛茶。二十幾歲,一本《茶經》寄平生;四十二歲,喜見柳暗花明一村;六十八歲,聽鐵馬冰河入夢來;八十三歲,升爐火,起茶煙,“重補茶經又一篇”“他年猶得作茶神”。如此茶詩,一生便作了三百余首,當論曆代詩人之冠。且他吃茶不僅講究“小竈燈前自煮茶”的雅興,還自創“吾兒爲我轉雲團”的分茶爲消遣。癡茶若此,不是陸羽後人,甚是陸羽後人。

    癡于玩物,可養志。周作人先生說:“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誠然,一個人年輕時,有愛好,有愛物,這很重要。或是藏幾枚頑石,盡聽秋雲;或是擺幾件拙器,方寸見大雅;或侍弄幾株花草,折花怡情……閑來無事,和它們說說話,又或者只是靜靜凝神遐思,物我兩忘,亦自得空明。

    對人癡,難免寂寞;對物癡,則易守本心。是故君子遊心于物,物我之間,是一眼萬年,是不舍晝夜。懂了造物之美,便是懂了玩物之樂,明白了格物致知,才能稱得上玩物養志。

    青山不老,卷冊在案,茶煙已燃,玩物可待。這一生若是心無所寄,到哪裏都是在流浪。人活一世不過百年,你且幾時歸去,做個癡人?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