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郑板桥为什么喜欢竹?不仅画竹还写竹,千磨万击还坚劲

 mengk4fz0yyf5h 2019-12-03

竹这一植物,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常用以自比的植物,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竹子,人们喜欢它,不只是因为它的用途广泛,还因为它身上表现出来的气节。竹子跟一般的植物不同,它在地下酝酿气势酝酿了很久,四年才长三厘米,从第五年之后,便每天节节高升,以三十厘米的速度生长,它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最佳代表。破土而出后,它挺直的生长,颇有宁死不屈的意志和品格,人们最喜爱的,也就是它的这种风貌。竹子是挺直的,亦是谦逊的,还是不卑不亢,潇洒处世,像君子般,屹立世间,孤芳自赏。

历代文人对竹子的喜爱,就不用一一道出了,苏轼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们不仅喜欢在生活中使用竹制品,也喜欢画竹,更喜欢咏竹。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说起梅花,想到的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只开”;说起兰花,便想到屈原;而说起菊花,便想到那“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而说起竹,最先想起的,就是郑板桥。郑板桥是清代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为什么说郑板桥是竹的代表呢?因为他以画竹出名。

郑板桥一生中只画竹、兰、石,他的诗书画,后世称为“三绝”。清代郑板桥为什么这么喜欢画竹呢?这就不得不说道竹子顽强而执着的品质了,他常常在画完竹子后,在上边题诗,所以郑板桥不仅画竹,还写竹。从郑板桥的题画诗《竹石》中,可看出竹子的品质,也能看出诗人的品质,托物言志,托的是竹子的顽强和坚韧,言的是自己的刚正不阿和铁骨铮铮。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将竹子这一植物拟人化,“咬”是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作者没有描写竹子生在青山上的情景,而是展现竹子与大自然抗争,不畏艰辛,顽强的生存的精神。整句没有一个字提到竹,但已经把一个坚韧挺拔的竹子的形象展现出来了,作者将竹子拟人化,不只是为了更好的称赞竹子,还有利于借竹子比喻人。

“立根原在破岩中”,竹子的根牢牢地扎根在岩石中。竹不是孤立生长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在岩石中生长的竹,是风竹。翠竹之所以能够傲然挺立,是因为他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中。竹子和岩石是郑板桥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有时候岩石是竹子的背景,有时候又相反,在这一首诗中,竹子和岩石是一个整体。没有岩石,竹子就没有了挺拔的姿态,没有竹子,山就不再是青山,作者在这一句中展现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根系足够深,力量才更加的强大。

既然诗人是托物言志,那竹子相比就是高尚君子,顽强意志的象征,而所谓风竹,“风”就是恶势力的代表。在恶势力的打击下,竹子依然能够傲然立世,“千磨万击还坚劲”,经历了千万种磨难和打击,竹子依旧是坚韧的。“千磨万击”,更显得竹子的从容和自信,还有它的无所畏惧。“任尔东南西北风”,不关你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竹子都这般挺立在岩石之上,仿佛在宣告着自己的誓言:我是不会倒下的。

在诗人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只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而是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在那狂风中,显得更加的令人敬佩。诗人笔下的竹子,不单单是一棵植物,还是诗人自身高尚人格的化身,每一根孤立在岩石中的竹子,都倾注了诗人的理想和人格。诗人不正像竹子一般,在险恶的环境中,“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也是郑板桥画竹如此出名的原因,画的是竹,画的也是他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