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斋志异》故事之十一——宅妖

 快乐老年435 2019-12-03

鬼怪神话类故事传说有一种常用的比拟手法,那就是把人的生命和形象植入给人类常见的但是没有生命的物体,这一点在《聊斋志异》也是比较常见的,就比如今天所要说的故事:

《聊斋志异》故事之十一——宅妖

图片源自互联网

原文:长山李公,大司寇之侄也。宅多妖异。尝见厦有春凳,肉红色,甚修润。李以故无此物,近抚按之,随手而曲,殆如肉软。骇而却走。旋回视,则四足移动,渐入壁中。又见壁间倚白梃,洁泽修长。近扶之,腻然而倒,委蛇入壁,移时始没。康熙十七年,王生俊升设帐其家。日暮,灯火初张,生着履卧榻上。忽见小人,长三寸许,自外入,略一盘旋,即复去。少顷,荷二小凳来,设堂中,宛如小儿辈用梁秸心所制者。又顷之,二小人舁一棺入,仅长四寸许,停置凳上。安厝未已,一女子率厮婢数人来,率细小如前状。女子衰衣,麻绠束腰际,布裹首;以袖掩口,嘤嘤而哭,声类巨蝇。生睥睨良久,毛森立,如霜被于体。因大呼,遽走,颠床下,摇战莫能起。馆中人闻声毕集,堂中人物杳然矣。

《聊斋志异》故事之十一——宅妖

图片源自互联网

翻译:长山县李公,是刑部尚书李化熙的侄子,他家里经常有怪异现象出观,一次,李公见厅上有条长板凳,呈肉红色,非常光滑细腻。他因为以前没有见过这东西,所以走近摸了摸。随即,板凳随手弯曲起来,和肉一样软。李公吓了一跳,拔腿就走。边走边回头看,那东西四腿挪动起来,渐渐地隐入墙壁中去了。

又有一次,李公见墙壁上竖着一根白色细长的木杖,非常光滑干净。他走近用手一扶,木杖便软绵绵地倒下,像蛇一样弯曲地钻向墙内,好一会儿才看不见了。

康熙十七年,有一个书生王俊升在李公家教书。一日天黑以后,刚点上灯,王俊生穿着鞋躺在床上。忽然看见一个小人,只有长三寸多,从门外进来,转了一圈就又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小人拿了两只小凳来,放在堂屋正中,像小孩用高粱做秸秆的玩具一样。又过了一会儿,两个小人抬了一口棺材,也只有四寸多长,放在两只小凳上。还没放置好,又有一女子带领几个丫环佣人进来,都像先前小人身材一样的大小。女子身穿孝服,腰扎麻绳,头裹白布,用袖子掩着嘴,嘤嘤的哭泣,那声音就像大苍蝇叫一样。王俊生斜着眼偷看了很长时间,吓得毛骨悚然,浑身像霜打了一样凉。因而大叫一声,急忙往外跑,可是却跌倒在床下,浑身颤抖,爬不起来。当馆里的人们听到喊叫声一起跑进来看时,屋里的小人和小物品全都已经无影无踪了。

故事讲完了,我想说一说为什么神话鬼怪小说常用拟人,将没有任何生命的物体赋予生命甚至人的形态、想法、能力。

《聊斋志异》故事之十一——宅妖

图片源自互联网

其实这一切就像是小孩子的过家家,作为每个成年人不可或缺的童年部分,各位小伙伴应该都有类似的经历吧。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幻想自己是另一种角色,过着另一种生活,有的是听故事听的,有的是看电视看的,不过不管怎样,似乎小孩子很喜欢这样的游戏,这或许是人的一种天性,而这种天性到成年了之后似乎也并没有消退。

由于成年人有了行为认知,再像小时候那样过家家的做游戏,似乎觉得并不妥当(除了拍戏以外),再加上有了识字写字、组织语言的能力,所以成年人往往把心中所想的角色扮演的过程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拿文字记录完成,这可能就是大人世界中的过家家。甚至古代那些不会识字写字的成年人,在语言组织的能力成熟之后,也可以只用一张嘴编故事,听的人多了,口耳相传,就形成了各种文字记录或者没被记录的传说。而这一切的根源,或许就是在于成年人世界没有消退的角色扮演过家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