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庸古堡 | 追随拜伦的足迹

 非亲似亲fhf 2019-12-03

我的头发已灰白,但不是因年迈,也不是像某些人那样骤感忧惶,一夜之间变得白发斑斑;我的肢体已佝偻,但不是因劳累,漫无尽头的歇息耗尽了活力,是地牢的囚居把它摧毁。因为我一如其他的死囚犯注定与明媚的天地绝缘,身上戴镣铐,门上有铁栏。仅仅是因为我父亲的信仰我就在这里受禁,渴望死亡。

——拜伦《西庸的囚徒》


        在瑞士的日内瓦湖畔,有这样一座古堡,它从罗马时代就矗立于此,经历史打磨,坐看人间潮起潮落。

背景介绍

古堡于1150年前后首次见诸史籍,13-14世纪时,这里是意大利王族萨伏依家族的领地,著名建筑师梅尼耶被萨伏依二世伯爵聘请设计改造成避暑的行宫。16世纪,伯尔尼人占领此地,将其改造成军火库和监狱,并对其进行了重新的装饰。直至1798年沃州革命(Vaudois Revolution)后,西庸古堡才正式成为公众财产。


       19世纪浪漫主义时代,西庸城堡因在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雨果(Victor Hugo)以及大仲马(Alexandre Dumas)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中登场而为人所知,而真正令古堡广为人知的,则是英国诗人拜伦(Lord Byron)。

        拜伦曾在1816年来到西庸城堡参观,有感于这里的历史而创造出《西庸的囚徒》(《the Prisoner of Chillon》)这首不朽的诗篇。

       进入城堡内,我们随着指示路线来到了地牢部分。透过栏杆和窗户,阳光下的日内瓦湖折射成蓝绿色的光,显得地牢更加充满神秘色彩。当年的囚徒,也是这样看着湖水的起落,听着水浪拍打岩壁的声音,在这里度过昏暗无光的生命的吧。

         这里曾于1530年至1536年间囚禁过日内瓦的独立主义神父弗朗索瓦·博尼瓦(François Bonivard),也是由于此,拜伦才感慨写下著名的长诗。


         往前走没多远,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个处置犯人的地方,身边胆小的小伙伴都不敢多做停留就匆匆而过。据说这里曾经最多关押了上百名囚徒,经过这里时,不由得就想起了阿兹卡班与吓人的摄魂怪。


         传说中诗人拜伦当年参观时留下的签名,这最早的'到此一游',引来了之后无数游客的效仿。

         参观完地牢部分,就能够顺着路线指引来到上层萨伏伊贵族曾经居住的房间,与底层的牢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甚至还保留着当年简陋的厕所。

         城堡内的风景与长廊,一眼望去,灰白色的墙壁与黑棕色的木质结构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唯有草木之绿,添加了生命的鲜活气息。

        攀爬楼梯途中的拐角处遇到这样的兵器与金属士兵,在向游客诠释着这里曾经军事要塞的作用和痕迹。


        城堡内现有的自酿红酒,不妨买上几瓶和朋友品味一番。

       最后,于城堡顶部俯瞰宁静的日内瓦湖,这片水目睹了西庸古堡历史上的波折与变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