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效的教学,需要师生共处同一个认知频道​

 garyhyz 2019-12-03

具体来说,同样是教同一学科的人,实际上对同样的学科会有不同理解,特别是自己的成长过程、学得的情感因素等等,还有自己的认知角度、学科内容的概念基点、学科的体系与内部关系等等,这些因素会从根本上影响自己的教学逻辑、教学的效果预期、教学设计等等。即便是被某些领导或权威强迫使用或自己努力使用某些教学方法,实际上仍会是貌似而神不似,有时教学的效果还不如自己的率性而为的原来的教学效果。

另外,师生之间的不同成长逻辑、家庭物质与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别是对学科的认知角度和学科的体系都会有很大的不同的假设,这都会带来教与学双方在频道上的差别,进而带来了很多很多的不同预想和假设。

简而言之,每个人的学科的角度与逻辑模式,包括与自己所有经历的对接上,至少50%以上传承了其师者对其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是建立在双方共鸣在一个频道基础上的,而一个人对“理想”的学科成长模式,80%以上会把自己的成长模式为基础的参照。所以,特高智商或特高学科倾向智商的教者来说,很难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接纳相对弱一些的学生的学业的,说起来好像这只是态度和方法的问题,但更深层的东西是双方是否具有共同或接近的学科体系模式和成长模式的共鸣,即频道共处的可能性的问题。

所以,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methodology, approaches和methods等等),必须保证师生双方同在一个认知频道上,即同样的认知逻辑、学科逻辑和学科认知逻辑的前提下才可能是有效的,试图只改变所谓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缘木求鱼的逻辑。

纵观学业的成长,小学三年级以前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积累式的直观内容,而且大都是可以直接验证的,所以,师生之间很容易在同一个频道上。但是进入小学四年级后,特别是进入高中后,学得的内容含有更多抽象和系统,且与具体和现实间有着复杂的不对应或机械的关系,这就让交流双方看起来是在一个频道上,实际上非常可能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假象会掩盖师生交流困难,于是师生更加貌合神离,特别是是习惯于情感交流的师生关系,这种与认知交流无关的干扰,更加掩盖了学生学科成长的问题。

进一步看,能教好某一类认知频道上的一群孩子的老师,非常可能的是面对另一群体的孩子时束手无策。如果适应新的群体,这看起来只是方法的改变或更加认认真,但更多的是改变自己教师头脑中原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重新梳理或改建,从而使自己达到与新的一群孩子的共处同一个频道。用一句我这个年龄习惯的表达方式来说即是,没有灵魂上的改变,不可能有真正的行动上变化,更不可能取得起真正的成绩。

总体来讲,教与学的双方存在着“道不同,教则不通”的道理,这里的道是频道的道,不是天道的道或是道义的道,因为一般的教学内容还涉及不到如此玄虚的层面。

在具体的课程上,把五六十个孩子交给同一个老师,这着实让老师无能为力,首先老师的头脑不可能同时有多种认知模式和心智模式,即便是有了几乎所有学生需要的模式时,课堂上也不可能同时呈现出来。想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在某一个小说或电影中有一定的可能,打造一个偶尔的课堂也是可能的,但是在一个完整的学科的每一节课中,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大都很少注意自己的认知模式、心智模式和成长模式。一般的情况下,学生会把自己学得好与不好的原因归结到自己的学习能力,而不是没有想到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以与老师共频道这个前提的。可怜的是,孩子们也没有这种可能的选择条件,但是我想如果家长们、老师们也同时意识到这个问题时,一方面会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也会引导孩子们努力发现自己并有目的的调整自己或加强自己的主动学习。

总之,老师遇到合适的学生,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而学生遇到合适的老师,除了事半功倍外,更主要的是会有很好的自信,从而会构建起美好的人生期待。所以,最好的老师是努力改变自己的灵魂,即对自己原有已经自以为是的学科模式,加上不同的学科模式——有这种意识和能力的老师才可能是最好的、具有灵魂水平的老师。同理,一个好的学生也要有这种适应意识和能力,因为这种能力会让一个人更好的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同时也标志着这样的孩子将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合作能力,这也是未来的领导力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能找到与更多人的共处频道,并能与更多的人形成合力。

上述的逻辑,完全可以用在生活中,例如在看似很好的情侣或是夫妻,实际上只是表层的相近,而不是在同一个认知频道,于是两个人并不幸福,更不能携手成长了。在工作中,看起来能力差不多的人在一起工作时,常常是沟通不畅,合作成本高都是这个原因,这方面的作用远远大于职场竞争的副作用。

 有的人的确会有相对宽一些的频道能力,这可能是一个人做成大事的最重要的因素,然后才是在频道上的成长能力。一个找不到频道的人一定是没有用武之地的英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