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有一种友情,叫王昌龄和李白

 360QAQ 2019-12-03

还有一种友情,叫王昌龄和李白

文章来源:长安处处有唐诗 作者:深山含笑

还有一种友情,叫王昌龄和李白

友情与爱情、亲情一样,

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

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尤其是真正的友谊,会令人受益一生。

还有一种友情,叫王昌龄和李白

如果要问什么才是真正朋友,真正的友情?

那么李白会说:“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王维会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会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真正的朋友,是知心的,会彼此惺惺相惜,互相理解和挂念。

真正的友情,是尽管两人相隔千里,却温情常在。无论千山万水多么遥远,友情长存。

还有一种友情,叫王昌龄和李白

寄心明月,惺惺相惜

王昌龄和李白的缘分要追溯到开元年间。王昌龄一生仕途不顺,官低名气高,而且交友也十分广泛。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由岭南北归。在前往襄阳拜访老友孟浩然途中,经湖南岳阳,认识了李白。两人都是颇负盛名的诗人,一见如故,于是在桌前一聚,酒杯一捧,便结下了交情。

王昌龄写下《巴陵送李十二》一诗。这个李十二就是李白,古人喜欢用排行称呼人以表示彼此亲近。如白居易称呼元稹为元九。王昌龄称他的老友辛渐为辛二,此处他称呼李白为李十二,可见两人交情的确不是像普通朋友那般浅薄。

巴陵送李十二

唐·王昌龄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还有一种友情,叫王昌龄和李白

诗中的巴陵即今天的湖南岳阳。两人相逢相识于巴陵,既然有相逢,那么必定会有离别。

王昌龄送别了这个比他年轻许多的李白,山长水远,因为离别的心情萦绕,感到秋城也失去了颜色。日暮,蒹葭又苍苍,仿佛朋友走后,到处是一片单调,一片孤寂。

还有一种友情,叫王昌龄和李白

或许因为两人都有相同的苦恼,官场上不尽人意;或许是两人趣味相投,热衷于游览祖国的大山大水,喜欢豪情,喜欢自由与狂放;又或许是各自被彼此的才华横溢吸引,发自内心地欣赏对方,崇拜对方……无论是什么缘故,总之王昌龄和李白,是名副其实的好朋友。

王昌龄和李白,在仕途上都有各自的不顺。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朝廷以“不护细行”,即以王昌龄在生活细节上不检点为由,将他贬至龙标,担任龙标尉。

王昌龄被贬了,可是他认为自己是纯洁无辜的,这样的贬谪理由,实乃荒诞不经。“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内心一片苦闷的王昌龄,向其好友辛渐倾诉,并表明了自己洁白纯净的志向。

当然王昌龄内心深处的低落和无奈,也被另一个人读懂了,理解了,安慰了。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王昌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还有一种友情,叫王昌龄和李白

好友要去的地方,是遥远的。李白把心中对好友的思念、同情与理解,寄给这天上的明月,让它们随风送至好友的身旁。

那风里月里,是不尽的关怀与同情,是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见证,是浓浓的情意!

千里万里,一往情深

在爱情里,一个人为了所爱之人走遍千山万水,从始至终跟随对方是常有的事。而在一段友情之中,也会有追随。苏东坡和陈季常之间就是这样的友情。

陈季常名慥,字季常,其父为陈希亮。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苏东坡在凤翔府任签判的时候,陈希亮身为当地知府,其官职高于苏东坡。

陈希亮和苏东坡是同乡世交,两人之间也有许多渊源。与陈希亮一起任官的同时,苏东坡也因此结识了他的儿子陈季常。在往后的相处中,陈季常越来越欣赏苏东坡的为人和才华,而苏东坡也很喜欢与之交往,常常互相玩笑。

例如苏轼在《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一诗中,写到: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这两句诗诙谐幽默,倒是把陈季常(自号“龙丘居士”)因为害怕妻子的管教而常常出现心惊胆战的情况生动地描绘出来。苏东坡拿自己的好朋友开玩笑,当然心中是毫无恶意的,反而体现了他与陈季常之间亲密的关系。

还有一种友情,叫王昌龄和李白

但他们之间,最令人感动的,还是那接近于“生死相随”的陪伴和无私的帮助。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四十来岁的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押往黄州。前往黄州途中,苏轼看到梅花开了,触景生情又赋诗一首。

梅花二首(其一)

宋·苏轼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还有一种友情,叫王昌龄和李白

被贬的路上,苏东坡是孤寂的,苦闷的。东风无情可吹石裂,梅花开着是没有趣味的,因为看花的人无心欣赏,梅花落了,反而又给自己添了更多的离愁别绪。

仕途上的不如意,旅途中的寂寞孤独,无不让苏轼感到内心空虚,并且渴望情感上能有所寄托。

机缘巧合的是,苏轼在岐亭附近碰到了陈季常。陈季常也是个好客之人,他不仅不嫌弃戴罪之身的苏东坡,而且还请他到家里住了五天。被盛情款待的苏轼,心情自然而然地舒畅了许多。

这几天的时光,足以让苏轼和陈季常彼此了解,然后深交。

还有一种友情,叫王昌龄和李白

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后,陈季常多次前往看望。苏东坡在黄州的日子,首先在物质上基本属于自给自足,他自己动手开垦田地,种植食物以满足自己的生活。就连自己的房屋住所,也是苏轼一手修建的。而身为东坡好友陈季常,也很热情地参与到苏东坡的生产活动中,给了他很大的扶持和帮助。

但真正的好朋友,更多的是能给彼此带来精神上的交流和支持,是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趣。陈季常之于苏东坡,恰恰是如此。陈季常在当时很有名气,黄州很多人想宴请他,但他一概不见,却乐意跑到苏东坡住所里去,和他一起喝酒畅聊,作诗论画。

后来苏轼被赦离开黄州,送行者众多,过了慈湖(在湖北黄石)登船后,众人都散去了,只有陈季常不舍得走,从湖北一直送到了江西九江。

“七年四月,余量移汝州,自江淮徂洛,送者皆止慈湖,而季常独至九江。”

如果不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不是彼此之间情深义重,不是从始至终的挂念,陈季常又怎会送行苏轼一程又一程,不忍离去。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不过友情,不会因为两个人的相隔千里,而忘记对方。在之后的岁月里,无论苏轼走到哪,陈季常总会前往拜访。

1094年,命途多舛的苏东坡被贬到了广东惠州。惠州在当时就是瘴疠遍野的蛮荒之地,环境极其恶劣,往而难复。陈季常放心不下这个故友,写了好些信说要去看他,但苏东坡不愿陈季常千里奔波犯险,每次都是回信劝阻。

可是苏东坡又何尝不想见到这个故友?两人交情之深,相隔之远,思念之浓,他也渴望在这穷乡僻壤的他乡之地,能有一个知心的朋友在身旁,哪怕是短暂的叙旧也好。

苏轼正是出于对朋友的关心和爱护,才不愿让他奔波万里抵达这个环境恶劣的惠州。

还有一种友情,叫王昌龄和李白

这就是世间上难得可贵且真诚深厚的友情吧!

对方有难,自己愿意尽力帮助,两肋插刀。

有欢乐,愿意和对方分享;

有痛苦,会得到理解与安慰;

无论相隔多么遥远,都会彼此支持和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