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边款的衍化和发展

 lj0279 2019-12-03

边款,即刻在印侧(或顶部)的文字。犹如书画作品完成后的署名、题跋、书款样,篆刻作品完成后亦应落款。款识对于作品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印章边款的产生和形成,可溯源至商周。人们把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统称为“款识(读志)”。细分起来,“款”与“识”又有字的阴、阳,和在器物上位置的不同。阴文凹入者称为款,阳文突出者称为识:款在器外,识在器内。印章也延用了这种称法。但因其位置多在印的侧壁,故称“边款”,“边跋”或“印跋”。

篆刻边款的衍化和发展

左官徒实

印章边款的内容,也受古代器物款识的影响。古代器物的铭文多是记载制作意图,使用范围,制造年月等等。古代铜器多为集体制作,款识中很少有制造者的姓名。但在陶片、砖瓦文中却偶能见到。民国初年在广州东山寺贝底西汉瓦窑遗址出土的南越残瓦片上有“左官徒实”,即左司空令内的“徒”,名叫“实”的所作:“左官卒㝡”, 即身份为“卒”名“㝡”的所作。

篆刻边款的衍化和发展

左官卒鼠

而吴天玺元年(公元276年)的砖上有“天玺元年太岁在丙申荀氏造”的字样。在碑志中署名者,如《西岳华山碑》有“郭香察书”与“刻者颖川邯郸修”的字样,印章边款的内容,可能是从古代器物的款识衍化来的。

篆刻边款的衍化和发展

印章的边款究始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古铜印侧偶有凿字的,如长方铜印“万石”日侧刻有“正元三年”四字(正元是三国时”高贵乡公曹髦的年号)。目前所见到的最1在官印背上凿年号的始于隋唐,此风延续明清。1971 年在南京江浦县黄叶岭发掘的,代张同之墓。根据墓志记载,张同之字野夫,官司农承知滁州。卒于庆元二年(公元196年)。墓中出土方复斗形两面印,大的一面刻“张同之印”,小的刻“野夫”二字,四侧刻“十有二月”、“十有四日”、“与予同生”。“命之日同”的篆文。

篆刻边款的衍化和发展

元代赵孟顺的“松雪斋”、“天水越氏”二印均刻有“子昂”二字的边款。但因当时的印材多为铜,很、象牙、犀角之类的坚硬物质不易刻制。文人的印章多是自己书篆,请工匠代为镌刻,故边款在当时还不太盛行。般认为 “刻章署款,始于石印之后。文、何两家,署款之最著者,然与书丹勒碑无异”(陈豫钟“澄碧珍赏'印跋)。文彭对边款的刻法,先用毛笔书写,再用双刀刻成,充分体现了书法的笔情墨意。如“琴能依松玩鹤”印的边款字里行间笔势连绵,显得雍容华贵。

篆刻边款的衍化和发展

何震则开创了单刀直切法,即不用书写, 喝 中 直接在印石上切刻,- 元何舒威 刀刻成画。 强调以刀代笔的效果。如“笑譚間气吐霓虹”的边款 有影(10-6图),以单刀落石,铿锵有力,笔势清晰,结体错落有致,天趣自然,给人以高古拙朴之美感。

篆刻边款的衍化和发展

边款的书体真草隶篆均有,其风格往往与作者的印风、书法造诣相一致。如丁敬以切刀技法开创了“浙派”篆刻艺术风格,也把这种刀法运用到刻边款上来。切点代画,使何震开创的单刀刻款法更趋完美。所刻边款参差错落,意态跌宕,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险绝于平方之内。楷书款纵横自由,行书款奇险古拙,为人所称道。如“阿同”印的边款

篆刻边款的衍化和发展

据说吴让之刻款,是用三面有刃的尖刀,信手顺势直接“刻”,行气连贯,酣畅流动。如“蓋平姚正铺密定”印跋。

篆刻边款的衍化和发展

对边款最富有创造性的要数赵之谦,他首创了以魏碑书体刻阳文边款,还别出心裁地把佛龛造像、马戏杂耍、走普及山水画等入印款。从多方面汲取营养,大大丰富了边款的内容,对边款艺术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篆刻边款的衍化和发展

篆刻边款的衍化和发展

近代篆刻大师吴昌硕也有大写意人物、佛像、仿砖瓦文等形式的边款。用刀猛锐,笔力雄健,笔画上粗下细,横不平竖不直,刀笔浑融,风韵别致,古朴险绝,气势雄伟。

篆刻边款的衍化和发展

篆刻边款的衍化和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