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今天,人们喜欢用“五谷丰登”来形容丰收。五谷即黍(shǔ)、稷(jì)、稻、麦、豆,在商代已经具备。 当时农具仍然是以木、石、骨、蚌质为主要原料制成,包括铲、锄、镰和刀等。在一些商代遗址内,也发现了青铜制农具。 商代耕种的一般程序:在二月选择耕地,然后清除草木,继之开垦荒田,翻耕土地,整治田垄,施肥播种,灌溉,除草治虫,最后收获。 青铜制农具 商代 商代甲骨文所见主要谷物 商代甲骨文所见农具 甲骨文中“年”字就像一个人肩负着禾,表示禾生长成熟后被人收获。禾的生长期可被用来计时,这就是“年”的时间含义。 在商代遗址中发现有窖穴,一般挖掘较深,修造比较讲究,其中有些应该是用来储藏粮食的。商代酒器比较流行,证明当时剩余的粮食会用于造酒。 石制农具,商代,河南新安玉梅水库出土 商王和贵族都非常重视农业,甲骨文中有商王对农业进行占卜询问的卜辞,涉及求雨、询问收成、亲自视察耕作和农作物等的内容。 石镰为河南安阳出土,蚌镰为河 南郑州出土。刃部多为锯齿状 甲骨文中的“田”字,是商代田地的形象写照。同时,甲骨卜辞中还能看到关于公田的记载。公田由氏族的人力或族众集体耕种,收获交给王室贵族作为一种赋税。 石斧 商代 河南安阳四盘磨出土 畜牧业、渔猎业和手工业 商代的畜牧业兴旺,称为“六畜”的马、牛、羊、猪、狗、鸡都已具备。甲骨文中有一次祭祀用千牛的记录,反映当时畜牧业具有相当的规模。 渔猎工具有镞、弹丸、网坠等。出土的动物遗骸包括象、犀牛、熊、虎、豹、野猪等,还有各种鸟类以及青鱼、鲤鱼、鳖、龟、河蚌,海产有鲟鱼、鲸鱼、海蚌、海贝等。其中绝大部分应是渔猎收获。 商代手工业分工明显,包括金属铸造业、陶瓷业和纺织业等。 金属铸造业以青铜冶铸业为代表,在当时属于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直接由王室控制,为王室服务,属于官府手工业。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 商代 1939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商代遗址出土了多种青铜制的礼器。工具类有斧、凿、锯、刀、锥、钻等;兵器有戈、矛、刀、镞、钺。另外还有车马器、建筑构件等。 陶制容器“将军盔” 商代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俗称“将军盔”的陶容器,主要用于浇铸熔化的青铜液体。 另外,在不同商代遗址中发现的铁刃铜钺,所用的铁来自陨石。这显示在商代,人们不仅初步认识并使用了陨铁,而且掌握了锻打和铸接铜与铁的技术。 铁刃铜钺 原始瓷尊 商代 1953年河南郑州出土。高岭土做胎,施青绿色釉,体饰方格纹。 陶器是商代的日常用品,尤其白陶的制作工艺已达到了高峰,种类繁多。值得注意的是,白陶产品造型和纹饰都模仿当时的青铜礼器,是专供王室贵族使用的贵重物品。 商代的纺织工具主要是纺轮,而且有专门的织机织出复杂的花纹图案。 包裹青铜器的纺织品痕迹 商代 1953年安阳殷墟大司空村出土 商业 考古发现,商代用贝数量较多,已经发现铜贝和海贝,其中以海贝数量最多,在万枚以上。 在商代,用贝殉葬或祭祀比较普遍,少者数枚,最多者数以千计,甚至有些死者口中还含有贝。 甲骨文所见人担着成串的贝的形象 着装玉人 商代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贝的来源受到地域限制,拥有特殊价值,可算是原始货币。在商代早、晚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鲟鱼鳞片、鲸鱼骨、海蚌、大龟、玉等,有些并非本地所产,有的产地相距遥远,其来源除了进贡之外,还很可能通过商业贸易交换而来。 鲸鱼骨 商代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玉蚕 商代;1953年河南安阳殷墟大司空村出土 交通 商代已出现道路,车是主要交通工具。在殷墟遗址中发现数十辆属于商代晚期车的遗存,大体属于木质结构,由车架、车舆和车轮三个部分组成。 商代甲骨文中车、舟的象形字 马车坑、商代、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出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