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当年学习的校舍

 曾大霖 2019-12-04
廖sir

2019-06-19

  这是学校1969~1980年时期的平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校能作教室使用的主要建筑物,有占地面积较大仅两层高的平山堂和科学楼;还有占地面积较小,仅三层高九间课室的新楼;在东北面标注为宿舍楼的是一栋4层的小楼房,主要作为军宣、工宣的办公用房和临时居住用房,所以叫“工农兵楼”。该楼房与平山堂靠越秀中路的一部分至今仍然保留而未被拆除。
        学生活动场地主要有200米的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围起来的足球场;平山堂南面亦有个小操场,场内有一个篮球场,上课时间主要是作为小学部学生上体育课使用,北面大礼堂前面有两个蓝球场(其中东边的一个填高作防空洞使用);大礼堂属平山堂其中一部分,内有一个舞台,可作集会和表演使用,亦作为羽毛球队的训练场地;大礼堂的东边有一块水泥空地,叫溜冰场,实际应叫焊冰场;在学校的西南面有一个25米×15米的游泳池,游泳池的北面是省教育厅属下的幼儿园;另外还有一些极破旧的平房(也曾作课室使用)。

  中山四路的旧校门,亦是学校的正门,但这个门较小,周围被民居包围,所以平时都关闭,師生都从越秀中路的后门进出学校。

  这是1982年(58周年校庆时)拍摄的中山四路的学校正门。

  这是从越秀中校门进入学校的校道。当时景堂院还没有收回来,故有一堵墙,墙面作宣传黑板使用。

            平山堂,从小学部操场进入平山堂的其中一个主要入口。

  平山堂南面的部分主立面图。

  越秀中路校门口北面的平山堂立面图。当年何老师和禤校长就住在二楼的一角。整个二楼靠越秀中路的一部分(南边)都是家属宿舍,称作教工宿舍的“东村”;二楼的另一半(北边)是学校当时的图书馆位置。

  在小操场拍摄的平山堂东南面立面图,上层是中学部课室,下层是小学部用的课室。

  在小操场拍摄的平山堂南面正中的立面图,两棵高高的槟榔树衬托着平山堂,更显平山堂年代的古远。

  在小操场拍摄的平山堂西南面立面图。在学校还是中山大学的年代,鲁迅先生就曾在平山堂二楼的课室讲学。

  这是平山堂西南边二楼单身男教师宿舍“西村”的立面图。当年陈章盛老师、陈树本老师和我都曾在此居住,用两米高的木板作间房板,只有一个公共澡房。

        平山堂二楼的西北面是小礼堂,一般作老师集会使用。

  平山堂的二楼,只有中间南北走向两边作课室使用。

         平山堂二楼的平面分布图。东南面是教师家属宿舍,从东南边楼梯上二楼进入;东北面是图书藏馆,从东边楼梯上二楼进入;西南面是单身男教师宿舍,从西南边楼梯上二楼进入;西北面是小礼堂,主要作教师集会使用,从西边楼梯上二楼进入。

        平山堂占地面积大,学校的大部分课室都在平山堂内。

  这是平山堂西面靠南的部分立面图。地下左边有个出入口可进入平山堂首层和二层,当年学校搞紧急集合时,平山堂内相当多的学生都从这个小门口出来到大操场集合。

  这是平山堂西面靠北的部分立面图。地下最左边是音乐室,存放所有当时学校的管乐器。二楼就是小礼堂,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这小礼堂作《农工政策》的演讲。

        若平山堂不被拆除,可能亦被作为文物保留。

  这是平山堂北面的大礼堂,李豪章老师正在指导学生羽毛球队训练。

        大礼堂当年可供三营共24个排的師生,约1300人集会使用,不过师生只能盘腿坐在水泥地面上。

  羽毛球队在大礼堂训练。

  大操场北面的科学楼。

  科学楼仅两层,平面图呈长方形,首层都全部作课室使用,二层的东面是物理仪器室和实验室;北面是化学和生物仪器室,其余基本都作课室使用。

  这是科学楼的南边侧视图。三楼天台有个小房间,叫“仙人洞”,是学校的广播室。

  这是科学楼的东南边侧视图。东边有几张水泥乒乓球台。

这是科学楼内首层中间的假石山。

  大操场西北面的新楼。

  新楼北面立面图,新楼北面正对中山四路校门。

新楼南面立面图,共三层,仅九个课室。

         学校羽毛球队成立一周年时在大操场的合照,背景就是新楼。

        当年,广州市成立羽毛球业余中心体校,没有从我校挖走一个队员。其后在市级的羽毛球比赛中,我校组织两个队参赛,结果把冠、亚军都夺回来。

  这是大操场一角。整个操场包括一个泥地足球场及200米的4条环形煤渣跑道。由于场地不足,100米的直跑道与部分200米的环形跑道重合。环形跑道西边弯道旁边树阴下围墙内,是省教育厅幼儿园。

  游泳池围墙及泳池的门口。

  这是游泳池,仅25米x15米,整个泳池仅有7条泳道。在广州市区内的中学,有泳池的学校并不多见,跳台的后边是更衣室。

        图中,在2号跳台上,准备跳水出发的是郑凯民同学。

  由于泳池漏水,泳池经重新加固改建,并贴上马赛克,漂亮多了。首层更衣室保留,二层~六层作为教师宿舍。

  篮球场。这是冯平山的儿子冯秉芬参观学校时,路过这个水泥地面的篮球场。篮球场位于科学楼的东侧,大礼堂的正北面。这个篮球场当时是学校内最好的篮球场。

        远处篮球架后面的平房,由于课室严重不足,这些平房亦曾作为课室使用。

  篮球场的东面还有一个废弃的泥地篮球场,后来战备需要填高变成防空洞。沿这防空洞再往前走就是军宣、工宣办公的“工农兵楼”。

  学校的运动场,除了篮球场、羽毛球场和大操场外,还有平山堂前面小学部用的小操场及大礼堂东侧的很小的水泥溜冰场。

        学校当时还未曾收回“景堂园”,总面积不足40亩地(约26640平方米)。对于市中心中学来讲,占地面积还算可以,但学生人数在广州市是仅次于广雅中学的学校,最多的一年近五千人。学校课室破烂、陈旧,且严重不足。故后期必须安排一个级组6个班去工厂学工,两个级组12个班去分校学农,共计18个班大约近1千人外出,甚至还用上一些破旧的平房才免强能安排学生上课使用。当然,老师的办公室就在一些小平房里凑合着使用了。

        在艰苦的条件下,省实的老师仍然坚持教书育人,认真参与教学改革实践,培育一批批学子走向社会,为教育事业作出毕生贡献。

        省实有句名言,“今天我以省实为荣,明天省实以我为荣”。省实学子永远怀念培养我们成长的学校,感恩培育我们成材的老师。

        今天的省实,校舍更大更美,先进的教学设施更完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实践丰富多彩,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勇于创新的育人传统始终不变。愿省实的明天更辉煌,师生情深永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