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首词被誉为“孤偏盖全宋”,更是千古中秋第一词

 常有理 2019-12-04

来源丨喜马拉雅APP康震的精品课《康震品读古诗词》

北宋有一个大吃货,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闲暇无聊,嘴里又馋,便亲自下厨研究烹饪,发明了中外闻名的“东坡肉”。

他就是身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和著名词人的苏东坡。他的这首词《水调歌头》更是千百年来最著名的一首中秋词。

这首词被誉为“孤偏盖全宋”,更是千古中秋第一词

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的由来:苏轼思念弟弟

这首词严格来讲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词前的一篇小序,再就是词的正文。这篇小序,短短的十五个字交代了词的创作背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子由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当时苏辙在齐州,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济南市担任掌书记,而苏轼在密州。

密州和齐州相距两百多公里,在古代这也是一个不短的距离。

熙宁九年的中秋夜,苏轼非常欢快地饮酒,喝得铭酊大醉,一直喝到第二天天亮,然后写下了这首词。中秋的晚上为什么要喝酒?为什么要写这首词?序里说“兼怀子由”,因为他思念自己的弟弟。

这首词被誉为“孤偏盖全宋”,更是千古中秋第一词

正因为这种种分别,以及苏轼在密州为官时遭遇的种种不快,使得苏轼在这样一个中秋的夜晚,引发了无穷的感慨。

《水调歌头》的上片:苏轼借词抒发情怀

前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般被认为化用了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这是个天文学问题,苏轼这样问有意义吗?或许从天文学上讲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从文学上是有伟大意义的。苏轼这样设问,实际上是为了说出他的心事。

后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们常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苏轼其实是借着这样的发问,来抒发自己忧伤的情怀。

这首词被誉为“孤偏盖全宋”,更是千古中秋第一词

紧接着三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意思是我想要乘着清风走了,去哪儿呢?想要到天上的宫阙去,但是又担心天上的琼楼玉宇太过寒冷。

上片的最后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瞬间,苏轼感觉自己不知道在天上,还是在地上。

上片作者的发问,实际上只是想在醉意阑珊中寻找到一个聊以解嘲的答案。

在词的上片,苏轼仿佛是想要追寻着某种希望,但是却又丢不下人,丢不下兄弟情分。

《水调歌头》的下片:苏轼开解自己

这首词的下半片的头三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非常巧妙地描写了一缕月光,从天上宫阙,从琼楼玉宇开始,照向红色的楼阁,又照在了窗户上,最终照到了这个不能入眠的人身上。

这个人是谁?就是苏轼自己。在这一瞬间他好像是在慢慢地开解自己。

接下来两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说不应该再埋怨了,人世间的事情哪有那么圆满?不可能月亮在任何时候都会像今晚这样又圆又大。

由此引出了千古名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有缺才有圆,有悲才有欢,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

这首词被誉为“孤偏盖全宋”,更是千古中秋第一词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奇妙的组合,最开始苏轼好像在埋怨人世间的总总不快,好像是在埋怨自己,为什么与弟弟近在咫尺却不能团圆?

但是在一瞬间,他好像又用人世间的温情化解了自己的埋怨之气,在一瞬间懂得了人世沧桑,离别都是合理的,而且此事古难全。

词的结尾两句他说得很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没有办法和弟弟团圆,那么只好借着这千里月光,传递自己对亲人的一片钟情。

这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安慰。但人生本就无奈,又怎能要求有一个完满的人生呢?

所以,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这个夜晚,苏轼并没有因为思念而走向疯狂。相反,这个夜晚是如此的丰厚充实,平静温和,饱含着人间的深情与智慧。

这首词被誉为“孤偏盖全宋”,更是千古中秋第一词

这个夜晚,我们走进一个东坡的中秋,这里有东坡式的语言,东坡式的领悟,东坡式的深情眷恋与潇洒气派。

人生到底有多么长久?让我们自己来回答吧,永远有多远?月光有多远?它就有多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