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北大博士,我懂你的心 方刚 这几天,“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找到后拒见病危老母”的消息刷屏,留言区自然一片谴责之声。我们仿佛又找到一个不孝之子的典型。 看到这个故事的第一瞬间,我就想到曾找我咨询过的一位河南男孩子。 这个男孩子生长在河南的一座小城,父母都是中学老师,从小把全部的热情放在他的身上,培养他成才。他也没辜负父母的期望,考入北京一所名校。对于高考大省的河南考生来说,这有多么不容易,大家都清楚。 但是,来到北京之后,大学四年,他一次也没有回家。虽然,北京到河南的距离,远远近于失联北大博士从美国亚特兰大到中国的距离。 这个河南男生,大学四年间,曾两次试图自杀。后来,靠着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以及专业的心理辅导,活了下来。但他仍然拒绝回家看父母。 他对我说:和父母相处的18年,也是忍受他们的家庭暴力的18年。父母自以为是的对他的爱,在他的感受中全是对他的暴力。他感谢自己能够在这个暴力中活下来。但是,再也不愿意见父母了。“我宁愿他们没有生下我,也就不用承受他们给我的那么多伤害了。他们给我的,他们也都剥夺了。我不欠他们的。” 听起来很冷酷,但接触受父母暴力的孩子多了,我真的能够完全理解他。 我曾带领过两期原生家庭承受暴力者小组,小组成员都是小时候在父母暴力中长大的成年人。许多组员已经三十多岁了,提起父母给他们的伤害,仍然会全身发抖,泣不成声。一位组员,在小组进行中,终于有力量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说:“从今我们断绝母女关系,再不往来!” 近日关于家庭暴力的报道很集中,但是,都是在关注伴侣暴力,几乎没有看到关注父母对孩子暴力的情况。但父母对孩子的暴力,特别是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暴力,普遍性,以及对孩子的伤害性,在我的专业经验中,是非常严重的。 当然,其它国家也不缺少。 几年前看过美国一个报道,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在养老院中独自生活多年,没有儿女看望,去世后,四个儿女却联合在报纸上发布声明:庆祝她终于走了,她一生都在伤害着我们…… 许多父母会说了: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怎么可能对孩子伤害很深?第一,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许多父母爱自己甚于一切;第二,并不是所有父母都会爱,爱而不会爱,有时不如不爱;第三,太多父母们以为的爱的方式,对孩子实际上是控制与伤害。 父母对孩子的暴力,也包括家庭暴力的所有形式:肢体暴力、精神暴力、行为控制、经济控制、性暴力。 中国父母,非常喜欢控制孩子,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严重的时候,这就是精神暴力。 有父母会说了:我也打过孩子,骂过孩子,为什么孩子不恨我?我的儿子小的时候,我也打过他,骂过他,虽然次数很少。当我懂得那不是管教,而是暴力之后,曾向他认真地道歉。他的表现,在我看来似乎真的不记恨我了。后来我明白了,如果他真的不因为暴力记恨我,那是因为我给他的温柔的爱更多,疗愈了创伤。 但是,我看到非常多的人,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温柔的爱,得到的全是伤害。 从家暴咨询的角度,我们也会说:这些父母也是原生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我们应该恨暴力行为,而不是施暴者个人;我们应该放下恨,继续向前;……但是,从小受暴长大的孩子,能够理解和做到这一步,也是需要在专业的心理辅导中成长的,不是说一说就可以做到的。更重要的是,你想放下过去了,但如果父母的暴力仍然一直追着你不停,你又怎么办呢? 我不知道那位失联北大博士和他的家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这个新闻让我联想到了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暴力。 失联北大博士与家人的最后一次通话,媒体报道是父母要钱,他拒绝给钱。我们却没有办法听到他的声音,也许那时真的没有钱,也许那个电话里他被恶毒地咒骂过? 人的本能是亲近有血缘关系的家人的。如果能够绝决地做到二十年不联系,这背后是怎样的创伤呀?想一想也是令人全身发冷的。 当然,也有人会说:父母再伤害你,毕竟给了你生命,你也应该尽责任。这又让我想到那个河南男孩子说过的:当你每一次靠近他们,都被他们用刀刺得鲜血淋漓,你还怎么靠近他们呀?! 失联北大博士在被问及是否会回来看望病母时,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这被许多人解读为冷漠。如果他真如我的直觉,是一位受家暴的孩子,他这句话就不是冷漠,而是最大程度地不在舆论面前揭露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暴力的严重性,一直被我们的社会普遍忽视着。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的人生都被伤害了。 放弃暴力,让暴力在我们这一代终止,到时候了! 2019年12月4日 (如果您想了解如何从父母的暴力中走出来,推荐我带领两期原生家庭受暴者小组后写的书:《和家暴创伤说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