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为何被清廷处决?

 网洛书城 2019-12-04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金圣叹被杀之前,家中两个小儿子前来看望。儿子见父亲披头散发,立于囚车之内,不由得嚎啕大哭。金圣叹却说:“哭有何用,我出个对子你们来对”,他沉吟片刻,吟出上联:“莲子心中苦”。可看儿子一直在哭,根本没有心思对对联,金圣叹不禁叹道:“莫哭了,我帮你们对下联吧,‘梨儿腹内酸’啊!”

上联的“莲子”即“怜子”,下联的“梨儿”即“离儿”,对仗工整,妙到毫巅。感父子阴阳永别不舍之叹,动人心魄。

充满矛盾的金圣叹

大才子金圣叹诸多离经叛道、恃才傲物的轶事,各种杂本、笔记多有描写,在此不再赘述。若总结起来,金圣叹的一生,其实是内心充满了冲突矛盾的一生。

1.金圣叹生于明末,目睹了当时的官场积弊,心中充满了对贪官污吏的刻骨怨恨,这从他对《水浒》的批语中随处可见。

2.金圣叹久在江南,亲身经历了清军入关后对江南百姓的镇压与杀戮。他评杜甫诗三绝说:

是受群盗毒?是受官军毒?谁坐殿上?谁立殿下?试细细思之。

当他得知顺治帝对他的才学赞赏有加时,曾激动的想要出仕,但最终也丢掉了幻想。他在为《唐才子诗》写的一则评语中写道:

深悲国破家亡又不得死之人,诚不知其何以为活耶?

可见金圣叹对满清朝廷,一直采取的是不合作的态度。

3.金圣叹才高八斗,恃才傲物,但是心中也一直有着不得人赏识的积郁之气。所以在清朝初年,吴下学社、讲学盛行之时,他遨游学林,开坛授课,成为一时翘楚。廖燕说他:

每升坛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以上三点,当可以解释金圣叹参与“哭庙案”之必然性。

哭庙案发生前的江南政治形势

1.早在明朝中后期,我国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工商制造业繁荣昌盛,却遭受到明朝当权者的横征暴敛。从那时起,江南地区的抗争风暴,一直没有停歇。1601年和1602年,苏州织工两次起义;1616年,松江农民暴动,砸了大地主董其昌的家;1623年,颜佩伟等五人又在苏州暴动。

清兵过江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城也惨遭屠城一日,“杀人万计、积尸如陵”,这种情况下,顾炎武等人奋起抵抗,给清廷的统治带来很大的威胁。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刚刚夺取天下的清朝政府的重点监察对象。

2.明末清初,吴下讲学、建立学社的风气非常昌盛。这其中既有明朝遗民活跃其中,又难免会掺杂许多对清廷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政策的议论。其时,满清的文字狱已经有诸多实践案例,所以清廷对江南文人的诸多活动,已经有所警觉。

3.哭庙案发生在顺治十八年,其时,顺治驾崩,康熙主少国疑,鳌拜嚣张跋扈,三藩各怀鬼胎,郑成功与张煌言的大明“余孽”进攻江南,刚刚被击退,正是各方神经最为紧张,政治上最为敏感的时刻。而恰恰在此时,“哭庙案”发生了。

哭庙案的原委

哭庙案的缘起,是因为顺治十七年,吴县县令任维初一上任便动用武力追索欠款,“受杖者皆献血淋漓,不能起立”,甚至有百姓被活活打死。而他却在次年“入常平仓,每石米取七升三合,统计得千石,付县总吴行之粜(卖)焉。”任维初的恶行,彻底激怒了素有反抗精神的苏州人。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按照当时的礼制,国丧期间,各省都必须设立已故皇帝的灵位进行哭临。每当此刻,地方主政者们都是战战兢兢、深刻惕厉。因为一旦在礼仪制度上有所欠缺,就要面对朝廷严惩。可就在此时,金圣叹带领一干江南文人,闯进苏州巡抚衙门的哭临现场,控告吴县县令任维初,为民请命。

可他们却不知道,任维初粜粮的原因,就是因为苏州巡抚朱国治的公然索贿。据《苏州府志》记载,任维初事发后,见人就说“朱抚院要我银子,故此粜粮”。而国治此人,在苏州任上一向搜刮无度,人称“朱白地”。金圣叹他们告到了始作俑者的门上,能有什么好果子吃?

更严重的是,在金圣叹一干文人进入哭临现场之后,又有一千余民众跟进。

且千余人,呼号而来,皆欲逐任县令者也。

这事儿就闹大了。朱国治立即下令逮捕为首的十一人,其中就包括金圣叹。并且从政治的高度,罗列了三大罪名:

其一,震惊先帝之灵, 罪大恶极。

其二,目无朝廷, 声言殴打朝廷命官。

其三,写匿名揭帖, 图谋不轨, 违反朝廷律令。

更阴险的是,朱国治又给金圣叹等人加上了“通海”的罪名(勾结郑成功),最后上报朝廷。

这样一份事发江南核心地区的案情,在政治形势极为敏感的时刻呈上,清廷自然会采取高压措施,以此打击江南文士。最终以倪用宾、金圣叹为首的十八人被判死罪,七月十三日立秋,在南京三山街执刑。

此案一成,名士凋零,士大夫的意气顿时萎靡。自此之后,吴下讲学立社的风气,几乎完全断绝。

总结

总结金圣叹的死因,他那恃才傲物、矛盾冲突的性格,注定了他不可能视任维初这等贪官的胡作非为于不顾;苏州人民抗暴的传统,注定了这场冲突必会到来;其时高压敏感的政治态势,注定了这场冲突不会草草收场;朱国治等贪婪酷吏的手段,则成为最后行刑者手中的那“一把刀”。正所谓环环相扣,把一代鬼才裹挟其中,成为那个时代可悲可叹的牺牲品。

十二年后,朱国治被吴三桂所杀。其尸身被吴三桂手下将士分而食之,骸骨无一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