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太行的万种风情(三)

 mengk4fz0yyf5h 2019-12-04
作者简介:韩达,男,河南省焦作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发表出版社科专著《人类的情绪》,长篇小说《传道红尘》《菩提树》、散文集巜守望理想》《心上的风景》等文学作品;1982年毕业于新乡师范学院,曾在警察、律师、公务员等岗位上工作;现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焦作市作家协会主席,河南理工大学云台山文化旅游学院院长。

东太行的万种风情(散文)

韩达

相对于已去过的山岳型景区,东太行的特别之处在于,十几公里的景观步道有三分之一是山腰上悬空的栈道。无论是投资之额度,还是施工之难度,都是少见的。漫步其上,让人的目光可以远无阻断。视线穿过缭绕的行云,思绪也飘得悠远。我想起二十年前,在地处南太行的云台山景区修筑的步道。有一处景点与这里很相似,连同身边的石英砂岩,以及道旁的古树,和那些永远长不成材的灌木。而相差之处在于,云台山是白手起家,而东太行是锦上添花。云台山仅有的一处砂岩地貌,是作为“精华盆景”推给世人,而在东太行,除了个别山峰顶层为石灰岩之外,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山峰都由红色石英砂岩构成。近观,如妙手丹青涂布;远望赤壁丹崖,如屏如画。借用明代诗人乔宇之诗“岩半花宫千仞馀,遥观疑是挂空虚。丹崖翠壁相辉映,纵有王维画不如”来状入目之景,一点亦不为过。

迂回山脊、悬空山腰的观光步道,如丝线连珠,将东太行十二景串在一起,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唐人李贺描写汉代少年秦宫服饰的诗句,我很想借来一用。

数峰林立。如果把张家界的群山喻为雨后春笋,那么东太行的山则像放大了无限倍的蘑菇——因为细观其状,山峰都不太尖锐,每座山峰连接处反倒显得平滑。尽管入眼的风景多是粗线条的,但却能给人以极大的震撼。那诱惑令人难以承受,更难以抗拒。正像这伫立于崖壁外的“太行一柱”,高逾百米,直擎九霄。自古燕赵多壮士。天柱如剑,望之在夏日的阳光下,那棱角分明的轮廓偶尔闪出一道光晕——当年,易水河畔的荆轲,只身刺秦,发图亮剑,那一刻闪出的寒光,该不会与这光晕相似吧!

在东太行,每一处景点都是上好的去处。通往“云端茶庄”的云际栈道,人行其间一侧倚断壁,另侧临绝壑。如果没有身边的古树及远处的莲花山作参照,真的疑似九天之外了。这里伸手可触蓝天,挥臂能拂流云浮雾。景区别具匠心地在通往天脊长城的路上,人工打造了一处绝景,通过数节水泵接力,扬程近千米把洛水河水抽到山顶,然后下泻成瀑,形成“天瀑升烟”的壮观。在炎炎夏日,让人顿生“夏日之寒”的清凉。

在一片原始次生林中穿过天脊长城,已是午后。山阶在古树中弯折,至天脊揽秀处,倚烽火台石栏望远,万千山景奔入眼底,看群山竞秀,似互不相让。脚下的两山连接处,正是刚走过的一段林中步道。正是当地人所谓“南雄北秀中间险,一段长城连两端”的最低处那段,也是沟通东西常社川和门道川的咽喉,史载70多年前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多次从这里往返八路军战地医院为受伤的抗日将士治病——眼前之景,叫人浮想联翩。东太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的李牧、白起、苏秦等,再到后来的各代“英雄豪杰”,来过此处吗?

行至海拔1428米的北高峰,但见天蓝得深邃,云白得刺眼,整个天空纯净得如同经过雕琢。一块酷似船帆的巨石,伫立在布满了海浪一样波纹的平台上,醒目的指示牌上写着“一帆风顺”四个红字——不知道是哪位聪明透顶的朋友,为它取了这么贴切的名字——我很乐意接受这个寓意深远而又不失优雅的称谓。我流连这里一山的雄浑,同时也沾了一身的豪气!尽管从小在南太行山脚下长大,却从未曾有过日久生厌、积习生常的心理。反之,对平生游历过的山峰,我不仅常怀初心,而且都会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像以往任何一次旅程行将结束时那样,记忆中最深刻的,往往是景区设计者、建设者以及管理者,为取悦游人而付出的劳动,所留给我的美感。而且在每一次离去时,我都会侥幸地想到,倘若有缘重温旧景,我会独闯南天门,沿千米悬空栈道,登上此次未涉的“郭资避暑台”、“揽秀亭”,最好能有一把用山木做成的躺椅,供我久坐。让山野的花香、摇曳在亭柱上散乱的树影,伴我长望东太行天空的星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