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艳文谭|参观南海神庙有感

 风吟楼 2019-12-04

参观南海神庙有感

 作者:彭妙艳  

我从来都不讳言自己是无神论者,对于有人“不信马列信鬼神”,自然不敢恭维。而同时,我又一直在做着与鬼神有关的文化工作。

近日,与有关领导、专家到各县、市开展某个党建项目的调研,得以借便参观神泉广利王庙也即南海神庙。

南海神是中国四海神之一,但不知什么原因,至隋唐时,只剩下南海神受到皇帝每年遣使致祭的礼遇。在广州黄埔庙头村南海神庙,这历代皇帝祭海的场所还保存着不少古碑,记载这个历史。如其中唐代韩愈所撰的《南海神庙碑》,就这样写着:“海于天地间,为物最巨,自三代圣王,莫不祀事。考于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祝融。”宋神宗时,礼部官员陈之方奉命祭祀南海神,题诗镌之庙壁,其中有“汤汤南溟,百川所潴。有赫有灵,有严有居。神宅于幽,诚格者应”“祀事之既,神明欢喜。飙驰龙翔,一息万里。衍涸濡焦,既盈既优”诸语。

黄埔的南海神庙,是南朝梁时所建,造神者赋予它的功能,与天后的为船只保驾护航并不相同,它有更大更重的责任与担当,就是维护海宇平靖,鲸波不兴,关系到沿海其实也是国家安全的祈愿。当然,也包括海域中的航行平安。于是,自南宋以后,沿海沿江多有天后神灵供奉的庙宇,但南海神也即广利王庙的设立,却非常稀罕。也就是说,跟天后宫的普及不同,只有担负海防保障的军事重镇所在,才有。根据历史文物所载唐末已经存在,址“在神泉城外之西”的广利王庙,应该也属这一类型文化遗存,只是那些主体建筑与机构,在历史上已经裁撤湮没却不为人知罢了。

清朝人孙克家、张经等都曾留下谒庙的诗歌。孙诗为七律:“庙貌巍峨映碧滨,李唐锡号旧彰闻。座寒山色参横黛,壁冷松声缀紫纹。蜃气涌澜蒸乱石,鸥群狎渚卧晴云。凭风迎溯苏孺子,光焰千年万丈分。”它把明初神童苏福出生于庙前乡村,也归结于是庙灵所钟。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各种盛世的征象会随之产生、出现,这是已有历史可验的社会发展规律,孙诗“凭风迎溯苏孺子”,其实充满唯物主义精神。

踯躅在南海神庙内外,远望烟波浩渺的南海;仰眺栉次鳞比的楼房;看着微波拍打停舶港湾的渔船;欣赏远行的艟艨在航线上划开白色的弧线。视野中的太平万象图景,比之我曾于附近偶然一见的海市蜃楼更加扣人心弦。而南海神庙,他在我眼前,也倏忽显得高大伟岸起来。因为我想到在逝去的千年历史上,它在承担稳定社会,供应万民祈福上发挥的灵赫神应,所取得的润物无声巨大贡献。

神道设教,是古代思想引领者通过造神方式以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已经历经几千年的磨合完善,产生了无可伦比广泛深刻的影响,乃至有了宗教那样的魔力,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某种信仰的魅力和吸引力。而其积极的作用在持久发挥的过程中,也裹挟着落后的迷信的成分,这是当初“人设”时就设计并企求收效的。

然而鬼神现象既然成为民间信仰,就不容易让它一旦一夕就改弦易辙,需要通过持久的加大科学宣传去淡化它、代替它和转化它。而这还可能不是一代两代人的事,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只要抓住其中包含正能量的部分,持续地引导、劝化,风俗便会逐渐良化,以鬼神为教化道具的历史,就可被更先进的文化形式所改写。

代表先进文化的党员干部,在这个改造过程中,坚忍不拔地发扬与时俱进的具有先进文化精神特质的示范作用,而不是盲目的参与、消极地待变,更具文明色彩的愿景,就会随着逐渐明朗,逐渐稳固,成为新的主体。

不信鬼神,就应在特定的语境下,有不信但却不为信者反感的作为,这才能发挥化导作用,毕竟现在还处传统文化认知与发展的转型期,不能企图一蹴而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